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海王星之矛”行动——解密美军猎杀本·拉登(上篇:战前准备)

作者:溱湖论道

2011年5月1日,美国总统下令,美军海豹突击队“第六分队”实施“海王星之矛”行动,在巴基斯坦北部的阿布塔巴德的一个院落中,将基地组织头目奥萨马·本·拉登击毙,为美国长达10年的追捕画上句号。这是一次典型的机降突袭特种作战行动,体现了战略层面决策、战术级别行动的鲜明特点,整个行动过程彰显出美军作战优势,处处折射信息制胜的战争制胜机理。“以美为敌,必先以美为师”。“海王星之矛”行动,对研究和解决类似问题具有重要借鉴作用和现实指导意义。

2001年9月11日上午(北京时间9月11日晚),恐怖分子劫持4架民航客机撞击美国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双子塔)和华盛顿五角大楼。纽约地标建筑双子塔等6座建筑被完全摧毁,其他23座高层建筑遭到破坏,美国国防部五角大楼也遭到袭击,共造成3201人死亡、6291人受伤,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达数千亿美元。这就是震惊世界的“9·11”恐怖袭击事件。

“海王星之矛”行动——解密美军猎杀本·拉登(上篇:战前准备)

“9·11”事件中,双子塔被毁

布什政府随即认定本·拉登是“9·11”事件的幕后主使,遂以保障国家安全为由,实行先发制人战略,在全球范围内发动“反恐战争”。由于美国认定本·拉登藏匿在阿富汗并受到塔利班庇护,2001年10月7日,美国开始对阿富汗实施大规模军事打击。不到两个月内,美国推翻了阿富汗塔利班政权。此后,美国派大量兵力,利用高科技手段搜捕本·拉登,但始终未抓获其人。本·拉登是否还在阿富汗?是否还活着?这些问题始终困扰着美国中央情报局情报分析人员。

夏日的关塔那摩监狱,骄阳似火,酷热难耐。然而,一条有价值的审讯信息,却让中情局情报员简妮和她的团队兴奋不已。最近,简妮在审讯一个沙特阿拉伯人,名叫穆罕默德·卡塔尼,是“9·11事件”中被确认的20位劫机者之一。他承认曾与本·拉登见过面,接受了恐怖活动训练,还指认一位名叫艾哈迈德·库瓦提的人是本·拉登的亲信。简妮立即将这一重要情报向上级作了汇报。

简妮是中情局中的新型情报师,隶属中情局一个专门的情报分析部队,被称为“定位者”。“9·11事件”发生后,中情局一直为寻找本·拉登下落头疼不已,几次寻找行动都以失败告终,其获取情报的能力也因此备受诟病。与此同时,中情局悄悄培养了一批像简妮这样的“定位者”。绝大部分的“定位者”都是女性,她们专门分析特定人员或组织,而且一般和案件负责人以及执行任务部队一起工作。她们要从无人机拍摄的粗糙画面中,从窃听的电话录音中,从蛛丝马迹的情报里抽丝剥茧,准确定位恐怖分子、毒品贩子或军火头子们的藏身之处。简妮大学毕业后就被招进中情局,是这些“定位者”中的佼佼者,深受中情局领导器重。她这次来到关塔那摩监狱,主要任务就是从审讯俘虏中寻找有价值的信息,从而进一步找到本·拉登的下落。

简妮清晰地记得,在2004年抓捕本·拉登的信使、基地组织成员哈桑·古勒后,在审讯中他曾交代,艾哈迈德·库瓦提与本·拉登关系密切。因此,简妮和她的团队推断:找到本·拉登的信使艾哈迈德·库瓦提,就极有可能找到本·拉登的藏身之所。

“海王星之矛”行动——解密美军猎杀本·拉登(上篇:战前准备)

本·拉登藏身住所及附近地形

在掌握这一重要线索后,中情局首先找到艾哈迈德·库瓦提家里电话,然后实施技术监听,并发现艾哈迈德·库瓦提采取了许多反侦察措施来躲避侦察,比如,每次通话地点都不一样,通话时间也很短,并且从不透露自己的境况。中情局随即定位艾哈迈德·库瓦提,开始观察他的一举一动。这个30多岁的年轻人经常开一辆白色货车,备胎上有犀牛图案。为避免打草惊蛇,中情局派出大量地勤人员,小心翼翼地实施化装侦察。通过在艾哈迈德·库瓦提可能经过的路口布控,对白色货车进行跟踪,最终找到了位于巴基斯坦北部阿布塔巴德的一个占地300多平方米的院落。阿布塔巴德是巴基斯坦北部山城,这里四面环山,植被茂盛,道路整洁,是巴基斯坦北部军事重镇。中情局一直认为,本·拉登最可能隐藏在阿富汗与巴基斯坦交界的大山里。但谁也没有想到,自从2001年年底在美军眼皮底下从阿富汗东部托拉博拉山区消失以后,本·拉登最终转移到距伊斯兰堡不足100公里的阿布塔巴德。

