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湖南卫视:传承、使命、上升渠道,湖南卫视为何青春不老?

作者:湖南卫视

在中国文化产业中,湖南卫视是凝聚力最高、向心力最足的一个媒体组织。1号通过对湖南卫视六位活跃一线制片人的访谈,发现湖南卫视组织向心力的核心,在于其有一种强烈的、属于媒体人的责任、使命与理想主义在组织内部得以有效传承,它让湖南卫视人把爱好做成兴趣,兴趣做成事业,事业做成信仰,变成了不止于谋生,更在于使命的神圣责任。

中国电视六十年,若说能够作为一个群体被载入史册的,或许湖南电视人能算作其中一支。

二十年的奋斗与沉淀,它已经成为一个可以新陈代谢的生命体,有着独特的“霸蛮”气质,有着严谨的内在传承,有着凝聚群体的信仰使命。这种组织架构的成熟与领先,才是我们认为湖南卫视之所以强大的真正原因——不是一个作品定输赢,不是一时排名下成败,作为需要复杂协作的内容产业,高度成熟化的组织运作才是能够长久致胜的关键。而这种组织体系成熟运作的经验,恰恰是在此六十周年之际值得研究的。

抱着这样的初心,1号访问了湖南卫视六位目前活跃于一线的制片人,希望从他们的群像中管窥湖南卫视生命体的内在。

传承:湖南卫视的“传家宝”

这是一次难得的采访,1号采访到了湖南卫视从入职8年到入职20年、融入湖南广电生命体年限不同长短的一线制片人。然而,不管或长或短与湖南卫视的交融,他们都提到了同一个关键词,便是“传承”——

《声入人心》制片人任洋,入职湖南卫视8年。他说,“我和老一辈制作人之间真的像姐姐哥哥弟弟妹妹这样的关系。台里这种生产模式导致大家经常需要互相帮忙,而且这种帮忙都是自愿的。他忙的时候我派人过去帮他,我忙的时候哥哥姐姐派人过来支持我,这样一个互相帮忙的传统导致制作人之间关系非常好”;

湖南卫视:传承、使命、上升渠道,湖南卫视为何青春不老?

制片人任洋

《少年说》制片人孔晓一,入职湖南卫视14年。她说,“湖南卫视传承的是一种精神力量,很多比我们大一、二十岁的电视前辈还奋斗在节目一线,比如洪涛老师、夏青老师,他们作为项目监制经常是亲力亲为跟着每一个项目,事无巨细地帮团队分担解决着每一个问题,他们对电视的热爱和投入激励着我们这些后辈们”;

湖南卫视:传承、使命、上升渠道,湖南卫视为何青春不老?

制片人孔晓一

《快乐哆唻咪》制片人严典雅,入职湖南卫视15年。她说,“湖南几代电视人的传承是像家族传承那样面面相授、口口相传。被我们崇拜和敬仰的前辈不仅仅是一个传说,他们就在我们身边和面前。他们参与过你节目的策划会议,他们点评过你样片的优劣,他们给你的创新方案打过分,他们甚至守着电视机前观看过你的节目。前辈们把自己的获得与经验,倾出于囊,毫不保留,面面相授。这是父教子似的关系”;

湖南卫视:传承、使命、上升渠道,湖南卫视为何青春不老?

制片人严典雅

《快乐大本营》制片人刘伟,入职湖南卫视16年。他说,“我们《快乐大本营》是几代电视人努力的结晶。我经常说‘我是站在巨人肩膀上跳舞’。从汪炳文创立《快乐大本营》这档节目,至今已经是第5代制片人了。在不同制片人任职阶段,因为性别不同、性格不同使得《快乐大本营》具备了不同的节目特色。从第一任制片人那里我学到了作为一个电视人的信仰,还有作为电视人的责任,这是我们几代制片人都一直传承着的‘财富’”;

湖南卫视:传承、使命、上升渠道,湖南卫视为何青春不老?

制片人刘伟

《亲爱的客栈》制片人陈歆宇,入职湖南卫视18年。他说,“湖南广电有某种内在传承,这是一种敢想敢拼、比较超前的精神追求与职业追求,用湖南话说,就是‘霸蛮’”;

湖南卫视:传承、使命、上升渠道,湖南卫视为何青春不老?

制片人陈歆宇

《天天向上》制片人沈欣,入职湖南卫视20年。他说,“湖南卫视的从业人员很有师傅带徒弟的感觉,我们从上一辈拓荒者那里学到了专业技能、思维方式、敬业精神,我又会把这一切通过自己的理解进行完善并传给我下一代的导演,如此代代相传”。

湖南卫视:传承、使命、上升渠道,湖南卫视为何青春不老?

