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王安石为国为民,为何司马光断言他没好下场,一定会众叛亲离?

王安石变法是历史上注明的变法行动,王安石发动变法的初衷是为国为民,但是在发布政策之后司马光断言他没什么好下场。为什么司马光会这样说?变法到底是因为反对派太强还是因为变法有一些不足的地方?王安石变法到底抄袭谁的创意?我们一起来看看王安石是如何一步步从春风得意沦落成过街老鼠的。

王安石为国为民,为何司马光断言他没好下场,一定会众叛亲离?

公元1067年,这一年宋神宗上位,但是他一上位就有一个大问题,那就是没钱了。北宋财政连年亏损,“冗兵、冗员、冗费”这三冗导致财政亏空1750多万。没钱可是万万不行的,宋神宗想来想去想到了王安石。要知道王安石一直叫嚣着变法,还说什么不用加赋就能让国库充裕起来。

宋神宗:“爱卿啊,听说你理财有道,能让国家富裕起来?”

王安石:“陛下,我不加百姓的赋税也能让朝廷富裕起来。”

司马光:“你这么能,你咋不上天哪?”

宋神宗:“爱卿,请听人家说完。”

王安石:“陛下,我有三策可以使国家富裕,而且还有三策可以解决军队战斗力不行的问题。”

司马光:“压榨百姓还是与民夺利?”

王安石:“你怎能凭空污人清白,我不加赋也行。”

接近着就是一顿吵架,司马光一派的都持否定观点,但是王安石却积极变法。宋神宗也没办法,现在国家财政亏空这么严重,再这么下去连官员的工资都发不起,索性死马当作活马医,先让王安石试试。

王安石为国为民,为何司马光断言他没好下场,一定会众叛亲离?

有关经济方面的主要政策就三项,分别为:均输市易、青苗法、免役法。

均输市易

均输就是允许地方政府在灾年的时候取消粮食赋税,要知道在古代赋税分人头税和土地税,人头税是要交白花花银子的,土地税是要交粮食白面的。在灾年的时候粮食稀缺,如果还让百姓交土地税,那么百姓的负担就大了。取消粮食赋税也不是直接取消,而是用银子代替。地方政府收银子,然后去别的地方买粮食,只要最后上交给朝廷就行了。这项政策的最大漏洞就是古代信息闭塞,官员实际执行上可操纵空间太大。

王安石为国为民,为何司马光断言他没好下场,一定会众叛亲离?

市易就是在大城市设置了市易官,工作就是负责低价买货物高价抛售,说白了就是低买高卖。市易官和其他商人不一样,其他商人遵循市场规律,“贱取如珠玉,贵出如粪土”,但是市易官是有权力的,他们能提前得知朝廷的内幕消息,所以可操作性非常大。虽然市易官确实为朝廷盈利了,但是仅开封一座城市就有五万多中小商家破产,可见市易官对私营经济的破坏有多大。

这一条政策一点都没新意,所以在王安石变法之后司马光就直接开怼。司马光:宋神宗年纪小好忽悠,但是我可不傻,你就是想搞桑弘羊那一套!不过司马光也没说错,因为这一套和汉朝的“均输平准”太相似了。

青苗法

青苗法就是官方放贷,在粮食丰收前百姓要是没钱可以去找官府借钱,到粮食丰收后连本带息还钱(两分利息)就行了。原本都是百姓卖儿卖女卖土地,去找地主商人借钱。但是朝廷看地主赚得盆满钵满也眼红了,所以就直接插手贷款这件事,搞出青苗法。朝廷靠青苗法大发横财,每年财政收入多几百万两甚至千八百万两。

当时司马光斥责王安石掉钱眼里了,光为朝廷增收却丝毫不考虑百姓的利益。要知道在当时有一些地方利息高达八分,史学家赵翼认为青苗法时地方官员普遍加息到4-5成,这笔收入完全是官员为了政绩强行谈判的贷款。所以每次王安石一提变法,司马光就骂王安石与民争利,这是有原因的,可不是司马光专门针对王安石。

王安石为国为民,为何司马光断言他没好下场,一定会众叛亲离?

