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潍坊高密市五十至八十年代老照片

作者:集影阁

照片版权归新华社及相关记者所有,著作权归今日头条作者“集影阁”所有。备注也引用于新华社,具有一定历史价值,略有删减。媒体类平台需本人同意后方可转载!

编辑不易,君若喜欢打个赏!

潍坊高密市五十至八十年代老照片

1954年 丁峻摄

大批新棉已开始外运支援各地纺织工业需要。这是高密车站的铁路装卸工人正在把新棉装车外运的情形。

潍坊高密市五十至八十年代老照片

陈之平摄

高密县供销合作社自1956年1月至9月共收购散放在农村的废钢废铁近80万斤,付给农民的资金达29415元。

潍坊高密市五十至八十年代老照片

1956年 陈之平摄

大屯乡优胜农业社一万多亩棉田获得大丰收,产量平均每亩300斤籽棉,比解放前最高产量70斤籽棉增加四倍以上。

潍坊高密市五十至八十年代老照片

1961年 李汉孝摄

高密县城关棉油加工厂职工为了提高棉花加工效率,制成风力送棉管道,代替人挑车运,使送棉工效提高两倍多。

潍坊高密市五十至八十年代老照片

1961年 姜智摄

高密县积极调运新棉,支援纺织工业生产。这是高密火车站上正在装运新棉。

潍坊高密市五十至八十年代老照片

1962年 徐庆福摄

山东棉产区之一的高密县康庄公社第六生产队社员在棉田喷药治虫。

潍坊高密市五十至八十年代老照片

1975年 岳国芳摄

高密县大力发展养猪,全县生猪饲养量达到40万头,平均每户有2.7头,全县每年向国家提供肥猪9万多头。这是县食品公司猪场的职工正给肥猪催肥。

潍坊高密市五十至八十年代老照片

牛沟公社前铺大队业余技校正在上课 1979年 时盘棋摄

潍坊高密市五十至八十年代老照片

五七大学农业机械班教师姜文远正给学生们讲解拖拉机的构造原理

高密县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需要,实行县、社、队三级办学,自己动手培养农业技术人才。这个县有县办五七大学一所,社办五七学校十六所,队办业余技术学校451所。从1976年以来,已为农村培养农业技术骨干14900多人,初步解决了全县农技、农机、社办工业等人才的急需,为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做出了贡献。

潍坊高密市五十至八十年代老照片

1986年 王新著摄

高密县南关村采暖设备厂制定严格岗位责任制和产品检查制度,确保了产品质量,成为全县村办企业上交利税最多的工厂。

潍坊高密市五十至八十年代老照片

高密县赵戈庄农民宋泽明(中)种植葡萄致富后,向村里农民提供葡萄苗20多万株,并传授种植技术,使全村共同富裕,人们都亲切称他为“葡萄宋”。1986年已有115户农民种葡萄600多亩,产葡萄20多万斤。

潍坊高密市五十至八十年代老照片

刘连仁(中)和家人 1987年文 霍丽珍摄

潍坊高密市五十至八十年代老照片

1991年秋旧地重游,返回北海道访问

以刘连仁的亲身经历拍摄的电视连续剧《刘连仁》播出后,在观众中引起强烈反响。75岁的刘连仁是高密县草泊村的农民,1944年被日军掳掠到日本北海道昭和煤矿做苦工,因不堪虐待而逃跑,在日本深山洞穴里度过了13个春秋非人生活,终于在1958年回到祖国。

潍坊高密市五十至八十年代老照片

1988年 李鹏摄

一个人均占有耕地不到0.5亩,4年前几乎没有什么副业的小村——高密县高密镇北大王村已拥有了我国北方最大的良种肉食鸡“爱拔益佳”祖代种鸡繁育场,年产值达1000万元,小村由穷变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