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让电影的归电影

2012年中国电影票房累计达到170亿元人民币,一举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票房市场。2013年的发展势头更猛,多部电影取得了高票房。《特种部队2》首周进账超过2亿,《钢铁侠3》票房累计7.4亿,刚刚上线的《星际迷航:暗黑×××》首周收入1.58亿,口碑甚好,超过《特种部队2》问题不大。

好莱坞电影横扫中国市场已经很多年了,国内电影人忧心忡忡,一直想振兴中国电影。提得最多的,是呼吁大家爱护中国电影、理解中国电影。不知不觉中,把中国电影摆在了弱者的位置,也把自己当成了乞丐,乞求中国观众在豪华酒店大嚼洋食品的时候,也偶尔用零花钱光顾一下中国电影的路边小摊。

中国电影逆市强袭的势头其实非常猛烈。

《泰囧》票房12.4亿,放了一颗卫星,几乎亮瞎了所有人的眼睛。如果说《泰囧》还是一次意外,小制作的《北京遇见西雅图》超过5亿,《致青春》一个月超过7亿,《中国合伙人》上演3天就突破2亿。接二连三的的冲击,让人不得不重新打量中国电影,这还是那个印象中衣衫褴褛的难民吗。

还有一件看似不起眼的小事,也许更能说明大问题,5月31日上映的国产动画片《魁拔2》,首周末票房破2000万,虽然借力了六一儿童节,但是成人的反响极佳。个人认为,最能代表好莱坞电影制作水准的,是一长串脍炙人口的动画片,可谓老少通吃,历久弥新。

而以往的中国动画片,某种程度上也代表了中国电影的制作水准:想象力贫乏、粗制滥造。自己内心空虚,只好假装高尚去说教。这样的电影,确实只能依靠怜悯才能苟延残喘。

电影本身是一项事业、一门生意。生意有生意自身的规律,如果掺杂太多其他因素进去,搅得生意不像生意,这项事业终究是做不成的。

电影市场有浓郁的文化味道,很容易掺杂“爱国”情愫在里面。爱国,似乎是万灵丹。你要说产品,他给你讲爱国;你要说制作,他给你讲爱国;你要说投入,他给你讲爱国;你要说服务,他给你讲爱国。真等到你要说爱国的时候吧,他才脱下爱国的长衫,伸出手来要这要那。

想起《潜伏》里面那句话:嘴里说的都是主义,心里想的全是生意。实际上呢,打着主义的生意,往往做不长久,因为违背了生意本来的规律。就生意论生意,问题会变得简单明晰。人们被好莱坞的“大片”吸引,究竟是人们内心渴望堕落,还是因为大片本身好看。人们不愿意为国产电影付费,是因为爱国主义教育不够,还是因为我们的片子烂得像骗子呢。

事实证明,当国产电影拍得真像电影的时候,不需要任何爱国主义引导,捧场的观众已经让电影人受之有愧了。最近取得高票房的几部国产电影,本身还不具备和同期国外大片抗衡的本钱。但是,外来食品毕竟是外来食品,此山此水养育大的人,天生就稀罕这方山水的土菜土味。只有一个前提:别乱唱高调,先做到真材实料。

当中国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的时候,日本媒体首先感受到了好莱坞的冷眼。《钢铁侠3》仅仅针对中国市场推出了特别版,国内媒体心中不忿,因为两位中国演员仅仅打了一次酱油。但是反过来看,这明显是好莱坞对中国市场的低头和示好,这种民族自豪感,不是远比空洞的说教来得更真切吗。

让电影的归电影,让爱国的归爱国,生意和主义才能兼顾。

上一篇: 考试感想
下一篇: 电脑音源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