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战犯黄维:逃跑乘新坦克被俘,不服改造,要求淮海战役再打一次

黄维是最后一批被特赦的国民党战犯,说起他抗拒改造的顽固言行,简直数不胜数,但他之所以态度强硬、一直消极对抗改造,主要还是因为心底不服气。

战犯黄维:逃跑乘新坦克被俘,不服改造,要求淮海战役再打一次

黄维

黄维是黄埔军校一期生、陆军大学特别班第一期毕业生,在国民党军官中算是正宗的“科班出身”,他年轻起就酷爱研读中外兵法,算得上读书万卷,军事理论很扎实,参加淮海战役前,黄维正在武汉筹备创办一座新式军官学校,由他出任校长,这个学校当时是蒋介石的重点布署之一,投入了重金和人力,打算仿照美国西点军校的体制,为国民党军队培养海陆空三军军官。

军校筹办不到两年,淮海战役拉开序幕,黄维被蒋介石紧急调往徐州任第12兵团总司令。

黄维一来性情耿直较真、人缘不好,在云南任第54军军长时与上司关麟征不和,险些被构陷入狱;二来抗战结束后他有厌战情绪,1946年曾带妻儿回江西乡下老家,想“卸甲归田”,后来被蒋介石力邀出任新制军校校长,才重新出山,后因第12集团军司令人选存在争议,黄维被蒋介石临时任命、空降到徐州。

战犯黄维:逃跑乘新坦克被俘,不服改造,要求淮海战役再打一次

黄维及手下被俘场面

黄维多年没上过战场,临时空降到淮海战场上当兵团司令,结果匆匆上阵不到三个月,就全军覆没,自己也被俘虏。

对于他的失败,他的同学陈赓、副手胡琏都认为黄维理论知识扎实,是个优秀教官,但指挥大兵团作战经验不足,而且教条主义、指挥刻板,简而言之,是个“书呆子”。

黄维自己是非常不服气的,面对记者采访时,他对其他问题都耐心回答,但只要一提到淮海战役,黄维就会脸红脖子粗,甚至还扬言,如果双方都退后20里,再打一次,他绝不会输。

战犯黄维:逃跑乘新坦克被俘,不服改造,要求淮海战役再打一次

晚年黄维

可惜历史就是历史,而不是演习,已成事实的战争结果,是无论如何也不能改写的。

最终,黄维还是放下了自己不愿认错服输的顽固态度,进行了认真的思想改造,并作为最后一批特赦战犯的代表在大会上发言。

1、黄维到底会不会打仗?罗店一战成名,被同僚称为“书呆子”

黄维作为黄埔一期生,毕业后参加东征北伐,升迁速度飞快。

1932年,28岁的黄维从北京的陆军大学特别班第一期毕业后,受第18军军长陈诚赏识,成为第11师的旅长,1933年3月成为副师长,7月成为第11师师长,是陈诚“土木系”的重要将领。

战犯黄维:逃跑乘新坦克被俘,不服改造,要求淮海战役再打一次

黄维在北伐军中

1937年9月,黄维率部参加淞沪抗战,以“罗店之战”一战成名,他在回忆录中写道:“我当时担任十八军六十七师师长,在罗店死守一周,打到最后,手下三个团长,一个战死,两个重伤。师部除了一个电报员,连文书、炊事员都拿枪上阵去了。战后整编,活着的连一个团都凑不上,非常惨烈……”

罗店之战是淞沪抗战第一阶段最惨烈的战事,后人以之与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凡尔登战役相提并论,与“凡尔登绞肉机”之战相比,罗店之战的惨烈程度毫不逊色,被称为“血肉磨坊”。

战犯黄维:逃跑乘新坦克被俘,不服改造,要求淮海战役再打一次

罗店之战

淞沪抗战于8月20日开始,陈诚奉命于8月24日增援,他手下的第18军第67师在罗店激战,师长李树森重伤后,刚从德国留学回来的黄维奉命接任师长、匆匆上阵。

由于制空权、制海权都不在中国军队手中,罗店之战,几乎是以中国军人的血肉之躯与敌人的飞机、大炮、坦克作战,最终罗店镇片瓦无存、尸积如山。

战犯黄维:逃跑乘新坦克被俘,不服改造,要求淮海战役再打一次

战后罗店

虽然此战受到国民党宣传部的隆重表彰,但受过德国军事训练的黄维一昧让部下硬攻,以实现蒋介石“有进无退、有敌无我、不成功便成仁”的指令,在罗店拉锯式作战,造成大量官兵伤亡,甚至是无谓的牺牲,确属没有必要,也被同僚称为“书呆子”,从后来的事迹看,黄维这个外号起得比较恰当。

2、战败后与副司令胡琏分头逃跑,却因乘坐美式新坦克失陷被俘

但蒋介石对黄维这种不折不扣完成他军事指令的态度非常满意,因此在淮海战争的关键时候,他弃用指挥经验丰富的整编18军军长胡琏,调任黄维来当第12兵团司令,胡琏任副司令。

对司令之位志在必得的胡琏大失所望,尽管黄维一来,就谦虚地声称,他只是来挂个名的,军事指挥由胡琏说了算,但胡琏仍然负气请假,1948年10月底,他以自己父亲生了重病、自己要治牙病为由,离开部队去了武汉。

战犯黄维:逃跑乘新坦克被俘,不服改造,要求淮海战役再打一次

胡琏

11月开始,淮海战役第一阶段,粟裕在碾庄包围了黄百韬兵团,蒋介石立刻命令黄维的第12兵团从河南驻马店火速前往徐州进发,命第16兵团沿津浦铁路南下,第6、8兵团沿铁路向北,计划三路大军在安徽宿县会师,打通津浦路徐蚌,扭转不利战局。

