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中国考古学开山祖师居然不是科班出身?

作者:博物文化
中国考古学开山祖师居然不是科班出身?

编者按:本期为“百年百大考古发现”系列第一篇,我们从开山祖师讲起~

说起中国现代考古学史,短短一百年,不算太长。由于它探索未知的特性,以及特殊的工作场景,使得很多人对之非常好奇。然而,在“鬼吹灯”、“盗墓笔记”、“盗墓军阀孙殿英”之类盗墓故事的影响下,很多人曾来问绿小马,学考古是不是就是名正言顺的盗墓?绿小马可是很有职业荣誉感的,当然不能苟同,于是严肃地把这些朋友教育了一番,考古其实是一门非常严谨的实践学问,

今天,绿小马想给大家讲讲中国考古学的缘起,这段长达100年的历史,要从现代中国考古学界的开山祖师——李济说起。

李济,中国考古学之父,著名的中国现代考古学家,湖北出生,北京长大,美国读书。1918年,李济作为清华学堂(留美的预科学校)预科生,被选中送去美国留学。他有多厉害呢?,么说吧,在美国克拉克大学一年拿下心理学学士,一年修完社会学硕士,最后去了哈佛,三年攻读完人类学博士,更是中国第一位人类学博士,五年时间本硕博连读,放到现在,恐怕都没有几个人可以做到。

当年他还是个学生的时候,就曾在“自撰简历”中写道:“要是有机会,还想去新疆、青海、西藏、印度、波斯去刨坟掘墓、断碑寻古迹,找些人家不要的古董来寻绎中国人的原始出来。”“刨坟掘墓”的玩笑话后来竟成了李老一生的事业,没有他这玩笑话的志向,中国的考古学研究或许得倒退几十年吧。

中国考古学开山祖师居然不是科班出身?

No.1

“博父”的“学阀”儿子

考古学界的大咖实在是太多了,李济那个年代的,像傅斯年、董作宾、石璋如、梁思永、吴金鼎等等,随便挑出一个人来那就是一座泰山,唯独李济,称得上是泰山的泰山。著名的考古人类学大家张广直、考古学家夏鼐都是他的学生,考古学、历史学大家尹达、甲骨文专家、考古学家石璋如都曾受到他的教导。

据说他父亲给自己起了个外号叫“博父”,以此来炫耀自己的儿子有多厉害,李济的“学阀”之名,大概就是从这里来的。当然,事实上,李济是个很谦逊、又非常专注于学术的人。

当时的留学生,学成后都是要回国的,李济也不例外,回国后被聘任到南开大学、清华大学,还和著名的四大导师(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一同执教于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别看他资历浅,清华给他的标配可是和四大教授一样的,有助教、有教研室,还有400大洋,当时的他,不过29岁。

我们看看李济的简历,不难发现他并非考古学科班出身,他是研究人类学的,那怎么走上了考古的路呢?

No.2

合作可以,东西留在中国

李济走上考古之路,离不开一个人的帮助——丁文江。丁文江就是李济考古之路上的指路明灯,他自己也曾说过,当年去南开后:“便遇到了几件与我一生有关的事。第一件事,便是认识了丁文江先生,他实在对我有很大的影响。”

中国考古学开山祖师居然不是科班出身?

丁文江

丁文江是中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是中国地质事业的奠基人。当年,两人刚认识不久,一次偶然的机会,李济指出丁文江做的人体测量数据有问题,关键是,这个问题真的存在,原来是丁文江的卡尺不够准确造成的,这让丁文江对这个初出茅庐的小伙子刮目相看。自那之后,丁文江特别积极地把李济介绍给国内外的考古学专家们,带他走上了这条路。

中国考古学开山祖师居然不是科班出身?

傅斯年

1928年,国民政府成立了中央历史语言研究所(简称史语所),傅斯年任代理所长,组建了考古学组,开始了对

当时傅斯年先派了甲骨文专家董作宾去调查,知道发掘可行之后,他便想着再找一个合适的人选,于是,便选中了在学界小有名气的李济,傅斯年看上的不只是李济的学识和实操经验,还有李济的风骨和德行。

中国考古学开山祖师居然不是科班出身?

