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上虞封控,古城绍兴为什么值得守护

备受关注的绍兴上虞疫情,又有新变化。

12月15日0-21时,绍兴市新增确诊病例41例,均在上虞区。上虞5地调整为高风险地区,公布社区疫情防控“十不准”。

而早在12月11日,上虞区还发布公告,自当日起全域交通封控。

自12月7日以来,绍兴全市累计报告确诊病例225例、无症状感染者1例,其中上虞区确诊病例222例、无症状感染者1例。

上虞,成了浙江疫情防控遭遇战成败的关键!

因为鲁迅,大家对绍兴并不陌生。它被称为“一座没有围墙的历史博物馆”,乌篷船、茴香豆、黄酒……都是人们熟悉的绍兴元素。

绍兴也是名士之乡,名人故居星罗棋布;还是中国诗歌的发源地,中国最早的抒情诗、二言诗、山水诗都诞生在这里。

此次疫情的集中地——上虞区,是虞舜的故乡、孝女曹娥的投江地、祝英台的故里,更是成语“东山再起”的起源地。

上虞封控,古城绍兴为什么值得守护

咪咪嘬嘬喝黄酒

每个爱喝绍兴黄酒的人,大概都会想起鲁迅。大先生既爱喝黄酒又爱吃螃蟹,他喝黄酒,是绍兴老法,“咪咪嘬嘬”。他爱阳澄湖大闸蟹,还写过一个吃螃蟹的著名句子,“第一次吃螃蟹的人是很可佩服的,不是勇士谁敢去吃它呢?”

天下黄酒源绍兴,绍兴黄酒甲天下。会稽山下,鉴湖水畔,这里生产的黄酒才称得上“黄酒之最”。绍兴黄酒与绍兴古城的千年史迹相得益彰,也一直是绍兴的传统产业,几乎是无村不酿酒,无人不沾酒。

绍兴酒历史悠久,有正式文字记载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清代袁枚《随园食单》中赞美:“绍兴酒如清官廉吏,不参一毫假,而其味方真又如名士耆英,长留人间,阅尽世故而其质愈厚”。

上虞封控,古城绍兴为什么值得守护

清代饮食名著《调鼎集》中把绍兴酒与其他地方酒相比认为:“像天下酒,有灰者甚多,饮之令人发渴,而绍酒独无;天下酒甜者居多,饮之令人体中满闷,而绍酒之性芳香醇烈,走而不守,故嗜之者为上品,非私评也”。它对绍兴酒的品质作了“味甘、色清、气香、力醇之上品唯陈绍兴酒为第一”的概括,说明绍兴酒的色香味格已在酒类中独领风骚。

上虞封控,古城绍兴为什么值得守护

鲁迅每饭必酒,但先生吃酒很理性,“每次只吃半小碗或一小碗”。可鲁迅的父亲酒量很大,周作人说,“我的父亲是很能喝酒的,我不知道他能喝多少,只记得他每晚用花生米水果等下酒,且喝且谈天,至少要花费两点钟,恐怕所喝的酒一定很不少了。”

周作人说,绍兴人吃酒,几乎全是黄酒,吃的人起码两碗,称为一提;若是上酒店去只吃一碗,那便不大够资格;实际上普罗大众也都有相当的酒量,平常之所以少吃,还是因为经济关系,一般人吃上两碗,不成任何问题。因此鲁迅笔下穿长衫的孔乙己来了酒馆,要的是:“温两碗黄酒,要一碟茴香豆。”

遍地都是虞舜传说

上虞,史载乃虞舜的出生地。舜,姚姓,号有虞氏,名重华,史称虞舜,传说中的上古帝王,父系氏族社会部落领袖。虞舜出身贫寒,胸襟开阔,自幼以孝德名世,是“二十四孝”之首。执政期间,以民为本,以德为先,位列“三皇五帝”之一。