为了搞清楚艾哈迈德·库瓦提居住的院子里的具体情况,包括院内外环境、房屋结构、人员数量等,中情局在卫星侦察的辅助支持下,派出RQ-170隐形无人机对院子进行24小时连续不间断的侦察,拍摄大量连续的照片进行判读,实时掌控院子里的态势。空中无人机侦察获得了许多有价值的情报。一是居住环境。院落墙高5.5米,有两个安全门,墙头装着有倒刺的铁丝网。同时,发现这个院子采取了许多反侦察措施。比如,房间没有窗户、电话和网络,不和周围邻居来往,所有的垃圾进行焚烧,院内种树、搭棚子进行遮蔽等。二是人员情况。根据中情局的评估报告,这个院子里住的关键人物有3个:本·拉登、艾哈迈德·库瓦提和他的哥哥阿布拉尔·库瓦提。此外,还有他们的妻子和孩子。其中,本·拉登住在主楼的三楼。

在无人机拍摄的连续照片判读中,中情局通过人物的生活习性来判定人员性别和推断确认本·拉登。中情局分析时认为,站在院子晾衣架旁边的是女人,旁边玩耍打闹的是孩子,因为男人通常不洗衣服。中情局称本·拉登为“踱方步的人”,因为他经常在院子里以顺时针的方向绕着椭圆形的圈子踱步,而且一走就是好几个小时。

由于这个院子采取了周密的反侦察措施,虽然中情局使用了各种侦察手段,掌握了很多与本·拉登有关的情报,但始终无法获得本·拉登在院子里的“最有力”证据--清晰可辨的照片和DNA信息。时间一天天过去,这使得简妮和她的团队倍感压力,因为在没有取得可靠证据的前提下,仅仅依靠逻辑推断就采取打击行动会冒很大的风险。为此,中情局专门召开了小型研讨会。

研讨会上大家各抒己见,纷纷表达自己的见解,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即“先印证后打击”和“先打击后印证”。情报员哈里主张“先印证后打击”。哈里认为,侦察核实本·拉登是否在院落内活动非常有必要,如果没有可靠情报而贸然采取跨境打击行动,不仅会产生外交纠纷,而且给后续的效果评估和核实印证带来很多困难。

而情报员玛丽却持反对态度。玛丽说,我认为应该“先打击后印证”,没有必要花费更多精力去核实印证,而且进一步的侦察核实有可能使本·拉登察觉并逃脱,既然根据掌握情报认为本·拉登在院落内活动的可能性很大,可以直接对院落采取跨境秘密打击行动,然后再进一步评估核实。再说,院子里住着本·拉登的亲密信使艾哈迈德·库瓦提,即使没有本·拉登在里面,采取打击行动也是理所当然。情报员凯特也随声附和,“我也赞同‘先打击后印证’方案,一方面院落内躲藏的是恐怖分子,确实该打;另一方面我们也有能力采取打击行动。”

简妮一直在关注着这两种不同的意见,的确每个方案都有其优点和弊端,那么究竟采用哪种方案更合理呢?应该如何向中情局领导汇报下一步行动计划呢?简妮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由于始终无法获取本·拉登在院落内活动的确切情报,作战方案一时难以形成统一意见。直到奥巴马召开国家安全会议时,国家安全会议班子成员对如何突入阿布塔巴德大院这一核心问题依然分歧严重。一些人主张应当同巴基斯坦军方合作,但奥巴马本人担心巴方难以保密,当即予以否决。参联会副主席卡特莱特上将则主张动用B-2隐形轰炸机,以避免“入侵”巴基斯坦领土的风险。但空军方面经过计算认为,考虑到大院地下可能存在坚固的掩体,要彻底实施摧毁需要32枚重达2000磅的炸弹,爆炸威力相当于在阿布塔巴德地区制造地震,如此巨大的破坏是奥巴马无法接受的。最终,中情局局长莱昂·帕内塔经过慎重考虑后,与美军联合特种作战司令部司令威廉·麦克雷文一起,联合向奥巴马提交了关于“由特种部队搭乘直升机渗透至阿伯塔巴德,以地面突击方式消灭本·拉登”的方案,并排除了与巴基斯坦合作的想法。奥巴马权衡后决定,由联合特种作战司令部派出海豹突击队,搭乘直升机在夜间进入阿布塔巴德,对藏匿在目标院落中的本·拉登发动突袭。

