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从一本老宗谱,二块老匾额,揭开富春江畔中医世家的辉煌

作者:心陪伴文化

从一本老宗谱,二块老匾额,

揭开富春江畔中医世家的辉煌

叶青青

从一本老宗谱,二块老匾额,揭开富春江畔中医世家的辉煌

“天之生药,凡以济斯人之疾苦者也。有一病,必有一药,病千变,药亦千变,能精悉其气味,则,千百药中任举一二种,用之且通神”《本草从新》吴仪洛撰,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我们的祖先,在和大自然的不断抗争中求得生存,以自然之物、自然之法,医治自然之身,由此产生了博大而又神奇的中医文化。

追溯富阳这片土地上的中医文化,有文字记载的可以追溯至明朝。《富阳县卫生志》记载,明洪武年间,新登县中医方哲,被召试为太医,并出使日本。明万历年间,富阳县名医沈汝孝,以“非攻非守”见长,与武林(今杭州)钱维邦、卢似立同被时人称为三鼎足。明万历以后,富阳、新登两县尚有方模、童杰、王尚等名医。清乾隆年间,新登县章逢泰被称为“今之丹溪”。清末民国初,新登有名医于世德、吴晓江师徒,以及与吴晓江齐名的袁芹。富阳县鸡笼山朱象淮、朱小东父子的中医疮疡外科已名扬杭州。朱氏的疮疡外科在其徒弟叶炳喜居地——洋涨村生发。上图山张氏中医骨伤科正在兴起。

从这里我们可以闻到传统中医文化的渊源流长与历久弥香,可以望见医者们用精湛的医术救死扶伤,救治万千苍生而永载史册。

在那个时代,富阳这方地域上,有两个地名即是两家名中医的代名字。一是东梓关,东梓关即是人们心中的张氏骨伤。二是洋涨大路村,洋涨大路上即是人们心中的叶氏疖毒。两个代名字,是广大民众对他们高超医术的充分肯定,同样也是对他们医者仁心的高度赞扬。

“洋涨疖毒” 渊远流长

——儒医朱象淮先生名师出高徒

富阳中医疮疡科(疖毒科)医术自清代早期,新民乡鸡笼山贡生(举人)名儒名医朱象淮先生(1830~1903)字介东,庠名凤翔,生于道光十年,书香门第、中医世家,继承祖上医术已名扬杭州,治病救人百无一失,通晓内外科更擅长疡科。光绪三十一年前富阳知县陈承澍写有《朱公介东传》。宣统二年,同宗举人朱葆儒先生在《朱公介东墓志铭》赞曰“道積厥躬利及於物,儒家医家派二而一,周礼之经,岐黄之灵,俾子若孙,绍书香於勿替,溥仁术於无行,遥遥千载兮,视此铭”。民国十五年举人盛如彭(枚封)先生写有《朱公介东先生德配郑孺人传》。

朱象淮先生儿子朱兰(1867~1927)谱名维崙号小东,生于同治六年,中医世家、名医、著名诗人,宣统三年赐孝廉方正六品举人。民国初年在杭州太庙巷开诊所,专治各种疮毒、痈疽,手到病除。民国十五年任浙江全省警务处医官。医务之暇,以吟咏自娱,有《寄静堂诗集》行世,常与富阳名士郁华(曼陀)、朱葆儒、朱邦彦、许正衡、盛如彭、何韻松等相唱和(《富阳县志》《郁曼陀陈碧岑诗抄》均有记载)。

光绪十六年(1890年)叶炳喜拜朱象淮先生为师,与师兄朱兰关系甚好,两人生活中像是亲兄弟,学医上则是师兄师弟,朱象淮像带着两个儿子一样,把祖传医术毫无保留地给予传授。光绪十九年,学成返回故里王洲乡(洋涨村)大路上行医,老师赠送“燮理阴阳”医匾一块。

从一本老宗谱,二块老匾额,揭开富春江畔中医世家的辉煌

匾额长2.06米*高0. 59米

洋涨大路村

——因“洋涨疖毒”而声名远播

叶炳喜(秉熙)先生(1874~1961)谱名汉溶,字小艇,号叶舟,光绪元年生,清国子监生,王洲乡(洋涨)大路村人。炳喜出生在书香之家,祖父叶承霄字丹亭先生(1802~1861)清嘉庆年间秀才,精岐黄术,家藏医书颇多。父亲叶明皙字义方(1835~1915)幼年私塾读书,通晓经史大义。

