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晚清名将,用女子秽物大摆“阴门阵”,抗英不成,反而沦为笑柄

晚清名将,用女子秽物大摆“阴门阵”,抗英不成,反而沦为笑柄

在清朝官方的正式文件里,举凡提到“洋鬼子”,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以一种趾高气扬的文化优越感蔑视地称呼人家为“夷”,如“英夷”、“法夷”等。

在古汉语里,“夷”字最早用来指中国东部的一些偏远部落。譬如,胶东半岛一带在周朝就被称为“东夷”。后来,“夷”这个词用来泛指那些在中国周边、典章器物明显落后于中国的蛮夷之邦。用“夷”来称呼欧美国家,显然表示清政府是把这些欧美国家当成连越南、朝鲜也不如的“蛮邦”了。

晚清名将,用女子秽物大摆“阴门阵”,抗英不成,反而沦为笑柄

面对蜂拥而来的“洋鬼子”,中国的读书人首先想到的是古代的那些神话著作《山海经》。还在乾隆盛世时,大学者纪晓岚就把传说中的欧洲等地同《山海经》中的记载相互参照比附。按照这一逻辑,在那里生活的居民也就很难逃脱《山海经》里那些半人半鬼的形象。

其实,有这样想法的人所在多有,非止一人。在鸦片战争爆发之前,中国社会上普遍流行一个观点,这就是英国人“腿足纠缠,难伸屈,一扑不得起,故往往挫衄”。

晚清名将,用女子秽物大摆“阴门阵”,抗英不成,反而沦为笑柄

鸦片战争后期,英军在中国沿海如入无人之境,南征北讨,所向披靡,战局明显对清廷不利。道光二十一年,一直在“剿”“抚”之间摇摆不定的道光皇帝决定背水一战,他迅速将此前的钦差大臣琦善撤职换成奕山,还派去了一位善于作战的“果勇侯”杨芳当钦差参赞大臣。

这个杨芳可不是一般人物,他四处征战,因为作战勇敢,屡立战功,一路升迁,历任千总、守备、都司、游击、参将、副将、总兵。后来因平定四川等地彝族起义,晋封一等果勇侯,成为道光皇帝十分倚重的功臣良将。

晚清名将,用女子秽物大摆“阴门阵”,抗英不成,反而沦为笑柄

他到了广州后,一面与坚持抗英的林则徐会晤,一面与妥协求和的奕山斗争。他力主拒英军于广州郊区,绝不让英军进入广州城。他看到英军的火炮几乎弹无虚发,认定其中有邪术,于是想出一条“以邪破邪”之计。他搜集了大量民间的马桶,将妇女用的秽带,载于竹排之上,挂在广州的城墙上,对准英军的枪炮。他还在城隍庙做法事,将符水装入坛中埋在地下……

杨芳将军的这些怪行,源于中国的一个古老的巫术信仰,即对于邪门的东西必须以邪门治邪门,是为“以毒攻毒”。很显然,在这位杨大将军的眼里,英国鬼子根本不是人,是妖怪之类的玩意儿,其使用的洋枪洋炮更是邪物,对于这样的妖魔和妖术只能采用马桶之类的污秽之物让它们的法术失灵。

晚清名将,用女子秽物大摆“阴门阵”,抗英不成,反而沦为笑柄

这种“战法”叫厌镇法,今天的读者恐怕不容易弄明白。其实,它是在糟蹋阴阳学说基础上衍生的“阴门阵”。

鲁迅先生在《朝花夕拾》中也提到了“阴门阵”,说他在幼年时,保姆对他说:“城外有兵来攻的时候,长毛就叫我们脱下裤子,一排一排地站在城墙上,外面的大炮就放不出来,再要放,就炸了。”鲁迅说的这段表明,太平天国就已经有了这种“战法”。

1841年3月13日,战火再起,英军攻陷了大黄滘炮台。杨芳费尽心力,寄予厚望的马桶战术并不能克敌制胜。污秽之物对付英军的大炮,基本啥作用没有,反而白白浪费了许多马桶。清军被英国军舰一通猛轰,纷纷落荒而逃。英舰长驱直入,杨芳急忙将部队撤回广州内城。

晚清名将,用女子秽物大摆“阴门阵”,抗英不成,反而沦为笑柄

军功卓著的沙场宿将,广州官民倚为长城的果勇侯杨芳,竟以如此荒唐的办法抵御敌人,这岂不正说明自诩为天朝上国的大清,其实已愚昧无知到令人惊异的程度。欧洲凭借科技,高歌猛进,天朝依靠迷信,蒙昧昏聩。既是如此,被人家暴捶一顿,确实一点都不冤枉。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