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京城通讯」中央广播事业局副局长梅益

作者:春秋看客

中央广播事业局副局长梅益

图片描述

「京城通讯」中央广播事业局副局长梅益

题记:1966年12月“文革”方起未艾,红卫兵实行大串联,当时在广播战线工作的我二十多岁,随单位红卫兵到北京串联,首当其冲去的地方就是中央广播事业局。我们住在“红楼”,当晚受到中央广播事业局副局长梅益的接见。他穿一件黑呢子大衣,风度文雅,谈吐不凡,陪同接见的还有美国专家李敦白。数十年以后的2009年到北京进行专访,得知被访者的丈夫高玉武老先生当年曾是梅益的专职司机。由于年轻时工作经历的缘故,就对梅益的司机高老先生感到亲切,遂与高老先生谈了不少关于梅益的不少往事……

梅益(1914年1月9日-2003年9月13日)原名陈少卿,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著名宣传活动家、翻译家、原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党组第一书记。[1]中共十二大代表,第一、二、三、六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政协第一、五届委员。 遇到[2]

曾任广播事业局副局长、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总编辑。

1958年,梅益建成了我国第一个电视台,同年5月1日19时整,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试播,中国电视事业发展的历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论及梅益的个人经历,他说,梅益1914年出生于广东省潮州市一个普通市民家庭。1929年,考入上海中国公学(大学),在校学习期间,受到革命思想的影响。1935年,在北平参加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同年底,他受党组织委派转往上海“左联”和文化界救国会工作。1937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2年,梅益调中共华东局宣传部工作。1945年,奉中央指示返回上海,负责筹办《新华日报》。1946年初,到南京梅园新村工作,担任中共驻南京代表团新闻处处长、新华社南京分社社长。1947年3月,他随代表团撤回延安,担任新华通讯社总社编委、副总编辑。1949年3月,继续主持改名为北平新华广播电台的新中国广播工作。

1949年12月6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任命梅益为广播事业局副局长,分管宣传业务工作,同时兼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总编辑。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北京新华广播电台在首都天安门城楼上对“开国大典”的整个过程进行了实况广播,各地人民广播电台也在同一时间转播。“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的声音从此传向全中国,传向全世界。这是中国人民广播史上第一次在全国同时进行联播的实况广播。当天在天安门城楼主持实况广播的正是梅益。

1949年12月6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任命梅益为广播事业局副局长,分管宣传业务工作,同时兼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总编辑。20世纪50年代,他根据刘少奇要发展电视的指示,带领广播事业局的科研技术人员经过不懈努力,使中国人民的广播事业有很大发展,位于荥阳的中央广播电台的转播台554台就是那个时候建成的。

作为翻译家,梅益从1938年到1941年历经四年,艰辛完成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中译本。此书很快引起轰动,解放区的书店纷纷翻印。虽然该书先后有多种译本,但最终还是梅益的译本流传最广,影响了中国几代青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