从一本老宗谱,二块老匾额,揭开富春江畔中医世家的辉煌

叶家世代崇尚读书,与人为善,乐善好施,家风甚好,是当地望族,与鸡笼山朱象淮先生、场口著名诗人潘葆延先生,东梓关“许十房”许秉甘先生、许秉玉先生,同盟会会员金守淦先生,最高法院大法官法学家洪文澜,法学家大法官著名画家和诗人郁曼陀、文学大家郁达夫、名医郁养吾三兄弟关系都很好,祖上是世交,各家有联姻。

炳喜自幼读书极聪慧而气宇轩昂,七岁入私塾读书,通晓经史大义,独不喜举子业,清季授于国子监生,家藏医书读之觉而有晤,以“不为良相必为良医”的志向,专心医学普济众生, 16岁(光绪十六年)师从杭州名医朱象淮先生之门恭华佗之秘术。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仅十九岁的叶炳喜学成出师,回到故里洋涨村,开始在传统中医文化的海洋里探索与实践,他一边对传统医药典籍进行研读,一边接诊患者。在行医实践中,叶炳喜继承师傅朱象淮之传授,并深研《华佗青囊秘授》《青囊经》《黄帝内经》《医宗金鉴》《伤寒论》等医典之奥秘,医术渐长。久之,百治百效,巳无一失,人皆以为药到病除,扁鹊、华佗在世矣。一传十,十传百,从开始的周边村庄到后来的周边县、府,疮毒、痈疽等疾病患者纷纷慕名而来。

经叶炳喜治愈的人日益增多(每天有二三十人),很多人都是从死亡线上救回来的,因此医名越来越大,远近有病者争相请他医治,必有疗效,遇到贫苦之人不收费用,还赠送路费。来洋涨大路上看病的人遍于金华、江山、诸暨、富阳、新登、临安、分水、桐庐、兰溪,“洋涨疖毒”逐渐成为王洲“洋涨大路上”这个地方的代名词而声名远播。

富阳名士朱邦彦先生字襄廷(灵桥人),晚清秀才,曾任富阳县公署第三科科长、县劝学所长,与郁曼陀是好友,也是炳喜师傅朱象淮先生本家。看过炳喜在师傅家里学医的情况,民国五年,经过场口时,听到路人说“洋涨大路上”叶炳喜的医术高超,贫苦患者施以援手,治病救人,不计个人得失。就到炳喜家里看望,遇到好友孙承诗、汪鳌,回想起二十年前炳喜在朱象淮家里学医的经过,感叹炳喜的医术能够超过师傅,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医德能与师傅相辉映,感到欣慰,三人逐写下了《赠叶小艇序文》。

炳喜先生医务之余,戮力公益事务,民国五年八月任修谱正总理,创建众庭,纂修谱牒,平治道路桥梁。洋涨僻处江滨,旱涝皆易成灾,饥谨(荒年)艰于得食,小艇创议建立“积储仓谷”订立章程,丰收年储存粮食,灾年百姓无粮时放粮,乡里皆得食,义声洋溢远近。

大医士叶炳喜

——娴华佗技术,功侔良相

到民国中后期,炳喜先生在民国政府的江苏、浙江籍政界、军界、文化教育界、法学界有一定的声誉。《富春王洲叶氏宗谱》记载,民国十一年正月(1922年)盛兆熊(江苏吴江人,与胡适系好友)盛兆屿、盛兆鹤、盛兆璜、邵志庆、邵志芳、袁家桢、袁德美、濮杏初、王永锡、王忠廷、汪金福十二人赠送匾额“功侔良相”, 赞扬小艇先生的医术堪比华佗,功德如同治国的良相。

民国十二年五十岁做寿时(1923年)法家叶兆松、孙士林、袁俊、孙廷松、袁芳荣、凌云汉、袁耀、邵祖雍、叶阴青、邵宝深、赵梅芳、袁仲华、杨峻、徐英甫十四人赠送匾额“青囊春暖”,赞扬小艇先生精湛的医术就像华陀转世,药到病除。

