天天看点

新婚燕尔,为何新娘子要“三天回门”?古代女子的智慧令人折服

作者:历史圈圈圈

“婚礼”可以追溯到夏商时期,婚礼的目的则在于《礼记》所言:“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所以婚礼非常重要,相当于一种法律公正仪式,当婚礼举办成功后,就意味着一对新人获得了社会的认可和祝福,也意味着他们承担起一系列的社会责任和家庭责任。

新婚燕尔,为何新娘子要“三天回门”?古代女子的智慧令人折服

不过除了传统的婚礼流程之外,结合各国和各地区的文化,经过发展后又衍生出来了婚俗,也就是结婚时一些主要流程之外的历史习惯,比如说上古时“男女无别,太昊始设嫁娶,以俪皮为礼”;夏商时期“必告父母”“亲迎于庭”;周朝时《仪礼》中总结出来了一套“六礼婚制”,一直延续至今。

其中就有回门,即是指婚后女子带着丈夫,拿上“回门礼”“回门钱”回自己的娘家,一般来说是第三天,所以又叫“三朝回门”,也根据地区和习惯不同称为“归宁”“拜门”“会亲”,或者简单粗暴地“回娘家”,它是先秦时期女子婚后习惯性回娘家的行为,固定和演变后出现的一种婚俗,不过为什么需要回门?

新婚燕尔,为何新娘子要“三天回门”?古代女子的智慧令人折服

看望父母

清朝时有一句谚语,叫“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女子在古代社会一直是男性的附属品,与其说嫁出去不如说卖出去,但人心毕竟是肉长的,虽然现实很不堪,在他们心里女儿却还是自己的一块宝,舍不得她就这样成为别人的,去为别人的父母做牛做马,因此大部分人都希望女儿在婚后还能来看看自己。

作为女儿来说,毕竟是自己生活了几十年的地方,也不可能说告别就告别,最后还是希望能够回到自己最熟悉的地方,做一次真正的告别,而且古人最看重孝道,《礼记·中庸》言:“仁者,人也,亲亲为大。”虽然古代关于孝之一事也是对男子的要求,但如果一个女儿不孝,嫁了人就忘记了自己的父母,还是会被说三道四。

新婚燕尔,为何新娘子要“三天回门”?古代女子的智慧令人折服

缓解紧张

古代的婚姻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很多人彼此之间连面都没有见过,就要单独呆在一起一个晚上,甚至是相伴一生,这对于一直以来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女孩来说,肯定是一件非常紧张和恐惧的事情,处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这种恐惧是没有办法消解的,回家则是最好的选择。

回到家中一切又都是熟悉的事物,父母的殷殷关切,兄长的嘘寒问暖,小妹的温柔小意,是能够抚平心中的那些忐忑的,而且这时候新嫁娘也会明白自己不是一个人在单打独斗,实在不行还可以回家,在家里面她又会是那个一切都被包容的小小女孩,这样她会生出无限地面对婚姻和未来的勇气,算是一种给自己“充电”的方式。

新婚燕尔,为何新娘子要“三天回门”?古代女子的智慧令人折服

御夫之术

不过最重要的还是让自己的父母近距离,且全天候地观察自己的丈夫,判断其人是否真诚、待人是否坦诚,如果对方人品不行,毛病一堆,那么还有机会反悔(所以才需要回门三天,时间长,观察就仔细),如果没有办法反悔,那么新嫁娘还可以交流如何从各方面进行补救,从而为以后减少损害做准备。

更重要的是关于房事,中国古代早婚情况十分严重,《汉书·惠帝纪》记载“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的话,是要缴纳五倍赋税的,所以那时候有位上官皇后6岁就嫁人了,现代也依然存在早婚的现象,事实上女子发育不全,房事不恰当是会造成终身损害的,让女子回门是进行一个缓冲,免得落下疾病,所以也会有回门忌同房的禁忌。

新婚燕尔,为何新娘子要“三天回门”?古代女子的智慧令人折服

到这里大家也能看出来回门是基于女方、于女方有利的一件事情,古代男人也看得出来,所以回门时间越来越短,本来有的地方甚至达十天,却随着男权的加强而被缩短成一天,甚至是当天就要来回,到了现代又因种种问题,回门渐渐不被重视,很多人都是潦草来回一下,形式大于意义,其实这些对于女方来说都不是一个好现象。

相比较于闹洞房等习俗,回门才应该是要被发扬光大的一种习俗,它可以让女子从第一天的昏头昏脑和蒙头蒙脑中得到清醒,也可以更加冷静客观地审视自己的婚姻,它相当于一个门槛,相当于最后一道工序,是女子一种自我保护和寻求救助的机制,避免出现事情发展到不可挽回的地步才追悔莫及的情况。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