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李四光:书写亚洲地质史的光辉一页

著名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四光先生(1889-1971)是中国地质事业的奠基人,贡献了许多开创性、里程碑性的工作。他不仅为中国地质基础科学研究奠基,积极开拓应用领域研究,为中国的石油勘探开发和原子弹氢弹成功研制做出了巨大贡献,还给祖国培养了大量地质人才。

李四光:书写亚洲地质史的光辉一页

李四光先生 | Wikimedia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46644213)

他在中国第四纪冰川领域内深耕多年,论证了中国第四纪冰川的存在,并提出了一系列第四纪冰川研究的基本理论和工作方法。他在冰川地质科研教学过程中所作出的卓越贡献、表现出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工作态度以及爱国敬业精神,值得我们学习、铭记和传承。

中国冰川争议

中国第四纪冰川地质学涉及地理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生物学、气候学和天文学等内容,是研究第四纪气候演变和环境变迁的一门集高度专业性和综合性于一身的边缘学科,和人类历史发展关系非常密切。

1921年,李四光教授首次在中国华北地区的河北沙河和山西大同附近发现冰川条痕砾石等第四纪冰川遗迹,并于次年在英国《地质杂志》上发表了英文文章《华北挽近冰川作用的遗迹》,由此拉开了关于中国第四纪冰川研究和辩论的帷幕。而后,李四光在中国地质学会第三次全体大会上作《中国第四纪冰川作用的证据》学术报告,提出中国华北地区存在第四纪冰川的观点。

李四光:书写亚洲地质史的光辉一页

冰川地貌 | 站酷海洛

然而在当时,以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为代表的国际学者们对此观点持反对意见,有的甚至是持有无视和嘲讽。此后李四光继续深入研究中国东部冰川,对庐山和黄山等地的冰川遗迹开展实地野外调查工作,并发表系列著作和演讲。后期国内外学者还一同前往江西庐山进行现场考察和讨论,但是却没有得到统一的认识。

在这百家争鸣的混沌之中,虽然也有如国际联盟派往南京中央大学地理系的维斯曼教授认同李四光教授的冰川见解,但也有国外学者“为了维持他们在中国的威信”反对中国第四纪冰川学说;更有一些学者缺乏斗争的勇气而选择模棱两可的骑墙态度。

此时李四光先生有勇气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坚决秉持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精神。为了进一步发展冰川地质研究,李四光在1960年组建了中国第四纪冰川遗迹研究工作组开展调查研究。1964年前苏联院士纳里金夫在考察了北京西山隆恩寺坡上的基岩冰溜面后,将李四光的冰川学说评为“亚洲地质史的光辉一页”。

李四光:书写亚洲地质史的光辉一页

冰川地貌 | Pixabay

冰川气候与人类

为何研究冰川如此重要?在极地和高山地区,降落在雪线之上的积雪经过多年的累积压实结晶后,能够在各向压力作用下发生变形和位移。在冰川反复冻结—融化—运移过程中,冰川能够通过刨蚀、搬运和沉积作用对地形地貌进行改造,形成各种冰川遗迹,如冰川在运移推挤过程中形成的各类变形构造和刮擦;冰碛、漂砾等冰川携带运移融化形成的堆积物;再有就是各种生物遗体遗迹。

李四光:书写亚洲地质史的光辉一页

地球历史上的气候是不断变化和迁移的。在冰期(glacial stage)阶段,地球显著变冷,全球性的冰川广泛发育。而与冰期相对应的概念则是两个冰期之间相对温暖的时期,称之为间冰期(interglacial stage)。间冰期内由于气候温暖,有利于生物演化和迁移。在地球历史上,共发生过三次大的冰期,每一个大冰期又下分为多个小冰期和间冰期。研究冰期-间冰期对于帮助预测今后全球长期的气候变化以及产生的影响有重要意义。

中国第四纪冰期的发现为研究远古地质、气候生物以及古人类等各方面提供了极为珍贵的资料依据。第四纪气候演变规律和自然环境历史变迁更是和现代人类生产生活关系十分密切,在水文地质研究、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疏通、地质工程建设和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等许多方面都有重要价值。

新世纪的争鸣

“中国东部是否存在第四纪冰川”曾经是国际上重要的科学议题,针对该议题的讨论和确认经历了曲折反复的过程。然而阶段性的定论并不是科学研究的尽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深入的冰川研究工作仍然在继续开展,并不断取得新的成绩与突破。很多议题仍然被反复争论和探讨、通过不断深入细化获得新的认识,因此百家争鸣仍在继续。

例如有学者提出中国东部的古冰川证据实际上仅存在于陕西太白山、吉林与朝鲜接壤的长白山、台湾的雪山和玉山,而在庐山及中国东部海拔2000m以下的山地则没有冰川的发育。而有的学者则认为东部地处大陆边缘,会因形成和西部不同的冰川类型导致不同的现象。在新的观点推动下,第四纪冰川地质逐渐和其他相关学科互相渗透、协同发展,形成了新的研究局面。

李四光:书写亚洲地质史的光辉一页

长白山 | Pixabay

学无止境、争鸣不休。科学研究是严肃的事业,要始终秉持公平公正、客观求实的态度和不迷信权威的勇气,有根有据、据理力争做出独创性贡献。现如今中国第四纪冰川遗迹陈列馆就坐落在北京西郊翠微山下第四纪冰川擦痕处。

科学爱国精神代代传承

作为中国地质事业的奠基人,李四光先生毫无疑问是一面旗帜。他不迷信权威,敢于向旧的事物发出挑战。诲人不倦、孜孜以求,从人民需要出发为中国地质、石油、科研事业谋发展的强烈的责任感。新中国建立前后的地质事业发展可谓举步维艰,但是他依然坚持救国救民,抒发爱国真情。1919年,在国外苦读七年将要回国的李四光在法国巴黎停留的间歇,谱写了《行路难》,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首小提琴曲。

李四光:书写亚洲地质史的光辉一页

李四光先生 | 中国科学院官网

1971年4月29日,李四光与世长辞,在他床头发现的一张纸条上这样写着:在我们这样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里,我们中国人民有志气、有力量克服一切科学技术上的困难,去打开这个无比庞大的热库,让它为人民所利用。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李四光用自己的一生践行了科学报国的理想信念,用实际行动为祖国富强繁荣奉献一生。

作者:中国地质大学 王卓成

编辑:靳小明 酥鱼

排版:靳小明

参考文献

[1]景才瑞, 揭毅, 景高了. (2010). 论中国第四纪冰川研究的历史.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4(2), 7.

[2]李吉均. (1988). 中国第四纪冰川研究新进展. 冰川冻土(03), 44-49.

[1]施雅风. (2011). 中国东部中低山地有无发育第四纪冰川的可能性?. 地质论评, 057(001), 44-49.

[3]王丽君. (2014). 中国第四纪冰川遗迹陈列馆. 地球(1), 102-103.

[4]赵井东, 王杰, 殷秀峰. (2013). 中国第四纪冰川研究的现状与争议——兼记首届"中国第四纪冰川与环境变化"研讨会. 冰川冻土, 35(001), 119-125.

[5]赵井东, 王杰, 杨晓辉. (2019). 中国东部(105°e以东)第四纪冰川研究回顾、进展及展望. 冰川冻土, 41(01), 75-92.

[6]马胜云等. (2012). 李四光和他的时代——李四光书信简集. 科学出版社.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