从一本老宗谱,二块老匾额,揭开富春江畔中医世家的辉煌

匾额长2.10米*高0.81米

民国二十三年(1933年)九月二十六日,是炳喜先生六十岁寿辰,自总统府军政部、最高法院,浙江省政府党政军和各县行政长官及富阳各界名士为炳喜先生做寿,是王洲乡从未有之盛况。文学大家郁达夫先生、最高法院大法官庭长法学家洪文澜先生、同盟会员北平图书馆代理馆长金守淦先生、同盟会员浙江省第一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黄人望,陆军医院医务主任院长朱明初(朱象淮孙子)、民国政府军政部总务厅长主任参事中将潘竟、军事委员会办公厅总务少将处长竺鸣涛、陕西省第二区行政督察专员兼区保安司令及第七团团长陆军少将包介山、国民会议代表兼浙江省第五行政区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姜卿芸、财政部皖南缉私局长两浙缉私统领刘祖汉、特种刑庭庭长钱西樵、训练总监部参事少将项致庄,江苏省军事训练委员会主任委员徐普、江苏省第十一区鱼业事务局局长汪绍功、安徽高等分庭检察官孙秉寿、富阳县长徐而信、新登县长沈维屏、江山县长周心万、金华县长李裕光、桐庐救济院院长胡家驹、富阳县公署教育科科长著名诗人许正衡、诸暨县公署教育科科长许而馨、富阳中学校长蒋廷龙、富阳县参议会议长李宝濂,富阳县参议会参议员陆崇谔、议员包光城、议员何树堂、议员裘克谦,富阳春江医院院长孙承谋、富阳松筠医院院长名医郁养吾(郁达夫胞弟)、原江苏仪征县知事孙瑞元等,名士学者金守梅、陆衍祥、戴金年、盛如彭、汪绍元、李宝森、何韻松、李秉成、蒋超龙,教育家李望之,教育家陆子松,东梓关“许春和大药房”,场口“同春堂大药房”等150多人为小艇先生祝寿,写有《富春叶小艇先生六秩寿辰征诗文启》《小艇先生六秩寿序》。

从一本老宗谱,二块老匾额,揭开富春江畔中医世家的辉煌
从一本老宗谱,二块老匾额,揭开富春江畔中医世家的辉煌
从一本老宗谱,二块老匾额,揭开富春江畔中医世家的辉煌

县长徐而信祝词:

春满杏林仁术仁心,毕竟共推仁者寿;

祥征花甲大年大德,依然交誉大方家。

郁达夫祝词:

教子成名唯仁者寿,与民同乐德气之先。

金守淦祝词:

治国治人同此治法,寿民寿世亦复寿身。

中将潘竟祝词:

膝绕丁男欢腾莱舞,筵开甲子敬祝华封。

孙秉寿祝词:

娴华佗技术,济举国疮痍,功侔良相。

有灵运儿孙,庆杖乡寿考,喜值深秋。

许百朋、德伸、士伸祝词:

天上星辰应作伴,人间松柏不知年。

许正衡率子许而馨祝词:

洛社耆英同尊齿德,华阳道术并列神僊。

许春和大药房利号、亨号祝词:

丹室晓传青乌子,瑶池时进白云编。

何锡荛祝词:

声名不让叶天士,福寿应齐郭子仪。

盛如彭(枚封)祝词:

着手成春名驰天士,澄怀养寿望重石林。

孙瑞桓祝词:

是天士后人善读灵枢应许名医同良相

仰江乡先进初周花甲侭须造福合延龄

李望之祝词:

针茅救苦栽杏济贫绳武堪为天士续

採药登山扶藜观水延年定与地仙同

汪绍元先生祝寿诗文:

山水清幽毓异人,扁卢再世征前因,得天独厚从仁术,接物无私以德邻,

玉树翩翩观彩舞,杏林鬰鬰问仙津,优游杖履称梁孟,共赴蟠桃乐欢饮醇。

民国三十一年(1943年)富阳县长龚铁浪赠送叶炳喜 “德望迈伦” 匾额一块,由监察院院史编撰、书法家孙瑞元先生书写,是对炳喜先生的品德和威望的高度赞誉。

从一本老宗谱,二块老匾额,揭开富春江畔中医世家的辉煌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九月二十六日,炳喜先生七十岁寿辰,因抗战时局紧张,没有办寿宴。教育家陆春荣,字华庭先生

(《富阳县教育志》记载,清宣统三年(1911)在浙江高等学堂英文专科毕业,与陈布雷系同学。汪伪政府中央委员浙江省省长梅思平和国民党的“领袖文胆”和“总裁智囊” ,素有“国民党第一支笔”之称的陈布雷,先后邀请陆春荣出任官职,均遭拒绝,甘心过教书的清苦生活。)

