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卢先生文集德国篇(转载网络)

作者:麒元视角

卢先生曾说《资本论》和《通论》是策论,并不是纯粹的经济学著作。什么是策论呢?

我想起1988年的日本电影《敦煌》开篇,书生赵行德在殿试中被问道:面对西夏之患,我大宋应该采取何种对策?考官继续说:河西走廊之地,回鹘和吐蕃已成割据之势,西夏也日渐强盛,汉人所能支配之地,唯有遥远的敦煌而已。你开始论述吧。西夏是什么样的国家?如何使其归顺我大宋?

赵行德哑口无言。此后前往西夏、敦煌游历。

卢先生文集德国篇(转载网络)

卢先生称他的文章主要是策论,并说策论关注的应该是两件事情: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

那么德国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或者说我们学习西方,应该学习哪个国家?如何学习西方?是像中国足球那样,什么都学、什么也没学到吗?还落下了一堆的恐惧症,恐韩恐日恐西亚。最近还输给了战乱中的叙利亚,情何以堪。

西方仍然很遥远,我们不想去看看吗?或者说,我们真的好好看过吗?看着现在越来越碎片化的分析文章,还有众多的洗脑八股文,文学性的情绪煽动文,精神胜利的情感满足文,没有出现多少真正的思考与议论。

卢先生文集德国篇(转载网络)

卢先生在《威廉二世的教训》和《德意志帝国灭亡的原因》中,论述了德意志帝国灭亡的两重原因,表层是威廉二世所犯了两个致命错误,深层的原因是:“德意志帝国的灭亡是政治制度严重落后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并且,分析了德意志帝国和大英帝国君主立宪制度的差异。德意志帝国实质上仍然是君主制,它也无法解决极权专制带来的弊端。“极权专治最大的弊端在于没有包容性和弹性,它几乎必然走向极端。”

因此,威廉二世在战略上屡犯失误、愚蠢透顶。“其失误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也不免令人忧虑。

总之,“亲切”的相似性,不免让我们更多地关注德国及其命运。希望我们能超越历史,超越轮回。

德国是幸运的,也是令人敬佩的。两次世界大战后,他们依旧拥有哲学的高度,德意志精神也延续至今。

在《掠过佛莱堡》一文中,卢先生提出,我们应该像德国人一样,走自己的路。我们要找回中国失去已久的学术主体性,发展中国的经济学。与德国人一样,我们不要在大英帝国和美帝的光环下,眩晕了头,丢失灵魂。

卢先生文集德国篇(转载网络)

在德国发展的历史上,曾有德国历史学派和奥地利学派的百年论战(1840~1941年),关于主体性的论战。

“德国历史学派始终坚持历史特性和文化特性的重要性,用归纳推理的方法,揭示经济现象和经济规律。奥地利学派则坚持普遍性和一般性原则,认为只有抽象的经济人和经济行为,才是经济学研究的对象,经济学原理具有普遍适用性。”

也就是说,脱离了历史,所谓超越了时间和空间限制的先进性,那些普遍存在的真理,常常不具备移植性。卢先生说道:“历史一再证明,脱离现实的“先进性”总是不断地制造“落后”。”

“脱离了实际情况,理论并无先进性可言。也就是说,适应性重要于先进性。”坚持实事求是,我们并不陌生。

而德国的佛莱堡学派,在二战失利之后,做了一个明智的选择。接受了新自由主义的一些重要思想,骨子里仍然坚持历史学派的一贯思想,建立了战后的“社会市场经济”概念。以自由经济发展生产力,以国家公共财政的二次分配保障德国人民走向富裕。通过制度约束,将行政官僚和金融寡头控制在特定范围之内。

佛莱堡学派的定力和高度的哲学理性,在《掠过佛莱堡》一文中还有令人赞叹的论述。如果一定要选出卢先生文集最好的十篇文章,《掠过佛莱堡》应列入其中。因为它对中国的现实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它呈现了一个表象之下更显实质的德国,更真实的德国,最核心的德国。

一直以来,我对我们是否学到了西方文化的核心,深表怀疑和困惑。读卢先生文集,找到了宝藏,看到了希望。

我难以相信,不懂经济的思想家是否看到了自身的局限,是否还能称之为思想家?经济学和经济活动,在我们生活中重要且广泛。不懂经济,甚至也不能说就能读懂历史,对政治的理解也无法深刻,或者说,不懂经济,无法获得对历史和政治正确的认识。

还有哲学。还有战略。加上经济。无此三项,如何能写出一个好的策论?!

卢先生文集德国篇(转载网络)

看欧洲的地图,或者回顾欧洲的历史,英法德三国就像三足鼎立,对欧洲的影响也是深远。一直是分裂的历史,对应中国的历史,似乎只有拿春秋战国的历史来比较。在德国和法国的历史与文化中,可以找到更多中国的影子,而英国也许是真正的西方,跟中国的相似点很少。

在《德国人送中国地图的含义》和《大路朝西》两篇文章中,更多地体现出战略的思维。缺乏国际视野,也很难有真正的国际战略。了解真实的世界及其演绎,抓住主要的国家,才可能产生有效的战略。这对外交、内政的意义重大。

卢先生文集中,对战略的论述,令人耳目一新。之前,对战略的理解,可用孤陋寡闻来形容。甚至会因为自己对战略的无知,也学着别人嘲笑战略。

卢先生文章里,涉及德国的部分很少。德国一词,出现的频次是396;德意志一词,出现的频次是140。

但是我认为德国对中国的意义,非常重要。通读卢先生文集便知,细度关于德国的这五篇文章便知。更多时候,我们看世界更多的是看美国。看我们自己的近现代史、当代史,美国总是一个无法忽略的存在。但不要忘了德国。

还有马克思的《资本论》,西美尔的《货币哲学》。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