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死得像条狗!”-卡夫卡《审判》

作者:城阅读书

《审判》是个很莫名其妙的故事,但是我一点儿也不惊奇,因为这是卡夫卡的作品呀,那个脑洞异开的卡夫卡,荒诞、象征主义写作的高手。

故事的情节很简单,在主人公约瑟夫·K三十岁生日那天,被莫名其妙的逮捕,没有逮捕的手续,没有说明逮捕的罪名,也不知道审判的主审法官,经过了一年莫名其妙的挣扎约瑟夫·K在他三十一岁生日的前夜被莫名其妙的处死,“跟一条狗一样”。

“死得像条狗!”-卡夫卡《审判》

就故事情节而言,读者带着疑问开始,然后带着疑问结束,这个审判没人知道案情,除了只在第三章《初审》中出现过一次的预审法官在从贫民区借来的“法庭”中向作为银行一级襄理的约瑟夫·K以下结论口气问的一句“您是房屋粉刷工吧”外别无其他。

对这个故事的解读,有认为是卡夫卡离婚后在负罪感下的自我审判,有认为是现代人失去安全感的存在境况的体现,也有认为反映的是语言文本阐释的困难状况,亦有人联想到其后纳粹式的极权统治的荒谬残酷。所有这些解读,都各有其道理,体现出卡夫卡小说主题的不确定性和多层次性。

卡夫卡构筑了一个白色恐怖式的法院。“一切都是属于法院的”,连画家蒂托雷利楼下的小姑娘也不例外。“差不多每幢屋的顶楼都是法院办公的地方”。

在神秘主义的笼罩下,“一个人的终审判决在有些情况下意外地由于随便一个什么人在随便什么时候随便说了一句话而决定”,人们甚至对打官司有了迷信说法,认为“可以从被告的脸上,特别是嘴唇的形状上,看出案子的结局。”

K的遭遇和其他人物的言说虽不免偏颇,甚至有点荒诞,但仍可以认为,卡夫卡是借此对司法系统、司法运作、司法官员进行揭露和控诉——或者说是另一种“审判”。

如藉由律师胡尔德的话,揭示出司法的神秘和不负责:“第一份抗辩书往往放错地方或干脆就丢失了,即使是原封不动地保存到案件结束,也往往几乎没有人读过”;

“这种司法体系从一开始就规定了秘密的审判制度”,“诉讼过程不仅对公众保密,而且还要对被告保密”。小说中的司法人员,贪赃枉法的看守、愚蠢可笑的检察官、养尊处优糟糕透顶的预审法官,构成了一幅不道德的群像。

律师也好不到哪里去。K所请的胡尔德律师,除了不断吹嘘自己和那些法官的私人关系外,并没有做什么实质性的工作。每次K去拜访他,总是重复一遍长篇大论。

“当事人最终会忘掉世界万物,而只是希望在这条迷幻的道路上蹒跚前进,直到案子最后结束。这样,当事人就不再是当事人了,而变成了律师的一条狗。”事实上,K在陷入迷幻法途的过程中,也在一步步沦为法律的囚徒,直至最后像狗一样被处死。

在小说最后,神父给K讲了法律书序言中有关“守门人”和“乡下人”的故事。神父是要借此提醒K:“不必承认他(指守门人)讲的每一句话都是真的,只需把这一切当作必然的而予以接受”,从而让K自觉地认识到“把谎言变成了普遍准则”。

《审判》的故事寓意是多义的,仅就法学层面而言,可以涉及法的权威与服从、执法者的道德角色、守法与违法、证据等各个方面。

《审判》的故事荒诞但又可信,透露出卡夫卡对这个世界的荒凉观感。最后出现的那一束光,算是他留给人世的一抹希望和温情吧。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