孙增雯先生写了《叶小艇先生七十岁序》人生七十古来稀,寿至七十亦云僅矣。然使其立身处世庸庸,无所表见。虽得天独厚寿至期颐,亦与草木同腐。仲尼称大舜为大德,以为必德其寿。余则以为,惟有德斯寿乃可贵耳。夫然而我,小艇先生之修德养寿,固非寻常田舍翁,所可同日语者。请举一二以效引喤葢…。先生執赘鸡笼山朱象淮先生门下,殚精研究,尽得其奥窔。以归为人治病,应手奏效。嗣象淮先生谢世,先生遂独张一帜。向之趋鸡笼山求治络绎于道者,今则咸改趋王洲焉。先生不计诊资,罔不悉心疗治。良医之功,足侔良相…。

善德善言善行总以善医至善

名山明水名胜更因名人而名

“洋涨疖毒”

—— 第二代传承人叶效良先生

叶效良先生(1897~1977)谱名耀樑又名叶良,生于光绪二十三年,自幼读私塾,民国五年(1916年6月)毕业于富阳县立高等小学(校长金守淦)。本应继续升学,因乃父小艇先生外科名医驰誉全浙,慕名来求医者每日数十人,一经治疗无不全愈,其父深恐年久失传,即令随父学医,亲加传授,熟读《药性赋》、《汤头歌诀》、《濒湖脉学》等中医入门之书。凡先秦诸子、唐宋诗词,以及本草脉学、岐黄诸书,无所不读。上至《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本草纲目》、《针灸经》,《外科正宗》《医宗金鉴》,下至《徐灵胎医学全书》《张氏医通》《医方集解》《本草从新》等各家学说,名家医著医案,家中各类藏书几尽遍览;名家名篇,信手拈来,背诵如流,且深明其义,融会贯通。不数载学成岐黄之术,悬壶问世。如遇贫苦病人,为其免费看病,并免费给药。

从一本老宗谱,二块老匾额,揭开富春江畔中医世家的辉煌

和父亲叶炳喜一样,叶校良医务之余,热心公益事业,对于国民教育尤为致力。民国十二年(1923),见邻近乡村儿童上学失所,即邀约地方士绅,借用祠堂作校舍,筹设明智小学,并担任校长。翌年,策划、醵资建造王洲乡六、七、八保联合国民学校校舍,并担任校长长达二十余年,对于办学经费同样是不遗余力倾囊相助。民国十九年,富阳县政府令组织王洲乡教育款产委员会,叶效良出任常务委员,尽心尽力整理款产。民国二十三年(1934),地方人士公推叶校良为王洲乡乡长,连任七年之久,奠定地方自治基础,厥功至伟。民国二十九年(1940),与地方士绅创立王洲乡中心国民学校,奔走甚劳,多次受到政府嘉奖。为地方公益事业和教育工作服务三十余年不遗余力,可谓既为良医也为良相啊!

叶柄喜效良父子“专病专方”

——推动了中医外科学的发展

效良先生认为,在临诊时不能停留于辨识证候,避免本末倒置、以偏概全,务必以辨病为重心。首先辨明疾病,然后辨病的证候属性,病证既明,再辨古今专方专药的应用。强调专病用专方治疗,并不违背辨证论治精神,二者非但不悖,而且相辅相成。所谓辨证论治,就是根据四诊八纲、脏腑经络辨认病证,再依据病证予以相应的方药治疗。而专病专方的初始阶段恰源于辨证论治,一旦形成了“专病专方”,就发展了辨证论治。

因此,“专病专方”是辨证论治的升华,是叶柄喜效良父子经过一百多年治疗千万人的临床实践和智慧的总结。中医治病,必须辨证论治与专方专药相结合,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现存《以症施药》《得心应手》《医方录》六卷和《杂录参考》手抄本,这是柄喜、效良先生临床心得,医家不传之秘。

效良先生在继承和发展其父中医外科疖毒的基础上,经过数十年的医疗实践,效良熟练地掌握了养生、方药、针灸和手术等治疗手段,精通内、外、妇、儿各科,是中医全科医师,医术上更是达到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境界。传统中医要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来判断疾病然后进行治疗。而效良先生只要察望病人的神态和脸色就能知道病情病因和治疗方法,并能预计疾病痊愈的时间,百治百效,达到了《难经》中《六十一难》 “望而知之谓之神”的境界。杭州几家大医院常介绍一些绝症病人到王洲医院来,经过效良医师的治疗(中药和开刀排脓),无论是顽症、绝症,还是之前被误诊过的患者,经叶校良的诊治,治愈率在99%以上。曾经,叶校良中医外科疖毒医术享誉整个浙江。因此,富春江的客轮一靠新华埠,常有病人跑步上案,抢着求医。地因人而有名,人缘医而至善,医德和医术并举、皆高,方为名医。

