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青春期叛逆”这词是不是该换换了?

作者:畅行桃李

#教育听我说#

青春期的孩子,常常表现得很不听话,我们把这种状态称之为“青春期叛逆”。

你喊他吃饭,他说凭啥你叫我吃饭,我就吃饭?

你辛苦做的饭菜,他不吃,非要吃炸鸡,汉堡和可乐这些垃圾食品。

“青春期叛逆”这词是不是该换换了?
“青春期叛逆”这词是不是该换换了?
“青春期叛逆”这词是不是该换换了?
“青春期叛逆”这词是不是该换换了?
“青春期叛逆”这词是不是该换换了?

你让他早点睡觉,他偏偏要弄到三更半夜。

总之,你说什么,他总是一万个理由来反驳你,弄得你头大。

其实,孩子这样我们不该生气。

“叛逆期”一词来自大人,社会上大人掌握着话语权、舆论权,孩子们从来不认为自己叛逆,他只是不想听你的,不见得认为自己是对的,但跟你反着来,让他感觉自己长大了,自己能做主了,有了自由,感觉到快乐!

这个时候的“叛逆”,如果公平地说,恰恰是孩子们作为一个有独立意识的人,正常的行为,是长大的标志,是“独立期”宣言。

他们是独立的个体,不再依附父母,不再事事听你的命令、你的安排,他要自己做主,不想当傀儡。

人最终是要独立的,需要自由,需要独立地思考。

我们该为此高兴。

我们家长一方面希望孩子长大,成为一个优秀的人,一方面又对孩子牵绊管束太多,各种不放心,孩子叛逆不听话,恰恰是该我们反省的时候了。对孩子习惯性地指挥、命令。没有平等地对待孩子,对孩子没有足够地尊重。

若孩子像小绵羊一样听话,就成了大家所说的妈宝,巨婴。这样的孩子,妈妈告诉话他,把书读好,别的事不用管,都由妈妈做主,他照做,慢慢地养成了依赖的性格,没有主见,结婚了也处理不好家庭关系,家庭生活一团糟。

邻居雨轩就是这样的男生,从上学毕业到结婚,都是父母一手操办,等到自己顶门过日子了,跟媳妇闹了矛盾,回家找妈妈,妈妈帮着调理,常常就弄成了婆媳矛盾。媳妇生气回了娘家,矛盾不断恶化,最后离婚。

而那些不听话的孩子,有主见,长大了更容易有成就。

例如,诸葛亮,他智力超群,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小时候却个是调皮捣蛋,桀骜不驯的孩子。哥哥诸葛瑾洛阳求学,是个谦谦君子,诸葛亮不爱读老师教的书,经常带着一群孩子疯玩,指挥一群小伙伴,模拟战争,把小伙伴们分成两拨,互相作战。

兄弟二人截然不同,父亲觉得哥哥荣耀门楣,诸葛亮却让他很犯愁,为了管管这个顽劣的儿子,父亲请了好几位所谓的大儒,都被诸葛亮气走了,诸葛亮成为远近闻名的“顽童”。

父亲问他为什么把老师都气跑了,他说那些老师都是读死书,很迂腐,还不如自学,父亲无奈。后来诸葛亮结交了不少好朋友,他也很好学,也学到了很多真本事。

如果诸葛亮很听话,不独立思考,只是听从父亲安排,就不会拥有那么多才能,不会未出茅庐,三分天下,更不会有后来的成就。

还有比尔盖茨,在哈佛大学中途退学,创办微软,抓住了大好商机,开创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何止诸葛亮和比尔盖茨,太多有成就的人都在小时候叛逆过。

其实,每个孩子都会有叛逆的时候,像绵羊一样听话孩子也有轻微的叛逆,只不过被父母消灭在萌芽状态了。

叛逆是必然的,只不过程度不同,这个时代,孩子们的叛逆比较明显,这跟成长环境有关。问题出在我们身上,是我们这一代人,管得太多了。七八十年代时,一家几个孩子,家长也顾不过来,也管不了这么细。

现在独生子女,家长投放在孩子身上的精力多,而且还有老一辈人加入,几个大人,每个大人都像一个太阳一样,照着孩子,孩子受到的关爱多,束缚也多。

有时,我们不知不觉中剥夺了孩子尝试的机会,帮孩子做主,帮孩子选择,为孩子设计前程,总想让孩子避开我们曾经掉过的坑,少犯错误,少走弯路。

不犯错误的人生,是干瘪的,缺少了独特的风景,犯错误是人生的必修课,亲自尝过苦味,才知甜味是什么,不然,甜也会寡淡无味。

叛逆是个贬义词,而成长是必须的,没有这个过程,人类可能退化,人类需要这种独立的批判意识,所以“青春期叛逆”改为“独立期”更为合乎人性,合乎科学。。

父母与子女,本就是一场渐行渐远的旅程,由小时候的前面引领,到长大后的并肩而行,再到后来的远望背影,看着他逐渐成长,逐渐独立,心酸也欣慰8,懂得放手,才是做父母给孩子的恰当的爱。

网图侵删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