鉴于行动意义重大且敏感,美国决定采取高效率的贯通式指挥方式,即在白宫建立总统奥巴马亲自坐镇的总指挥部;在靠近巴基斯坦边境的阿富汗贾拉拉巴德机场建立前方指挥所,由联合特种作战司令部司令指挥美军参战部队;在中情局总部建立情报指挥所,提供全面情报保障;选定联合特种作战司令部军官布莱恩负责具体筹划行动,该军官曾任职于海豹突击队。

中情局与联合特种作战司令部联合对突袭行动各个环节进行了缜密的计划和准备,并将其命名为“海神之矛”。由于行动是在不通知盟友的情况下进行的,所以行动中既要考虑对付敌人抵抗,还要想到对付不明就里的巴方军警的可能干涉与拦截。对此,美军计划:一是利用巴防空部署盲区,在夜晚使用直升机隐蔽进入阿布塔巴德地区。二是使用海豹突击队精锐实施地面突击,速战速决消灭本·拉登,并抢在巴方做出反应之前快速撤离。为缩短地面行动时间,美军决定直升机径直飞临目标院落上空索降突击队员。三是美国高层实时监控行动过程,一旦出现巴军介入的迹象,美国参联会主席将直接与巴军首脑沟通,通报行动意图并进行协商。四是做好排除巴军拦截、强行返回阿富汗的准备。

行动方案确定之前,经过挑选的美军海豹突击队员,已在北卡罗莱纳州某军事基地中展开针对性训练。4月18日,所有队员又前往内华达沙漠某训练基地,与第160特种作战航空团的飞行员进行一个礼拜的合练。美军在该训练基地搭建了本·拉登模拟建筑,不仅种树、挖沟、搭棚子,而且还堆起尘土来模拟目标院落的马铃薯地。每天夜幕降临时,两架“黑鹰”直升机前往沙漠中的模拟建筑物进行仿真突袭。“第六分队”在队长欧文的带领下,在模拟训练环境反复演练打击行动流程,并预想整个行动中可能出现的多种情况,所有假设都制订了相应的战术手段,确保万无一失。

“海王星之矛”行动——解密美军猎杀本·拉登(上篇:战前准备)

位于特种训练基地的院落模型

然而,这套模拟训练环境的构设也难以避免地出现纰漏,没有严格按照阿布塔巴德大院进行建造,特别是没有高墙,为正式行动埋下了一定隐患。

为尽快实施打击行动,简妮团队一行5人,乘坐直升机专程来到驻阿富汗的贾拉拉巴德基地,与早前已转移到那里的“第六分队”共同商讨行动具体事宜。直升机到达基地后,“第六分队”队长欧文亲自迎接,并将简妮她们带到基地临时搭设的简易帐篷内。刚一坐下,简妮就开门见山地说:“尊敬的欧文队长,前期通过我们缜密的侦察,已经掌握了本·拉登的亲密信使在巴基斯坦的落脚点,本·拉登和他的信使居住在一起的可能性极大,我们此行目的就是要和你们探讨关于跨境秘密打击行动的具体细节”。玛丽插话说:“这次行动,我们希望特战队员做到“活要见人、死要见尸”,用最可靠、最直接的情报信息来确认打击目标是否是本·拉登。这样做好处有三点:一是向世人展示美国打击恐怖主义的坚定决心和重大成果;二是无论本·拉登是死是活,将其带回会对恐怖主义产生极大震慑;三是可以充分体现美军超强远程特种作战能力。”

欧文思索了一下,皱起了眉头,“我认为,完全没有必要做到“活要见人、死要见尸,虽然刚才玛丽讲的理由很充分,但还有三个方面因素值得考虑:第一,打击行动中,本·拉登被击毙的可能性极大,由于宗教信仰等原因,如果把其尸体带回,后续处理工作比较麻烦;第二,由于打击行动没有通知巴方,应速战速决,带回本·拉登尸体将是一个累赘;第三,可以通过现场判断本·拉登外貌、身高等体型特征,以及采集分析本·拉登的血液、唾液等DNA信息,来确认打击的目标是否是本·拉登。”

帐篷内顿时变得闷热起来,简妮端着特战队员麦克递过来的水,喝了一口,欲言又止。没想到欧文队长对其建议这么极力反对,是不是把问题想得过于简单了?是不是没有考虑到特战分队执行任务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对待“如何最终确认本·拉登的真实身份”这一问题,又应当如何与特战分队消除分歧、达成一致呢?简妮端起杯子又喝了一口水……

(文中部分人物采用化名)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