山西夏县西阴村遗址

1924年,美国弗利尔美术馆主动找到李济,想要邀请他一同进行考古,不过李济提出了一个合作条件:在中国的地方挖中国的东西,必须要和中国的学术团体合作,而且东西得留在中国。于是,在傅斯年看来,一个这样有民族气节人,小屯村的发掘工作,非他莫属了。

No.3

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

史语所在安阳的发掘,始于1928年10月13日,这是个非比寻常的日子,正是从这一天开始,殷商王朝最辉煌的时刻渐渐展现在世人面前。

殷墟是我国商王朝后期的王都,也是商王朝最辉煌时期的驻地,位于今天的河南省安阳市老城西北郊,殷墟遗址以小屯为中心,小屯村,后经过考证,被认为是甲骨的发现地。

中国考古学开山祖师居然不是科班出身?

不过,殷墟的古物可不是李济最先发现的。清政府的国子监祭酒,相当于皇家学院院长的王懿荣是最先注意到这件事的。清光绪25年的某一个秋天,当时京城流行起了疟疾,就是一种急性传染病。王懿荣也得了这个病,中医给他开药的时候,有一味叫“龙骨”的药材让他很好奇,不过早就煮成了药渣也无从考证。

直到有一天,一个山东的古董商知道他喜欢搜集古董,从河南给他带了几样“宝物”前去拜会,其中竟然又碰到了那个“龙骨”,他把龙骨全部拼起来后居然是一整块龟板,上面的上古文字让王懿荣意识到那可能是殷商的文字。

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他在各个地方搜集“龙骨”,这就是后来震惊世界的“甲骨”。这个叫“龙骨”,也叫“字骨头”的东西,多出土于河南安阳,当时农村里的人根本没把他们当回事,卖的卖,丢的丢,散失了不少,同时也维持了安阳小屯附近好多人的生计。

中国考古学开山祖师居然不是科班出身?
中国考古学开山祖师居然不是科班出身?

甲骨

王懿荣去世后,大部分甲骨落到了一个叫刘鹗的人手里,也就是《老残游记》的zuo'z和,他撰写的《铁云藏龟》让甲骨市值飙升,随之而来的就是猖獗的盗掘、造假活动,很多甲骨还被卖给了外国人。末世好古董,那个年代下,饥荒和战乱连绵不绝,刻字的甲骨甚至都可以用作绑票的赎金。

中国考古学开山祖师居然不是科班出身?

乱世之下,盗掘者不仅盗走了青铜器、甲骨等物,更破坏了殷墟遗址的历史面貌,满目疮痍的盗洞让李济感叹:“这个文明古国,盗墓的历史就和丧葬的历史一样长。”

傅斯年有句名言:“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一个找字,奠定了中国考古事业的基底。李济就是践行这个“找”字的人。

中国考古学开山祖师居然不是科班出身?

李济在殷墟考古现场

殷墟的第一次发掘,由于没有经验,只知道向下挖洞,跟盗掘没有什么区别,直到李济加入,才改变了这一现状。从1928年10月到1937年6月,李济参与了十五次殷墟发掘工作,也是在殷墟,李济、梁思永等人,培养出了中国近代最早的一批考古人士,“殷墟考古大学”名副其实。

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很多人对考古这一行为是不理解甚至是抵制的,他们认为考古是对祖先的一种侵犯,是绝对不能做的事情,而李济这些人,他们就做了,而且这一做,做出了前所未有的中华文明。

李济这么说过:“安阳殷墟发掘所获得的文字、青铜器、石刻,以及商人的人体骨骼,无论哪一方面,都把中国的历史推早了六七百年至一千年,这些史料,印证了殷商时代的真正面目。”殷墟发掘,是中国考古事业中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考古发掘,这里出土的文物,为后世研究商朝历史提供了实证资料,可以这么说,我们现在仍然活在李济发现的商朝历史中。

中国考古学开山祖师居然不是科班出身?

李济生前最后一本著作是《安阳》,他应该还是想回安阳看看的,至少,一直在牵挂着那缔造他一生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