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黄玉岚:柔弱的书

作者:YIYA学习足球
黄玉岚:柔弱的书

黄玉岚

出差回来,坐了几个小时的车,到家后就赶忙趴着休息。吃几口好吃的和看部电影很有必要。

选看的是美国电影《剪刀手爱德华》,讲的是拥有人的心智、半成品机器人的爱情故事。最终因不适应人类社会生活,回到城堡以假死的方式活下来。

“从此每年都下雪”,那是爱德华为自己永世不得见面的爱人剪冰雕塑像的结果。

电影的末尾,他还在“下雪”。身边已有剪好的“爱人”在雪中翩翩起舞,也有几只正在喝水的和平鸽,还有正在玩球的两个男孩女孩,他还在疯狂地剪着最后一尊,正是我想象中的一摞书。

这让我为之一振。远离容不下他的社会,除了呼唤爱、和平、情感以外,他留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因为他的“父亲”--老发明家就是用书籍塑造了他的纯真人格和完备礼仪,当然有科普知识,竟然也还有诗歌。甚至教会了他在沉默中微笑的修养。

这些都在爱人的母亲把他带回社会的生活中得以实践。最突出的是为了爱人,他实施了开锁偷窃,警铃响了之后,用沉默保守秘密,保护了爱人。

书籍给了他一个半成品的机器人以很多智慧和思想,而与现实社会中人们对他的猎奇、误会,甚至仇恨格格不入。

这并非说明书籍中的智慧和修养是无用的、无力的,恰是强大到所有人需要从阅读中找到正确的方向和核心的能量。阅读,其实涉及的就是修养和历练。

纵观整部电影,没有一句教授我们读书的生硬道理,却在半成品机器人身上被体现,与邻居们的丑恶行为对比强烈。剪刀手爱德华也在最后,用他那双奇异的剪刀手,在如白雪般飞舞的冰屑中为我们完美呈现。

这或许就是文章、电影的高拔之处,让人们必须从阅读中学习文明和包容,不要做小镇中想要杀死爱德华的那些居民。

学习能力和阅读能力,代表着一个人将要达到什么高度和格局。

这种在整部作品中只微微点出智慧书籍和学习力量的做法,在很多作品中也有温和地提及,胜过教条,被爱书的人温暖接收。温和,是人类文明的最大修养!

在电影《天使之城》中,天使们居住的地方是图书馆。我为此写过《天使在图书馆》一文,经常出现在图书馆里的人,就是天使。整部电影也只给了这句提示,没有生硬地让我们学会阅读。

有部片子,我查不到片名了,但记得其中的一个细节。是得了健忘症连自己夫人都不记得的技术型大盗,偷的却是一本最古老版本的《堂吉诃德》,偷的目的还是为了避免这本书被当今时代认为“取消图书馆和书籍”的人所损害。

我在自己的小说中也会提到一本书,借此向那本书表达致敬,就是从这部片子里学来的。

还有一部是限时找对象,找不到就变成动物的电影《龙虾》,也只有一句话提到了书的事。就在其中男女将要被变成动物前夜,管理者提醒他们那晚去做点“人的事”--阅读文学作品。

黄玉岚:柔弱的书

以此说明阅读是人区别于动物的唯一特征。

这部电影给我的冲击也很大,让我经常想着少做点动物的吃喝拉撒睡的事,而去做人所独有的思考、阅读、创造和情感的事。

不光是电影,在很多经典文学作品中,虽然不是以读书为主要情节和思想脉络的发展,但也还是提到了“不一样”的生命和生活状态。

之前,我也写过关于《呼啸山庄》的文章,只活了30岁的艾丽米.勃朗特(1818-1848)写的是两个不同身份人的爱情绝唱:美丽而任性的女主人公真正爱的是与自己一起长大的、父亲捡回来的野孩子,却又被林敦家的优雅所吸引……

那份优雅究竟是怎么来的?女主人公也不知道,只知道后来成为她丈夫的林顿遇到难题时总是“躲”在书房里……

前阵子,因为看电影《乱世佳人》,又把玛格丽特米歇尔的《飘》拿过来重读一篇,其中塑造的郝思嘉形象世界闻名。如果说郝思嘉敢爱敢恨的性格有利于面对战争贫穷的话,书中还塑造了另外一个思嘉看不起、嫉妒的、被所有人都称为好人的媚兰形象。

她和郝思嘉爱慕的卫希礼是“一样”的人,优雅、真诚,最大的区别也是读书,还有艺术。尽管思嘉容貌上更迷人,希礼还是和媚兰结了婚。如果说希礼在遭遇战争时颓废过,但媚兰却虽是病弱还是和思嘉一起拿起了枪。

而希礼面对贫穷和迫害手足无措,也只不过他觉得不必像思嘉那样不择手段地赚钱而已,情愿贫困,而把仅有的钱财拿来救助更困难的人。

向好向善,是读书人一直努力追求的品德,天真得被追求世俗的人嘲笑,却无比强大、无比威猛地引领着世界的进步!

黄玉岚:柔弱的书

书籍,可能柔弱,抵不过暴力,但最终还是要靠书籍建立人人平等的梦想!

或许这就是很多电影和文章所要告诉我们的:读书去吧!不为别人,就为自己!为自己,也为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