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四川凉山作家阿克鸠射:凉山、彝文化给了我灵感 要出精品为人民立传

封面新闻记者 肖洋 席秦岭 见习记者 周翼

12月14上午,中国作家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开幕,四川代表团共计33名作家赴北京参会,来自凉山州昭觉县的作家阿克鸠射,作为代表之一也在其中。当天下午,各地代表分组讨论在各驻地宾馆展开,四川代表团和新疆代表团齐聚一堂。

谈到此次参会,阿克鸠射感触颇深。他说,凉山因脱贫攻坚和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样的社会变革和深厚的彝族历史文化为他的文学创作,为他提供了丰富的创作源泉。作为一名当代彝族作家,他表示,将进一步用心、用情、用功,创作出优秀的文学作品,为人民树碑立传,回馈人民。

作为一名凉山昭觉人、作为一个从凉山昭觉走出来的作家,阿克鸠射对当地社会、生活、文化的观察细致入微。作为第一个进入“悬崖村”的记者、凉山州本土作家,从2013年开始,他就搜集相关素材并开始“悬崖村”的相关写作。这些年来,他数十次进入“悬崖村”,对话上百人,见证了“悬崖村”的点滴变化。

四川凉山作家阿克鸠射:凉山、彝文化给了我灵感 要出精品为人民立传

2013年2月,阿克鸠射在悬崖村采访

阿克鸠射说,他第一次知道“悬崖村”这个地方是在2010年,从别人口中得知,这个村子要攀爬多级藤梯才能到达。2013年,他第一次走进“悬崖村”,这是个群山层层叠叠的村子,悬崖峭壁挤窄了天空。村民出行,要经过上下落差800米的悬崖峭壁,踩过12段218级藤梯的村子。多年来, 大家种玉米、土豆,与猴群、野猪、黑熊为邻,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

虽然村上物产丰富,但生活在“天险”之上,环境带来的不便,还是让村民们失去对生活的想象。“大家长久生活在这里,都不相信会改变。”

2019年,他以报告文学的形式,将这个村子的前世今生,写作成现实题材作品《悬崖村》。作品从彝家山寨的小角度切入,生动反映了彝区脱贫攻坚的艰巨性、复杂性,以及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一个民族、一个家庭、一个人都不能少的庄严承诺。

在书中,有养育了五个孩子的村民陈古吉,有期盼儿子上学路安全的俄的黑格,有参过军又回到村子的俄的来格,还有希望有出路的年轻人某色拉博......

在书中,“悬崖村”的变化被一一记录,2016年1月,村里成立山羊养殖专业合作社;16年11月,入村的12段老藤梯钢梯全覆盖工程完工,藤梯成为历史,村里的4G网络基站也了建成,在中西部国际博览会上,昭觉县还与开发公司签订了协议,合作开发悬崖村-古里拉达峡谷;2017年,村里电网建设改造升级工程完工;2017年9月,村里成功引种油橄榄,同时还组建了油橄榄产业发展有限公司……

2020年5月,“悬崖村”84户贫困户走下钢梯上楼梯,通过易地扶贫搬迁,住进了城里的新房,医疗、教育等条件有了极大的改变。如今的“悬崖村”已大变样,村民们通过特色种养殖改善了经济条件,大家通过网络直播等介绍自己的村子,将农业产品发往全国。同时,村子还成了新的旅游打卡地,国庆期间游人如织,即使在山下买点炸土豆等,商家也能日进千元。

在阿克鸠射看来,《悬崖村》的意义在于,它传递了一个信息:即无论条件多么艰苦,各级政府和广大干部群众都能一起攻坚克难,共赴美好生活。

从1995年开始彝汉双语创作开始,阿克鸠射笔耕不辍创作成果颇丰,著有长篇小说《雾中情缘》、报告文学《悬崖村》、散文集《翻阅生活的注脚》《温暖的火塘》、长诗《雪之语》等。

四川凉山作家阿克鸠射:凉山、彝文化给了我灵感 要出精品为人民立传

阿克鸠射工作照

其中长篇小说《雾中情缘》获第五届四川省少数民族文学奖,报告文学《悬崖村》入选2019年度“中国好书”、荣获四川省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第十二届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第八届徐迟报告文学奖等,散文集《温暖的火塘》、长诗《雪之语》被中国作家协会列为少数民族重点扶持作品。

谈到创作,阿克鸠射坦言,作为一名当代彝族作家,他一方面要与新时代同向而行、共同前进;另一方面,还是要从自己熟悉的民族文学领域和场域出发,多深入到基层、了解人民、倾听人民的心声、关心人民的疾苦、感知人民的喜怒哀乐,多了解日新月异的生活,多了解人民的酸甜苦辣,认真去倾听、去思考、去书写。

在他看来,要做到以上目标,需要从总体处思考人民、从具体处表现人民,更要向经典文艺作品和传统文化学习;要深深地植根于大凉山彝族文化,深入生活,研究生活,主动把自己融入到人民群众中去,与人民群众心心相印,与现实生活息息相通,深入挖掘契合时代要求的精华;更要运用丰富的手段加以艺术的展现,广泛积累素材提炼灵感。既要自觉担当起虔诚的文化寻根重任,坚定、坚守、传承,又要解放思想,打破禁锢,走出地域、民族的限制,积极回应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期待。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