免役法

免役并不是单纯的免去劳役,而是让百姓花钱免除徭役。有的时候百姓不愿意去服徭役,所以就直接给点钱,朝廷找人替你服徭役。这一点的好处就在于能让百姓安心耕种,提高土地收入,而且还能解决无业游民的就业问题。但是有个问题,那就是有一批人(王公贵族、士大夫)是不需要服徭役的。但是王安石取消了他们的特权,要求他们交钱,这就导致士大夫阶级的不满。

宋神宗:“爱卿啊,朝廷现在有钱,百姓也没加赋,你很好啊。”

司马光:“陛下,王安石这是与民争利,长久下去会出乱子的啊。”

王安石:“司马砸缸兄太多虑了。”

司马光:“你别太得瑟,日后你一定没啥好下场,众叛亲离就是你的下场。”

王安石:“骑驴看唱本,走着瞧。”

王安石和司马光是有私交的,他们之前的关系可没有到水火不容的地步,而且司马光也是呼吁着变法。但是两个人在变法中发生了分歧,王安石认为自己为国为民,但是司马光却认为他是与民争利。双方各执一词,由于王安石变法给宋神宗带来大笔银子,所以在变法初期宋神宗非常支持王安石。宋神宗之所以放弃王安石变法是因为王安石并没有解决实质性的东西,在军事领域的变法非但没有提高战斗力,反而是让百姓的负担更重了。

王安石为国为民,为何司马光断言他没好下场,一定会众叛亲离?

保甲法

保甲法其实就是将十户百姓编为一保,然后两丁以上的家庭每家出一个保丁。这些人在农忙的负责耕种,在闲暇时期接受军事训练,作为军队预备队,大大减少了训练军队的费用。但是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江湖的规矩就是弱肉强食,保长(强者)强行摊派徭役,弱者只能受其压迫。在当时有一些保丁为了逃避保长的压迫自断手臂,可见当时的压迫有多严重。而且上升通道发生了改变,原本宋朝的上升通道就是读书当士大夫,或者去走商。此时的上升通道就不一样了,商人阶级遭到了严重打击,而且军国主义初见苗头。穷苦百姓无法经商、读书,只能通过参军入伍提高自己的地位。在这种情况下朝廷越来越倚重军人,士大夫的特权、权益自然会遭到损坏,因此保甲法还是受到很多士大夫抵制的。

保马法

保马法其实就是国家出钱买马,然后让百姓负责养马,养马的家庭可以免除部分赋税,到时候归还给朝廷就行了。当然了,要是把马养死了,那你还要赔钱。“腰缠万贯,带毛不算”这就是养殖业的实情,养殖的风险非常大,更别说是马了。在保马法实施阶段百姓很多都把马养死了,国家非但没有收货优质马,民众还要赔偿一大笔银子。

王安石为国为民,为何司马光断言他没好下场,一定会众叛亲离?

置将法

这条法律规定了一个军队一个将领,把军队分成若干个小军队,然后由若干个小将军管理。这是为了避免“将不知兵,兵不知将”的情况再次发生,但是导致大量的“冗兵”出现,朝廷的开始又大了。

郑侠:“陛下,我这里有一幅画(《流民图》),想让你看看。”

宋神宗:“快快拿过来。”

宋神宗看完《流民图》就开始反思王安石变法的效果了,虽然确实给朝廷带来了不少的收入,但是百姓都混成这样了,如果再这么下去,会不会出现农民起义?王安石一直叫嚣着不足惧,他是不怕,但是这江山是我们赵家的啊,要是在我手里丢了江山,我还能见列祖列宗吗?而这个时候保守派就开始补刀了,司马光的观点很简单,现在收入增加了,国库应该充裕了吧?但是为什么国库没银子?为什么开销比以前还要大?变法的意义就是花钱吗?

王安石没有什么支持者,朝野一片反对声音,为了一个王安石得罪天下人,划算吗?我并不认为变法失败是因为宋神宗被小人蛊惑导致的,我更倾向于卸磨杀驴。此时的财政压力大大减小,但是朝野对王安石的反对声音非常大。还记得商鞅是怎么死的吗?商鞅有错吗?商鞅没有错,但是杀一个人能稳定天下人,皇帝能不这么干吗?历代改革家几乎都没好下场,这一魔咒是无法避免的。宋神宗为什么早不取消变法?因为最初是财政压力逼迫宋神宗变法的,而现在财政压力没那么大了,朝野呼声又逼迫着宋神宗废除变法。利害取舍之后,宋神宗最终决定废弃变法。

王安石为国为民,为何司马光断言他没好下场,一定会众叛亲离?

司马砸缸兄的话应验了,王安石在失势之后最积极反对他的就是王安石的心腹。他一手培养起来的吕惠卿借题发挥,想要利用李士宁案件来倾覆王安石。虽然吕惠卿没有成功,但是王安石注定是不会成功了。反对派是不会支持他的,而如今他的心腹都不支持他了,他还有戏吗?之后王安石再度拜相,但是没有什么人支持他了,新法很难坚持下去。宋神宗死后高太后垂帘听政,司马光得到了起用。司马光全面否定新法,但是并没有去针对王安石。真是可笑啊,自己培养的人成了最积极反对自己的,而最不支持自己的人却不落井下石。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