制片人沈欣

可以看到,湖南卫视之所以能够形成一个有机体化的组织结构,正是因为他们能够依靠这种“传承”完成组织内部的新陈代谢、不断迭代。这种“传承”关系,有的制片人形容是“师徒”,有的制片人形容是“兄弟”,有的制片人则形容为“父子”。但无论怎样的形容,都能让笔者在采访中感受到一种超越生硬的、刻板的、冰冷的组织关系的情感厚度,湖南电视人的确把湖南卫视不仅仅当做一个职场,甚至把它当做另一个家。

湖南卫视:传承、使命、上升渠道,湖南卫视为何青春不老?

恰如严典雅所说,“我的丈夫也是湖南卫视的一名员工,彼此心心相惜也在于我们对工作都有着共同的热爱和追求”;恰如刘伟所说,“来了湖南卫视就一直在《快乐大本营》团队工作,人生的青年阶段、中年阶段都在这里度过,也在这期间成立了家庭,有了女儿,可以说在湖南卫视我实现了工作和生活、事业和人生的相互成就”。湖南电视人,早已经让家庭与湖南卫视,融为一体了。

而让我们细细读解湖南卫视的这种“传承”之时,可以看到,它传承的首先是信仰,对作品孜孜不倦的追求,对电视媒体责任担当的使命;其次传承的是态度,对同事守望相助、对晚辈倾囊相授的态度;再次传承的是气质,用陈歆宇与任洋的话说便是“霸蛮”,做任何一件事都一定要搞到底,不会在中途去想一个变通的方式;最后传承的是技艺,大到节目策划,小到执行细节,面面俱到的经验与方法。

传承,并非一件容易的事,并非一件必然发生的现象,并非每个组织都能形成的文化,甚至家族、社会、民族,都可能出现断层。湖南卫视之所以有今日之强大,便是因为它在二十年的耕耘中,在一代一代电视人的努力下,非常用心用力地滋养起了这样一种长久造福、反哺的组织文化,而这,才是国内其他文化产业机构真正应该学习湖南卫视的精髓。

活力:湖南卫视的上升路径

采访中,笔者几分惊讶地发现,虽然湖南卫视在国内文化产业中已然是相当庞大的组织,然而,非但没有组织臃肿、僵化,反而呈现出极大的组织活力,它是开放的、打通的、上升空间巨大的。

严典雅说,“台里的机制始终在给予有热爱、有创意的年轻人机会和实现想法的途径。始终保持聚集在周围的人是热爱这份事业的、是拥有创意与追求的、是纯粹的,这应该是湖南电视人保有持续创造力的原因”;

孔晓一说,“湖南卫视的大环境给了所有年轻人自由自在的氛围,这里没有那么等级深严的职场氛围,我们可以和频道领导谈笑风声、可以聊家长里短,频道领导们更像我们的大家长,这种单纯的氛围,给电视创作营造了极大的自由度”;

任洋说,“大家像是有一个共同的信仰,不管你职位高低,你是普通导演,还是执行总导演,还是制片人级别的总导演,你都会觉得这里的每个人都非常拼命”。

而当笔者总结湖南卫视组织运作之时,发现湖南卫视的确为进入这个体系的年轻人,提供了一个非常完备的、看得到前程的上升路径:

首先,湖南卫视通过各种不同的途径招募社会上最优秀的培养对象。比如受访的六名制片人,有的是通过频道招聘;有的是通过栏目组实习;有的是通过“芒果讲习所”的活动进入湖南卫视。而只有真正认同湖南卫视的信仰、理念以及工作节奏的人才会坚持走下去;

其次,对于年轻一代的电视人,湖南卫视提供一系列刺激他们成长的激励措施。

比如每月发布一期的“飚计划”,节目方案可以以个人的形式或者团队的形式参投,只要入围就可以得到全台宣讲的机会,年轻电视人的想法乃至梦想都可以直通频道最高领导层,只要是好想法就可以被看见,甚至被执行,比如任洋的《声入人心》就是通过“飚计划”产生的;

又如近期推出的“三十未满”的招投标计划,专门针对30岁以下的年轻人,允许想法更青涩、更年轻、更大胆,甚至不具备实操性,只要想法本身具有价值。而得到的奖励也是特别的,你可以得到直面领导的机会,比如和总监共进午餐。

所以,可以看到,湖南卫视的活力就是被一个又一个这样的计划所搅动,他们一面守望相助,一面又要相互竞争,每个季度真正能执行、能推出的节目的数量是有限的,所以每个人只有拼命地创新、拼命地成长,才能避免自己沦为没有节目做的团队。这种荣辱观,变成了让年轻电视人快速成长的催化剂。