几千年来,关于虞舜的事迹、孝行、美德等传说故事,一直在上虞百姓口中代代流传。舜何以要避丹朱来到上虞呢?这就得从“尧舜禅让”说起。

尧有九子,长子名丹朱。丹朱骄奢淫逸,为人暴戾。洪水泛滥,百姓忧心如焚,而丹朱却无动于衷,大泛其舟于洪涛中取乐。洪水退后,舟搁浅于泥,丹朱竟逼百姓堆沙推舟。“陆上行舟”便典于此。正因为如此,才有了“尧舜禅让”的亘古美事。

《水经注》引《晋太康三年地记》载:“舜避丹朱于此,故以名县。百官从之,故县北有百官桥。亦云舜与诸侯会事讫,因相娱乐,故曰上娱(娱通虞)。”西汉史家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正义》引《会稽旧志》云:“舜,上虞人。去虞三十里有姚丘,即舜所生也。”

上虞是虞舜生活和成长的故乡,虞舜也是上虞的骄傲。重华降世、四岁学琴、五岁丧母、兄弟种豆、象耕鸟耘、捕鱼制陶、四岳荐舜、修廪遭焚、淘井遇险、酒中阴谋、舜会百官、惩治四凶、杀鲧羽山、举禹治水、狴犴立功、抚慰三苗、象庙象棋、选禹接班、南巡苍梧、崩葬九嶷......上虞的土地上,几乎到处都留下了虞舜生活和成长的传说。

上虞封控,古城绍兴为什么值得守护

绍兴市上虞区

虞舜传说也深深影响着当地的民风民俗。传说自娥皇、女英嫁给虞舜后,山西洪洞羊獬(尧二女出生地)人便与浙江上虞象田人结为姻亲。羊獬人称娥皇、女英为姑姑,上虞人呼娥皇、女英为娘娘。每年三月三日,羊獬人要到上虞象田接姑姑回娘家祭祖,待九月二十七舜的生日这天,象田人便去羊獬迎娘娘回夫家。

上虞封控,古城绍兴为什么值得守护

绍兴市上虞区e游小镇

这接姑姑迎娘娘的活动,羊獬和象田人,历千年承传不衰。两个相距数千里之遥的县邑、村落里,因为一个传说竟延续了一个习俗四五千年,它也说明尧舜的盛德在民间所产生的长远影响。

“浙东唐诗之路”

“东山再起”的成语可谓人人皆知,它来自于东晋名士谢安。

谢安曾官居桓温的司马,因他耿直敢言,看不惯朝政的腐败,愤而辞官。辞官后,他隐居到上虞东山,经常与王羲之、支遁、许询等人一起游山玩水,吟诗咏文,过着逸士一般的悠闲生活。一次,他到东山寺郊游,受到当家和尚的款待,便和他结成莫逆之交,以师友相待。

上虞封控,古城绍兴为什么值得守护

绍兴市会稽山

上虞封控,古城绍兴为什么值得守护

东山景区

谢安隐居东山六、七年,在东山寺高僧的影响下,心胸韬略都大为长进。当时胡兵屡犯中原,晋朝国势日危,朝廷这才想到谢安,降旨起用,官复原职。临行前,谢安把私人田宅全部赠给东山寺作为寺产,与寺僧依依惜别,成语“东山再起”源出于此。

除去谢安外,上虞还留下了很多名人雅士的足迹。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浙江学者提出了“浙东唐诗之路”这个概念。浙东唐诗之路,是指唐代诗人因游玩、寻友、做官、修道等各种原因,跨越浙东四州——越州(绍兴)、明州(宁波)、台州、温州而形成的山水人文之路。

唐代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等漫游越中,寻访东山,留下了《忆东山二首》《东山记》等著名诗文。

《忆东山二首》

其一

不向东山久,蔷薇几度花。

白云还自散,明月落谁家。

其二

我今携谢妓,长啸绝人群。

欲报东山客,开关扫白云。

向往东山、仰慕谢安的李白用自然随意的笔触,写下了对谢安隐居生活的向往。如果有可能,他或许也想做一个上虞人吧。

眼下,上虞仍在和时间赛跑。但没有一个冬天不可“虞”越,这座值得守护的古城,终将春暖花开。

本文图源:绍兴发布公众号

更多阅读

分享收藏点赞在看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