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详解Twitter开源分布式自增ID算法snowflake,附演算验证过程

1.snowflake简介

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今天,分布式应用系统已经见怪不怪,在分布式系统中,我们需要各种各样的ID,既然是ID那么必然是要保证全局唯一,除此之外,不同当业务还需要不同的特性,比如像并发巨大的业务要求ID生成效率高,吞吐大;比如某些银行类业务,需要按每日日期制定交易流水号;又比如我们希望用户的ID是随机的,无序的,纯数字的,且位数长度是小于10位的。等等,不同的业务场景需要的ID特性各不一样,于是,衍生了各种ID生成器,但大多数利用数据库控制ID的生成,性能受数据库并发能力限制,那么有没有一款不需要依赖任何中间件(如数据库,分布式缓存服务等)的ID生成器呢?本着取之于开源,用之于开源的原则,今天,特此介绍Twitter开源的一款分布式自增ID算法snowflake,并附上算法原理推导和演算过程!

snowflake算法是一款本地生成的(ID生成过程不依赖任何中间件,无网络通信),保证ID全局唯一,并且ID总体有序递增,性能每秒生成300w+。

2.snowflake算法原理

snowflake生产的ID二进制结构表示如下(每部分用-分开):

0 - 00000000 00000000 00000000 00000000 00000000 0 - 00000 - 00000 - 00000000 0000

第一位未使用,接下来的41位为毫秒级时间(41位的长度可以使用69年,从1970-01-01 08:00:00),然后是5位datacenterId(最大支持2^5=32个,二进制表示从00000-11111,也即是十进制0-31),和5位workerId(最大支持2^5=32个,原理同datacenterId),所以datacenterId*workerId最多支持部署1024个节点,最后12位是毫秒内的计数(12位的计数顺序号支持每个节点每毫秒产生2^12=4096个ID序号).

所有位数加起来共64位,恰好是一个Long型(转换为字符串长度为18).

单台机器实例,通过时间戳保证前41位是唯一的,分布式系统多台机器实例下,通过对每个机器实例分配不同的datacenterId和workerId避免中间的10位碰撞。最后12位每毫秒从0递增生产ID,再提一次:每毫秒最多生成4096个ID,每秒可达4096000个。理论上,只要CPU计算能力足够,单机每秒可生产400多万个,实测300w+,效率之高由此可见。

3.snowflake算法源码(java版)

测试用例:

4.snowflake算法推导和演算过程

说明:

演算使用的对象实例:SnowflakeIdFactory idWorker = new SnowflakeIdFactory(1, 2);

运行时数据workerId=1,datacenterId=2,分别表示机器实例的生产者编号,数据中心编号;

sequence=0表示每毫秒生产ID从0开始计数递增;

以下演算基于时间戳=1482394743339时刻进行推导。

一句话描述:以下演算模拟了1482394743339这一毫秒时刻,workerId=1,datacenterId=2的id生成器,生产第一个id的过程。

我自己弄的一个

end!

参考

<a href="https://github.com/twitter/snowflake">https://github.com/twitter/snowflake</a>

<a href="http://www.cnblogs.com/relucent/p/4955340.html">http://www.cnblogs.com/relucent/p/4955340.htm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