再次,对于成熟一代的电视人,湖南卫视提供给他们多元的上升路径。

在湖南卫视20年间培养的30支“超级IP团队”中,目前大体可以分为三个年代梯队,以夏青、徐晴、罗昕等为代表的知名制作人,以刘伟、沈欣、刘建立、王恬、王琴、陈歆宇等为代表的中坚力量制片人,以严典雅、任洋、孔晓一等为代表的80、90后新生力量制片人。

对于成熟的知名制片人,湖南卫视给予他们更充分而人性的选择,他们既可以继续挂帅工作室、奋斗在节目一线,又可以转变新身份、进入管理层。事实上,湖南卫视频道的许多领导,比如丁诚、周雄、宋点、洪涛等,都是从节目一线成长起来的。这不但给电视人提供了更广阔的上升渠道、更灵活的人生选择,也让这些从一线过来的制片人能够更有实操经验地把控频道发展方向。

使命:湖南卫视的组织凝聚力

笔者始终相信,一个组织能够有强大的凝聚力、能够多年不衰的发展力,一定是有信仰与使命作为支撑的。事实上,组织与乌合之众之间的区别,就在于此。

那么,湖南卫视的向心力究竟是什么呢?

采访下来,笔者认为,应该是湖南电视人对电视作为媒体的责任、使命、道义,有一种强烈的属于媒体人的理想主义。

刘伟说,“作为一个中国电视人、媒体人,作品是具有传播价值的,必须要坚持正确的信仰,才能成为一个好的传播者”;

陈歆宇说,“价值观方面大家也互相都认同,这个是最重要的。湖南卫视总编室常讲一句话,‘综艺与价值传播相结合’,我更愿意做这样的节目”。

湖南卫视作为一个职场,作为一个依靠职业理念凝聚的组织,笔者认为恰恰是这种关于媒体的职业理念、信仰、价值观,把万万千千的湖南卫视人凝聚到了一起。恰如孔晓一所说,湖南电视人有自己的坚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阵地意识”、“引领意识”。“导向金不换”可以说是湖南卫视所有导演都铭记于心的一个准则。只有在坚持正确导向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这个创新才是有意义、有价值的,“道路对了”,才能“不怕遥远”。

然而,这种“坚持”,湖南电视人有湖南电视人的坚持之法。它并非高举高打的、并非高冷勿近的、并非抽离实际的,而是用朴实的、入世的、诚恳的态度与做法,把正能量的表达润物细无声地用自己的作品传达出去。

湖南卫视:传承、使命、上升渠道,湖南卫视为何青春不老?

比如沈欣做《天天向上》,他的理念是,“我把自己能看到的,能理解的优秀的文化或观念通过我的节目能够传达给观众,让他们能共享。我希望的是在这个节目的存续期内,把它做成一双眼睛的作用,用它来看大千世界的精彩,用它来感受人间的真善美”;

比如孔晓一做《少年说》,她的理念是“为青少年提供了最鲜活、最滚烫、最直接的发声渠道,让大家看看这一代的所思所想,这些少年十年、二十年之后就是中国最主流话语权,我们需要了解他们,他们也需要了解我们的想法。《少年说》的勇敢台打破了代际隔阂,让沟通真正成为一种流行”;

湖南卫视:传承、使命、上升渠道,湖南卫视为何青春不老?

比如严典雅做《快乐哆唻咪》,她的理念是“让湖南卫视始终站在老百姓身边,表达和反映老百姓的生活与心声,这就是我们始终坚持的主流表达。我现在正在制作的节目《快乐哆唻咪》就是以‘我爱我的城’为口号,我们的宗旨是刷出中国老百姓的生活热情”。

采访中,许多制片人都表示,自己因为是湖南卫视的粉丝而成为湖南卫视的成员,而在成为湖南卫视的成员后,依旧是湖南卫视的粉丝。湖南卫视对于电视人来说,是一种信仰,是一个圣地。而它之所以神圣,便是因为它让一个职业不仅在于谋生,更在于找到了价值、找到了使命,所以才能在一个个昼夜颠倒之后,仍旧甘之如饴。

结语

站在中国电视六十年,这样一个特别的时间节点之上,1号之所以选择了湖南卫视作为一个大型访谈的切口,实则有着一份期许:

我们希望,这种宝贵的传承精神,这种凝聚的职业信仰,不仅仅在湖南卫视能够看到,在往后的十年、二十年乃至六十年,希望这是一个在更广大的媒体生态中,能够流行起来的、运转起来的软实力。待到那时,“电视人”,才会是一个普遍意义上光荣而骄傲的身份。

(转载:传媒一号)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