然而,作为一个时代的著名的中医世家,家产丰厚,四代同堂、人丁兴旺,人才辈出,叶柄喜家族遭遇了坎坷和磨难。在土改中,叶柄喜家族被评为地主成份,在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末的阶级斗争运动中,受到侮辱和折磨,叶效良家产被抄没,郁曼陀、郁达夫、张大千、黄宾虹、洪文澜、金守淦等名人的书信、书法、字画被毁之一炬,县长赠送的匾额被砸,洪文澜、金守淦等先生赠送的珍贵古籍医书当废纸卖给供销社,1950年被判刑坐牢三年, “文革” 时被经常揪斗,直到1979年地主成份摘帽。

时光荏苒,沧海桑田。时间到了1956年3月。叶校良响应政府公私联营的号召,在大路村创办了王洲中医联合诊所,后发展成为王洲医院。行医的形式变了,但是行医的初心没有变。由叶校良、叶上宣父子俩坐诊的王洲医院,每日里就诊的患者络绎不绝。效良先生传业给第三个儿子叶上宣(1927~1999)、大孙子叶企平。

《富阳县志》第二十三编卫生体育第二章医疗技术第一节中医,中医专科专门有“疮疡科”记载。《富阳县卫生志》第七章中医中药专门有“疖毒科”一节记载:本县中医治疗疖毒源于鸡笼山朱氏。朱象淮继承祖业治疖毒之术,并传业其子朱小东。清末,又收本县叶炳喜为徒。叶炳喜从师3年后返回家乡王洲大路上。乡间邑人患“牛疔”,经他治愈者日益增多,因此,医名渐振,求医者遍于富阳、新登、临安、分水、桐庐、诸暨等地。叶炳喜授业其子叶校良,叶校良又传业其子叶上宣,发展至今成为王洲医院疖毒科。

疖毒科擅治痈、疽、疔、疖见长,内治与外治并举。内治有消、托、补三则,即消散疡毒、托毒外出、补正祛邪;外治有药、刀、线三法。药法就是疮疡初期,予以消散的“金黄散、冲和膏、铁箍散”外涂药,疮疡已成予以抽脓拔毒、去腐生肌、止血满盈的“八将散、月拔散、桃花散、平满散、黑龙丹”。刀法就是用银刀对已成脓的疮疡予以挑刺切排,清创去腐。线法就是用药线引脓外出。疖毒、痈疽的治疗始终为王洲医院之特色治疗。1986年获得浙江省“文明卫生院”称号。

叶企平(1949年生),叶效良大儿子上宽的儿子,1965年考进富阳县城关镇民办初级中学(现为富阳郁达夫中学)读初中,改革开放后毕业于杭州大学。效良每天从医院回家后教企平医书医案直到1977年去世,学习祖父效良写的医书医案,在民间从事中医活动。

叶青青(1977年生),叶企平大儿子,浙江大学毕业,跟父学医,钻研祖传古籍医典和经验方,继承发扬祖传中医,根据四诊八纲,把辨症论治作为基本法则,内治方法有消、补、托三则,即消散疡毒、托毒外出、补正祛邪。运用祖传“专病专方”治疗疖毒疮疡,擅长治疗乳痈病(乳腺病)。

2016年10月,叶青青被命名为场口镇镇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医传统疖毒疗法》的第五代代表性传承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场口镇政府表彰。

原浙江省政府交际处科长、富阳市文化馆馆员,富阳县摄影家协会创始人、主席,杭州市摄影家协会理事,省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富阳文化界著名人士、摄影家,共产党员,90岁高龄叶盛高老先生,见证了“洋涨疖毒”百年中医世家的五代传承史,高度评价叶青青的祖传医术,在2021年3月3日送其主编的《富阳记忆》一书时,特提笔书写“赠:同宗后辈“洋涨疖毒”医师青青传承人”。

参考文献:

《民国人物大辞典》《浙江民国人物大辞典》《中华民国政府军政职官人物志》《金华县志》《奉化市志》《江山市志》《富阳县志》《富阳县卫生志》《仪征市志》《富阳县教育志》《富春王洲叶氏宗谱》《富春朱氏宗谱》《富春许氏宗谱》《富阳历代宗谱序记选编》《浙江烟草公卖局彚刊》《富春孙氏宗谱》《富春汪氏宗谱》《郁曼陀陈碧岑诗抄》《富阳历代宗谱序记选编》《本草从新》

作者简介:

叶青青:富阳历史学会会员、《中医传统疖毒疗法》第五代代表性传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