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中共两大才子“二乔”名字的由来和主席为他们做出的评判

作者:大漠孤烟8342

胡乔木和乔冠华二人都是有名的才子,一个在党内有着“中共一支笔“的美誉,一个在外交领域大放异彩。两人是同乡,皆来自江苏盐城,师出清华,年龄相当(一个出生于1912年,一个出生于1913年)。

胡乔木原名胡鼎新。1937年,他跟随冯雪峰到延安后,把自己的名字改为乔木。语出诗经《伐木》“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同时,他把自己妻子李桂英的名字改为与乔木相呼应的“谷羽”一名。

中共两大才子“二乔”名字的由来和主席为他们做出的评判

青年时期的胡乔木

乔冠华,外交领域赫赫有名,同时文笔了得,也是中共党内公认的“才子”,“笔杆子”。1938年,乔冠华来到香港进入《时事晚报》社工作。他不便用自己的真名在该报上发表文章,便取“乔木”这一笔名。他认为“自己个子高,人又很瘦,类似一棵高大的树木”。

抗战时期,身为中共中央秘书的胡乔木经常以“乔木”的笔名在延安的《解放时报》上发表文章。胡乔木的同乡,同为盐城人的乔冠华则在南方的香港《时事晚报》上以“乔木”的笔名在报刊上发表文章。那时,不明就里的人以为这两个“乔木”是一个人,闹出了很多趣事。

为了将两个乔木加以区别,人们将延安的“乔木”,即胡乔木称为“北乔”,把在香港的“乔木”,即乔冠华称为“南乔”。

抗战胜利后的1945年8月,胡乔木作为毛泽东的随行人员,从延安来到重庆参加国共谈判。来到重庆的胡乔木仍然以“乔木”的笔名在重庆的《新华日报》上发表文章。乔冠华此时已是《新华日报》编委兼该报国际述评专栏负责人,他也经常以“乔木”的笔名在《新华日报》上发表文章。文章刊出后,读者弄不清到底那篇文章是“北乔”的,哪篇文章是“南乔”的。读者希望他们两人中有一个将名字改一下,以便让读者容易分辩其文章到底是谁的。然而两人谁也不愿相让。

中共两大才子“二乔”名字的由来和主席为他们做出的评判

主席与胡乔木

当有人劝说“南乔”乔冠华将“乔木”的名字改一下时,他坚决反对,说自己本来姓乔,加上一米八三的身高,正像一棵挺拔高大的乔木用乔木一名,名副其实,不能改。

中共两大才子“二乔”名字的由来和主席为他们做出的评判

乔冠华与基辛格

有人只好去劝“北乔”,即胡鼎新改名。胡鼎新则说自己到延安后之所以取‘乔木’一名,就是一心要作中国革命的栋梁之材。另外,其妻之名谷羽同样来自《诗经》,名字可不能改。

正在重庆的毛泽东得知此事后,亲自出面为二人作了调停。经毛泽东评判北乔胡鼎新,在“乔木”一名前加上自己的姓,改成了“胡乔木”。而“南乔”乔冠华本来就姓“乔”,因此让他保留了“乔木”的原名。

南乔留姓,北乔用名。主席的方案,不偏不袒,二人欣然接受。此后名字之争落下帷幕。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