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Docker从实验室到企业应用,这一步怎么迈?

docker是当今it领域最热门的话题之一。由于docker能实现应用发布的标准化,能快速部署和启动和节约部署时间,还能方便应用的持续集成以及支持devops等诸多优势,而备受软件开发者关注,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评估或者使用docker,特别是一些互联网企业已经率先将docker企业应用到生产环境中,带动了docker热。

根据forrester对外公布的一个调查数据,目前大约48%的企业已经在使用容器,超过一半的企业有在一年内使用docker的计划。同样,forrester来调查了哪些因素阻碍了企业采用容器,调查发现75%的企业担心安全;71%的企业担心可扩展性,64%的企业担心性能;还有62%的担心集成;61%的企业担心管理。

很显然,对绝大多数企业而言,受限于自己的技术实力,要真正把docker应用到生产场景,还有不少问题,在此时一个可靠的能支持docker的开发工具和一个高效的运营平台和一套关于docker的最佳实践就显得弥足珍贵。这些需求催生一批工具的问世,也带动paas平台对容器的支持。

“容器对红帽是一项具有战略性的技术,红帽正在和开源社区一起努力,致力于实现容器就技术的标准化,让容器的开发和使用更容易,也让容器更健壮,更适应于生产环境。”红帽副总裁兼openshift paas业务部门总经理 ashesh badani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Docker从实验室到企业应用,这一步怎么迈?

红帽副总裁兼openshift paas业务部门总经理 ashesh badani

比如,为了加速容器的落地,红帽与amazon、microsoft、coreos、docker、intel、mesosphere等一起发起了开放容器计划(open container initiative)。另外,红帽还与google合作实现openshift与kubernetes的集成。

红帽把容器技术的进步分为四个阶段,即接纳(adopt)、扩张(expand)、部署(commit)、转型(transform)。第一个阶段以2013年3月docker的推出为标志,这个阶段的主要特征为“想用容器技术来开发应用”,主要需求是一些桌面级的开发工具;第二段始于2014年,开发者开始将容器应用到服务器环境中,尝试用容器来支持生产环境,主要需求为服务器运行时环境(server runtime),coreos、atomic host和谷歌的kubernetes等就是出现在这个阶段;第三个阶段始于2015年,企业开始真正将容器部署生产中,此时的需求主要为容器平台和运营管理工具。进入2016年容器技术已经进入第四个阶段,即企业开始实现容器的标准化和微服务化,此时市场的需求表现为iaas、paas等平台对容器技术的支持。

“容器技术发展到今天,市场需求已经不单单是一个容器平台,而是一个真正生产级的paas平台,这也正是红帽不断完善openshift的原因。”ashesh badani说。

红帽的openshift是一个提供了原生支持容器技术的paas平台,相对于其他paas平台,对容器技术的原生支持成为红帽最为骄傲的一点。实际上,为了表示红帽对容器技术的充分重视,红帽甚至将openshift改名为openshift container platform。

ashesh badani介绍说,目前,openshift container platform分传统的on-premises版本和公有云版两类。传统的on-premises包括openshift container local、openshift container lab、openshift container platform和openshift cloud suite,而公有云版包括openshift online、openshift dedicated等。

值得一提的是,在与mesos与kubernetes之间,红帽明显是站在kubernetes这边的,其openshift与kubernetes有紧密集成,而mesos显然没有这种待遇。解释说,红帽选择kubernetes很大程度是红帽认为google在容器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这些能为其他企业带来非常有价值的参考。不过,他也表示红帽并不排斥后者。他认为,未来mesos与kubernetes两者之间也会走向融合。

“红帽在开源软件有20多年的经验,我们可以把自己linux上的经验移植到容器上。正是基于这些经验和技术积累,让openshift红帽具有安全、可移植性、可管理和一个统一完整的整体解决方案等优点。”在采访最后,ashesh badani再次强调了红帽openshift作为一个容器平台的上述优势。

原文发布时间为:2016年8月22日 

本文作者:作者:邹大斌

本文来自云栖社区合作伙伴至顶网,了解相关信息可以关注至顶网。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