结果11月8日黄维兵团出发,18日在蒙城一带遭到中原野战军进攻,23日,邀功心切的黄维兵团率先发起进攻,孤军冒进。

其实,此时陈赓大将就驻扎在南坪集,他是黄维的同班同学,深知黄维脾性,知道黄维是教书出身,迷信书本、墨守陈规,动不动就是“兵法云”,因此,陈赓采用放弃已占阵地、诱敌深入之法,欲把黄维兵团引入中原野战军早就布好的口袋阵,而黄维也果然中计了。

战犯黄维:逃跑乘新坦克被俘,不服改造,要求淮海战役再打一次

陈赓大将

11月25日,黄维兵团的12万人马被困在宿县附近的双堆集,蒋介石这才发现胡琏不在前线,立即电召胡琏前往南京面谈,并命令空军用小飞机把胡琏送到双堆集前线。

12月1日,胡琏到达后,前往各军阵地视察,一时间,黄维兵团士气大振,黄维见中野在包围圈附近挖掘了多处战壕工事,一时无法突围,便借助装备优势,组织起所谓的“硬核桃”战术的环形防御圈,并扬言,要让中野大军啃掉牙、胀破肚皮、败北于阵前。

虽然黄维这个“硬核桃”并不好啃,中野七个纵队与黄维兵团人数相当、装备却差得很远,但在华野三个纵队的及时支援下,一番激战,终令黄维兵团弹尽粮绝,时值寒冬,黄维部下很多人无屋可住、缺少食物和取暖材料,战斗力急剧下降。

12月7日,黄维派胡琏前往南京向蒋介石汇报情况,一来催运补给,二来要胡住在南京,以免与兵团同归于尽,但蒋介石12月8日晚邀请宋希濂、胡琏、蒋经国等人共经晚餐,饭后放映电影《文天祥》,并对宋、胡说:“这个片子很好。”暗示二人应为党国尽忠,因此,12月9日,胡琏又飞返双堆集,向黄维传达蒋介石准许他们在危急时刻可以突围的指示。

战犯黄维:逃跑乘新坦克被俘,不服改造,要求淮海战役再打一次

中野、华野总攻黄维兵团,所谓的“汽车防线”被突破

12月12日,中野、华野发起总攻后,15日晚,黄维下令突围,黄维与两个副司令官胡琏、吴绍周分头离开。

吴绍周放弃乘坐坦克,很快被俘,胡琏将兵团里一辆最新型号的坦克给了上司黄维,自己乘旧坦克离开,结果黄维乘着这辆从未启动过的新型坦克,在路上抛锚被俘,而被毛主席称为“狡如狐、猛如虎”的胡琏乘着旧坦克反而没事,冲出重围,遇到了第十八军未被包围的骑兵团,一路跑到了南京,后来去了台湾,受封上将,当了多年的“金门防卫司令”。

战犯黄维:逃跑乘新坦克被俘,不服改造,要求淮海战役再打一次

外号“狐狸”的胡琏

在回忆文章中,胡琏称:“黄维司令官乃一廉洁勤朴好学力行之好军人,然对大兵团之指挥却未经磨练。彼曾任军长,此后未曾以较高职位统军作战。今骤膺十万精兵独挡一面之重任,行军作战处处均感不适……”委婉地指出了黄维指挥才干有限。

3、黄维至死不服气,还想“再打一次”

对于淮海战役的失败,黄维到死都认为是杜聿明指挥失误,不论在战犯管理所,还是接受采访、写回忆录,都矛头直指杜聿明。

战犯黄维:逃跑乘新坦克被俘,不服改造,要求淮海战役再打一次

出狱后的黄维与妻子蔡若曙

其实杜聿明的军事指挥才能在黄维之上,昆仑关对日大捷就是明证,但淮海战役中,蒋介石常常越过杜聿明直接下令、布署战略,要说指挥责任,应该由蒋介石本人担负,蒋介石的军事才能,白崇禧一直认为“最多能当个排长”,但愚忠的黄维却只知道奉命行事,根本没有全局观。

事后,黄维认为,11月22日黄百韬兵团已被全歼,他却不知情,一个劲孤军深入,而杜聿明12月3日奉命增援,援军却迟迟未到,这两大原因才造成了第12兵团被全歼,因此一旦有人提起淮海战役,他就愤愤不平地说,双方推后20里,再打一次,他决不会输。

战犯黄维:逃跑乘新坦克被俘,不服改造,要求淮海战役再打一次

黄维(右一)被俘场景

其实,在胡琏归队之前,黄维兵团还未被全部包围,他手下第18军军长杨伯涛建议他前往固镇,与李延年合兵,二十多万装备优良的大军谁也包围不了,那样一来进退自如,可立于不败之地。

而黄维却只想到蒋介石让他尽快增援黄百韬兵团的命令,一心要“尽忠”,要在蒋介石面前争取表现,因此在南坪集耽误了16小时,几乎是整整一天时间,才决定在没有得到蒋介石同意的情况下“抗命而行”,而此时的道路早已被中野切断。

黄维之败,败于愚忠,败于教条主义,缺乏机动灵活性,指挥刻板,唯上意是从,唯书本是从,再打一次,不懂得因势利导的他当然也还会失败。

战犯黄维:逃跑乘新坦克被俘,不服改造,要求淮海战役再打一次

妻子自杀后,黄维仍在忙着做“永动机”试验

此后,他在战犯管理所研究起早被科学“判了死刑”的永动机,花了几十年功夫,都不肯放弃认输,甚至连他在清华大学物理系读书的女儿都无法从理论上说服他,连他妻子蔡若曙的自杀都不能在行动上阻止他,这说明,黄维兵团的全军覆没绝不是偶然。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