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世界冠军的摇篮|访漳州体育训练基地|胡乔木亲自为队员主持婚礼

作者:老报纸
世界冠军的摇篮|访漳州体育训练基地|胡乔木亲自为队员主持婚礼

工人日报1986年2月28日

春节前夕,富饶美丽的闽南名城漳州市又添一景——巍峨的中国女排:“三连冠”纪念碑设计新颖,碑身是个三角形的金属构件,高二十七米,碑顶镶嵌着一个半吨多重的不锈钢排球。碑前耸立着一尊矫健的女排姑娘铜像。

偌大的中国,为什么只有漳州能享此盛誉呢?为了找到满意的答案,我们走访了漳州体育训练基地。

(一)

基地主任钟家琪说:“漳州是中围女排的摇篮,是这支世界排坛劲旅腾飞的地方。1976年,袁伟民教练受命在在漳州组织中国女排,随后五次来这里集训。孙晋芳第一次来漳基地练球时,只有十五岁,郎平刚来时还梳着两把'小刷子'。漳州把她们从少年队摇到青年队,又从青年队摇到国家队,进而摇到世界冠军队。女排姑娘在这里流下了拼搏的汗水,锻炼了起飞的翅膀。。

“为什么要选漳州做女排集训基地呢?”我进一步追问。

这位曾经为女排夺冠立下汗马功劳的基地主任,满怀深情地说:“因为漳州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这里年平均气温是二十一摄氏度,四季如春,很适合女排冬训。有人做过调查,北方的女孩子在这里经过一期冬训,一般要长高二、三厘米。这里又是'闽南金三角'的腹地,物产丰富。'立春桃花艳,夏来荔枝甜,秋季芭蕉香,腊月芦柑红'。不仅水果多,水产品也很丰盛,有利于女排姑娘健身。更难能可贵的是,漳州人民热爱排球运动,各级领导干部及有关部门在物质和人力上对排球事业的发展给予了有力的支持。"

基地的运动员餐厅里高悬着两幅醒目的标语∶"运动员之家""全心全意为运动员服务"。这就是基地的宗旨。

(二)

让运动员吃好是保证训练的一个重要条件。过去,人们常说“众口难调”,而基地的同志硬是以改革的精神,打破了这个陈腐的观念。做到众口可调。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女排姑娘穿云驾雾,五大洲各种美味佳肴都品尝过,要让她们吃得满意,不用番心思是不行的。他们摸着石头过河,几次改善用餐形式。开始是老套的桌菜,八人一桌,数菜一汤。后来他们发现有的运动员搞加时训练,来得晚,吃残羹剩饭不卫生。

于处就改成吃份菜。份菜是拼盘,人手一份,各自食用。不久,他们又发现有的运动员不吸吃份菜,剩下许多,就改用半自助餐。每人一份主菜,副菜自由选择,运动反映这种用餐形式很好。然而基地的炊事人员没有就此止步,最近,他们又在半自助餐的基础上让运动员点菜进餐。近年来,他们已积累了适合运动员口味的数百种食谱,做到南北结合、甜咸结合。干稀结合、中西结合,七天更换—次菜谱,每周二十一餐不重样。

女排姑娘多爱吃南国的水产品,基地的同志就象蜜蜂采蜜一样,不辞劳苦,跑遍漳州管辖的九县一市,采集当地的名优海产。当年郎平、孙晋芳等人爱吃螃蟹,餐厅就每天必备。郑美珠在大运动量训练后常常感到胃不舒服,厨师就开小灶,给她吃豆制品,炒猪肝等,想方设法为其增加血色素。

1985年初,为庆祝中国女排夺得“三连冠”,排球热心者在漳州举行大联欢,曹慧英、孙晋芳等老队员鼓励周晓兰在训练基地举行婚礼。这个临时动议,可忙坏了基地的工作人员。他们兵分几路,以“短、平、快”的速度备齐了结婚礼服、礼品,布置好了新房,并派专车送新娘新郎去厦门烫发,邀请正在漳州视察的胡乔木同志做主婚人。终于使这对排球恋人度过了一段令人难忘的婚期。有人感概地说:“你们比父母想得还周到。”

(三)

来漳州前,我以为这个培养世界冠军的体育训练基地在开始设计时,一定很豪华。看了设在基地的女排成长展览室后,才知道井非如此。

漳州基地草创于1972年。当时“四人帮”当道,在“不要把运动员培养成修正主义的苗子”的极左思想毒害下,训练场地只搭了一座大竹棚,运动员在里面练球,常常是“滚上一身泥,磨掉几层皮”。为了改变这种不正常的状况,基地几经扩建,现已建起三座训练馆,九个场地,一座健身房,一座运动员宿舍及附属生活设施。

人们常说:“人生的意义在于贡献”。确实,漳州体育训练基地这个英雄集体的可贵之处,在于为中国女排的细起无私地、默默无闻地贡献了他们的全部心血。对此,国家体委副主任袁伟民作了高度的评价,他说:“中国女排崛起于世界排坛,是和漳州体育训练基地的建立分不开的。它既是女排的温暖之家,也是'冠军的摇篮'。”

(本报记者 王玉生)

(张晓岚 摄影)

世界冠军的摇篮|访漳州体育训练基地|胡乔木亲自为队员主持婚礼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