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刘震云给《一地鸡毛》当编剧分了8万块钱,“眼睛都绿了”

作者:海峡网络

1988年秋天,30岁的河南人刘震云走进鲁迅文学院,进入北京师范大学与鲁迅文学院联合举办的首届文学创作研究生班,重新当了一名“学生”。

刘震云给《一地鸡毛》当编剧分了8万块钱,“眼睛都绿了”

在这个研究生班里,有后来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有后来写出《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等经典作品的余华,有凭借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的迟子建,有《芳华》《金陵十三钗》作者严歌苓……每一位学员都是功成名就的文坛大咖。

那时候,刘震云也发表过一些中短篇小说,最有分量的一篇还是发表在《人民文学》上的短篇小说《塔铺》。此外就乏善可陈了。不过,刘震云也有足以自傲的地方——他可能是整个文学创作研究生班里文凭最高的。

刘震云给《一地鸡毛》当编剧分了8万块钱,“眼睛都绿了”

1978年,刘震云以河南省高考文科状元的身份考入了北京大学中文系,于1982年从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

刘震云是河南省新乡市延津县人,生于1958年5月。他才8个月大时,就被父母送到西老庄村的姥姥家抚养。西老庄村是一个人口不到100人的小村子,贫穷是这个村子唯一的底色,许多村民家里经常揭不开锅,挣扎在温饱线上。

姥姥是一个勤劳、朴实的农村人,也不识字。可是,不识字并不代表没见识。当大多数人都认为读书没用时,姥姥却在刘震云5岁时,拿出自己的5元救济款,硬拉着他进了村里刚刚举办的一所学校。当刘震云发新书后,姥姥都很激动,从箱底拿出最珍贵的一叠绿花格子油纸拿出来,和刘震云一起包新书。

这5元钱,改变了刘震云的人生命运。

刘震云给《一地鸡毛》当编剧分了8万块钱,“眼睛都绿了”

姥姥尽其所能地供养刘震云,刘震云的个子长得很高。1973年,刘震云谎报了年龄,参军入伍了。这是因为,当兵后就不用担心吃饭的问题了,退伍后也好找媳妇。

刘震云当兵后,果然解决了吃饭问题。吃饭问题解决了,刘震云有了精力去寻找精神食粮。他的精神食粮是书籍,经常趁着站岗在路灯下看书,如饥似渴地恶补各种知识。除了看文学作品外,他甚至还自学了大学微积分课程。所以,他后来退伍后,能够在河南老家的一所中学担任民办老师,能够在恢复高考后以河南省高考文科状元的身份考入了北京大学中文系。

1982年,刘震云从北京大学毕业后,到《农民日报》工作并开始文学创作。

刘震云给《一地鸡毛》当编剧分了8万块钱,“眼睛都绿了”

与绝大多数文学初学者一样,刘震云的文学创作之路充满坎坷。文学刊物的编辑,似乎并不给这位北京大学中文系高材生面子。“他们舍不得买一台电风扇,刘震云光着膀子,穿着松松的大裤衩,一边写,一边汗‘哗啦哗啦’地流……他不断地投稿,被退稿,投稿,被退稿——当时的退稿现在家里还留着,两三个大纸箱……每天熬夜写到凌晨两三点,第二天早上天一亮送女儿去托儿所,接着要去上班,这个人黑瘦黑瘦的。”

妻子郭建梅心疼丈夫,委托当时一位(也是唯一一位)欣赏刘震云的杂志编辑劝刘震云不要再写了:“我说苗老师你劝劝他吧,他太固执了,他天天熬夜,退来一个,我说我都哭,我都觉得挺难受的,我说他还要坚持写。”

刘震云给《一地鸡毛》当编剧分了8万块钱,“眼睛都绿了”

刘震云对妻子说:“我一定成功,你放心吧,我一定成功。”

功夫不负有心人。1987年,刘震云终于在《人民文学》发表成名作《塔铺》。不久,《塔铺》获得1987年——198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接下来,《一地鸡毛》《官人》等小说作品纷纷问世,在文坛深受好评。

作家写小说,作品发表和出版后,可以获得一笔稿费和版税。对于大部分不是名人的作家来说,稿费和版税很低,很难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开支。如果能够将小说拍摄成电影和电视剧,作家将能获得更多的收入。

所以,在上世纪90年代,作家们掀起了一股把作品改编成影视剧的浪潮。刘震云的中篇小说《一地鸡毛》发表后,被冯小刚看上了。1995年,冯小刚将《一地鸡毛》改编成同名电视剧,以陈道明、徐帆、修宗迪等人担任主演。冯小刚认为刘震云熟悉自己的小说,邀请他担任电视剧的编剧。

刘震云给《一地鸡毛》当编剧分了8万块钱,“眼睛都绿了”

作为编剧,是要获得报酬的。电视剧上映后,冯小刚给刘震云分了8万块钱。这是刘震云写小说以来,见过的最大的一笔钱。他说:“第一次看到那么多钱,眼睛都绿了,数了一遍又一遍,爱不释手。”

领到钱后,刘震云带着全家人高高兴兴地吃了一顿肯德基。

从此,刘震云就一发不可收拾,他编剧的《手机》《我叫刘跃进》《一九四二》《我不是潘金莲》《一句顶一万句》等影视剧轮番上映,2011年,刘震云以160万元的版税收入在第六届“中国作家富豪榜”上位列第26名。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