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疆”真相进行到底:文化代代相传

新华社乌鲁木齐12月14日电(记者周晔、张钟凯、夏晓)在中国西部的新疆乌鲁木齐市,有家公司十分特别,公司院落里堆放着从塔克拉玛干沙漠里运来的细沙,公司总经理路兵剑神秘地说,这些细沙里“埋藏”的都是宝贝。

今年9月,路兵剑所在的新疆末胡营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推出了一款时间盲盒,盲盒里是一个土陶罐、棉花种子和空沙漏瓶。

“维吾尔族模制法土陶烧制技艺是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土陶罐用棉麻布封口,里面装满细沙,细沙里埋藏着不同的物品,有虎纹金牌、草原石人、汉归义羌长印、双鱼玉佩等。‘发掘’完成后,细沙可以放进沙漏里,也是提醒大家要珍惜当下,而陶土罐子里就可以种上棉花籽,寓意未来可期。”路兵剑说。

“这里面装着的是咱新疆特有的文化,顾客打开、发现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文化的魅力和我们的巧思。”他说,这类跟非遗、传统文化相关的创意产品近年来深受年轻人喜欢,网站很多顾客留言收到来自新疆的文化包裹,神秘感十足。

“疆”真相进行到底:文化代代相传

2021年10月14日,演员表演《十二木卡姆》选段。当日,由文化和旅游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承办,对口援疆19省市文化和旅游厅(局)共同协办的“新疆是个好地方——对口援疆19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在新疆美术馆开幕。新华社记者 王菲 摄

路兵剑毕业于新疆大学设计专业,他的团队里都是新疆本土培养的人才。“我们公司的插画师、设计师和文案人员有16个,基本是‘90后’,很多年轻人对新疆文化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和感情,是新疆未来文创产业重要的支持力量。”

新疆拥有4600多项非遗代表性项目,其中维吾尔木卡姆艺术璀璨夺目。

新疆维吾尔木卡姆是集歌、舞、乐于一体的大型综合艺术形式,2005年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2010年,新疆人大通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维吾尔木卡姆艺术保护条例》,这是中国首个专门就保护“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省级地方单项立法。

位于南疆的莎车县被称为“十二木卡姆的故乡”。这里有一位国家级传承人、一位自治区级传承人和23位县级传承人。40岁的莫拉喀迪尔·牙牙就是莎车县的一位县级十二木卡姆传承人。

“我从1991年开始学习弹布尔,2005年参加县里组织的比赛,被评选为县级十二木卡姆非遗传承人,2008年开始享受每个月800元的补贴。”莫拉喀迪尔·牙牙说。

在多方支持下,莎车建造了十二木卡姆传承中心,用于十二木卡姆传承、交流和表演。十二木卡姆传承中心的人除了在县城里表演,还会到疆内外各地表演。

除了维吾尔族人,这项传统艺术还吸引了其他民族的年轻人。

“疆”真相进行到底:文化代代相传

2017年8月3日晚,大型音舞诗画剧《木卡姆印象》亮相第五届中国新疆国际民族舞蹈节。《木卡姆印象》以古老的“十二木卡姆”音乐为载体,在原有的融音乐、舞蹈、文学、戏剧等为一体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上,又融入了现代的多媒体设计、影像创作、灯光舞美等形式,给观众带来一场跨界、融合、创新的舞台盛宴。 新华社记者 王菲摄

37岁的河北人王江江对木卡姆就颇有研究。他曾在意大利米兰大学学习歌剧表演和作曲,2010年来到新疆,至今已经采访记录了3000多位木卡姆艺人的影像资料。

“木卡姆曲调跌宕起伏,鼓点花哨多变,只能依靠传承人口耳相传。同时,其体系庞大、词意深奥、曲牌绵长,完整地背下来非常困难,今天鲜有人能唱出它的所有选段,我想这也是我记录他们的意义之一。”王江江说。

王江江从2016年开始对单个传承人进行记录。“这样的话就会形成非遗民间音乐人数据库这样一个体系的东西。从十二木卡姆的保护和传承来说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也能给年轻的传承人提供更好的资料去学习研究,甚至给很多创作者带来音乐创作的素材。”

“我根本不担心十二木卡姆会失传,因为我也是被师傅培养出来的,我现在也成了别人的师傅,我也把徒弟们培养出来了。我相信木卡姆会代代相传。”莫拉喀迪尔·牙牙说。

据了解,新疆全区各级政府共公布4640项非遗代表性项目,现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94项,认定国家级非遗项目保护单位81个,国家级非遗传承人112人,17项非遗代表性项目列入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