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2021.11阅读手记|路多铜匦,民必善谤

武瞾当日设铜匦,下诏曰:“有告密者,臣下不得问,皆给驿马,供五品食”,一时之间“四方告密者蜂起,人皆重足屏息”。大周虽一世而亡,铜匦制度却代代相承,这般鼓动下,民间多谤也就自然而然了。本月读书五种,华北之大,总得放一张读书桌吧。

文|吴合众

1

现代儒家哲学研究,陈来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5月第1版第1次印刷。

这一册关注的现代儒家计有熊十力、马一浮、梁漱溟、冯友兰四人。熊十力主要关注其宇宙论和明心论,马一浮哲学的理气体用论和心物论是重点,梁漱溟则关注其中国文化论、人心论、伦理观以及其修密宗经历和修身之学的论述,冯友兰则有六章进行论述,大体在“贞元六书”的框架内。全书以各家作品为主,注重在述而不在论,除对冯友兰的境界说有所辨析外,其他部分,基本算是介绍为主。对新儒家有兴趣者,由此入途,其功也在大焉。至于近些时日,作者卷入的“陈来怀友”的一出公案,倒也值得说几句。学人以学问立世,本不被大众所熟知,也并不容易成为口耳传诵的苏诗柳词,各走各道。唯发生一些诸如娶少妻嫁老夫之类事,围观者便发出一声“哦哦,亦是饮食男女,不过如此”的感慨,顺便带着对道学文章盖棺定论的自我满足离开,这种鸡鸭异道本是常态。倒是陈来先生浸润儒学良久,熟知梁漱溟对熊十力反躬功夫不重视的批判,慎独、省察本是应有之义,一着不慎,为路人笑,算是终日打雁被雁啄瞎眼的意外,可戒之。

2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卷,革命的中国的兴起:1949—1965/[美]夸克法夸尔, [美]费正清编,谢亮生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8月第1版,2007年12月第4次印刷。

在这一卷的参考文献介绍中,作者不止一次提到这一卷资料引用的不易,这主要表现在:“中国政府的保密;大多数外国学者,在1979年以前不能在中国进行研究,因而必须倚赖断续而不完整的资料去研究现实社会,以及可资利用的各种资料的意外中断。可以得到的资料既阐明中国也歪曲中国的程度,使研究者在方法论问题上徘徊了30年。”这种困境,在近代史研究中,多多少少都会存在,只是困难程度差异巨大。在这一卷跨度十五六年的中国史研究中,中国正处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欣欣向荣后的信心倍增期过度到大跃进的极端期的过程,这中间既有领导层逐渐出现的分歧,也有国外环境的变化,等到中俄交恶,摆在最高领袖前面的破局之法舍弃意识形态的斗争外别无良法。革命必须进行到底,是盘桓在晚年的毛脑海中挥之不去的信念,这也许是主观上最重要的一个推动力。当然全书涉及经济、教育、外交、思想整治等等方面,范围广袤,并不是以一个斗争可以概括,但当新的领域出现的新问题超出领袖既有的知识范畴,想方设法让之回到自己所熟悉的整风运动中来,当是理解当代历史的一把钥匙吧。

3

太平里的广记,陆春祥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11月第1版第1次印刷。

浩如烟海的历代笔记,隐藏着传奇、故事、志怪、琐语、箴规,这些光怪陆离之中,不乏灵光乍现的智慧和哲学,读者遨游在这无比的浩瀚海洋中,披沙拣金,各取所得,进而以之讽古喻今、印证当下,是陆春祥出入其中,带领大家所要达到的境地吧。全书引用各类笔记甚丰,其中以清代褚人获笔记《坚瓠秘集》更多。其中随手摘引一处,亦可做当下世相观:长兴卢仲甫,常去拜访蒋堂。有一次,蒋正在造花园,他对卢说:我园子里,亭台池塘都弄好了,只是,这树啊花啊还没长好。卢回答:这亭台和池塘,如同做官的爵位,机遇到了,就可以到手,而那些树木花草,如果不加精心培育,是不会长起来的,这就如同士大夫的名节一样。

4

米兰讲座,余华著,上海文艺出版社,2020年4月第1版第1次印刷。

这一册果然就是几个讲座和几个访谈凑起来的。从中倒是可以看到余华的聪明,这种聪明不仅仅是在小说叙述上的聪明,还有在现实世界里头处事的聪明,对写作者而言,不知道是好是坏。其中有访谈一段话,倒也说中心坎:“我曾经有一个比喻,作家对作家的影响好比是阳光对树木的影响,重要的是树木在接受阳光的影响时是以树木的方式在成长,不是以阳光的方式在成长”。

5

从文家书,沈从文著,江苏人民出版社,2014年1月第1版第1次印刷。

收录的主要是沈从文跟张兆和的通信,时间跨度大,从1931年6月第一通信开始,一直到鼎新之后的1961年7月,经历的时代变化波澜起伏自不待言,二人的情感也在炽烈如火之中,慢慢让位给时代洪流的主题话语,这种变化收录在一本书中,真是让读者感到悲凉。当然不这样收录,读到1930年代的爱情表达,联系沈从文后半生经历,那种幻灭感也是无法排遣的。不过,二人经历大风大雨,彼此情感维系,即使再大的时代波澜,也可以从中透出些许个人的风格情趣。如1957年8月11日张兆和致沈从文信,在批判沈从文重拾小说创作的不足前,张不忘揶揄一句:“院子里的第一朵睡莲已开,蜜黄色,美而乖。它比你有时间观念,每天早晨按时醒来,四点钟就合上眼。”1961年2月2日,沈从文在阜外医院致信张兆和,开头一句,也是让人哑然失笑:“三姐,你把刀也带回去了,这里只好连皮吃苹果。”这是那个时候,他们自觉不自觉就站在国家、人民等等宏大立场上发表看法之外,留下的难得的可爱的人性之光。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