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佛山文脉】潜心古建修缮,呵护岭南印记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高焓 景瑾瑾

【佛山文脉】潜心古建修缮,呵护岭南印记

2021年12月22日羊城晚报佛山新闻A14版

漫步在被誉为“东方民间艺术之宫”的佛山祖庙,内部的典雅古建筑群以及陶塑、木雕、砖雕、灰塑等精美装饰,都让人叹为观止。这座始建于北宋的岭南建筑瑰宝,经过近千年的岁月洗礼,依然能够焕发光彩,离不开历代工匠们的精心保护修缮,今年54岁的黄文铮就是其中的“接力者”之一。

始于“情怀”,精于“专业”。从事古建筑修缮30年来,黄文铮主持和参与过岭南地区100多处古建筑的修缮工程,包括祖庙、乐从陈氏大宗祠等,都是承载岭南文化印记的重要载体。在他看来,“修缮,是为了让古建筑延年益寿,不是返老还童。”

【佛山文脉】潜心古建修缮,呵护岭南印记

黄文铮(右二)带领团队对祖庙文物建筑进行勘察测绘(受访者供图)

少年时就被建筑之美深深吸引

黄文铮和建筑之间的“结缘”,始于少年。中学时期,一位作为建筑师的邻居,将他带入了认识建筑的启蒙之路。

80年代初期出国并不容易,而在邻居家,黄文铮既能看到国外的建筑期刊,也能从电影中饱览风格迥异的各国建筑。意大利的古罗马建筑、法国的乡村小镇,不同的建筑散发出不同的魅力,黄文铮被深深吸引。在当时的他看来,“建筑师这份职业充满诗意。”

带着这份浪漫畅想,大学时黄文铮选择修读土木专业,毕业后入职广东省第六建筑工程公司,一直干到现在,如今,他已是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也是广东省六建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入行初期,黄文铮建过住宅、厂房等诸多工程,积累了丰富的建筑行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在参与佛山美术陶瓷厂仿古建筑工程时,他的兴趣逐渐聚焦到古建筑上,“虽然是仿古建筑,但仍带有传统建筑的形制,体现了中式建筑之美。屋脊的精美飘逸、陶瓷构件的巧妙契合、色彩的绚烂搭配,都充满美感。”

喜爱一发不可收拾,自此,他潜心扎进古建筑研究中,大部分的工资都用到了购买古建筑相关的书籍上。在没有网购的年代里,他每隔一两周就会要去一次广州,一家接一家的逛书店,一捆一捆的买书;去外地出差,做的第一件事也是打听哪里有书店,搜罗和古建筑有关的书籍;要是去北京出差,还会专程跑去中国国家图书馆复印古建筑相关的文献。

回忆起那段日子,黄文铮笑言,“有点疯狂”,他至今还留存着当时复印的古建文献资料。如今网购便捷了、文献检索也更方便了,他淘书的渠道更加广泛。走进黄文铮的办公室,最大的感受就是“书香满满”。

主持的祖庙大修工程获得重大荣誉

通过多年的潜心钻研,黄文铮让自己对建筑的诗意情怀,变成了难能可贵的专业技能及工匠精神,并且在古建筑修缮之路上一步步“通关”。

2007年,佛山祖庙迎来了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后的首次大修。当时承担维修重任的项目负责人就是黄文铮,如今说起来,他依然深感荣幸,自己虽然并不在佛山出生,但儿童时期便随着父亲来到佛山生活。“初中时,春节逛完花街就排队进祖庙、拜北帝,当时哪里能想到自己有一天会修缮祖庙呢。祖庙是佛山人的‘精神图腾’,修缮祖庙责任重大。”

祖庙的屋脊上有不少陶塑、灰塑等艺术构件,这也是祖庙古建筑的精髓所在。修缮的传统做法是将这些艺术构件逐一拆卸、另行保管和清洗,待屋顶修好后,再重新安装回去,但这样容易造成损坏。在修缮过程中,黄文铮和团队运用了他们多年来在古建筑修缮实践中总结、并研发的“古建筑屋脊整体吊升方法”发明专利,将祖庙的古建筑屋脊整体吊升,减少了磕磕碰碰,屋面修缮完成后,屋脊整体下降复位,完整保存了古建筑屋脊的历史原貌。这一技术后来还获得第十二届中国专利奖优秀奖。

【佛山文脉】潜心古建修缮,呵护岭南印记

修缮前的祖庙武安阁(黄文铮供图)

【佛山文脉】潜心古建修缮,呵护岭南印记

修缮后的祖庙武安阁(黄文铮供图)

在科技助力之余,黄文铮和团队也坚守传统工艺。无论红墙还是灰塑,他们都坚持使用成本更高、更传统的矿物颜料进行修复。黄文铮解释:“和现代的化工油漆相比,传统颜料在耐久性和透气性上更胜一筹,更符合‘修旧如旧’的古建筑修缮原则。”

历经三年,祖庙修缮工程完成后,黄文铮内心仍十分忐忑,因为不知道外界会如何评价。2010年祖庙重新开放后,不知第多少次踏入祖庙的他听到很多游客说“看不出来哪里修过”,于是,他感叹“修成了”:“这就是古建筑修缮的最高境界。修缮,是为了让古建筑延年益寿,不是返老还童。”

2013年,祖庙修缮工程获评首届“全国十佳文物保护工程”。

在精细“诊断”中为古建“对症下药”

目前,黄文铮正在为东华里古建筑群的第三期修缮工程而忙碌。虽然已有拥有深厚的经验和高超的技艺,但黄文铮不会因此而放松。他认为,古建筑修缮是一种非常考验精细化功力的工作,“修缮古建筑就像医生为患者治病,不存在完全一致的‘病根’,针对不同建筑要采取个性化的方式‘对症下药’。”

在过往的古建筑修缮中,黄文铮及其团队就在推行艺术构件的精细化修复。在东华里古建筑群的修缮工程中,他希望进一步提炼、总结出更系统的精细保护修复施工工法,并进行推广。“精细保护修复,包括砖雕、灰塑、木雕等的修复,如果形成一套更系统的施工工法,其他的古建筑修缮团队也能够参考。”

在黄文铮看来,古建筑修缮虽然是传统行业,但也需要与时俱进,通过技术创新来弥补传统手段的不足。比如,在修复砖墙、灰塑时,传统工艺只是对古建筑表面进行简单清洗,而黄文铮和他的团队从90年代起,就会为它们敷上“面膜”来排盐——把湿润的宣纸浆敷在砖墙或灰塑表面,纸浆在干燥的过程中能够析出建筑物中的可溶性盐。这一方法来自考古界,黄文铮介绍,“砖墙被盐侵蚀容易开裂、风化,排盐处理有助于古建筑长期保存。”

多年来,黄文铮除了精进个人技术,还带领出了一个强大的团队。广东六建的古建筑修缮团队目前有约三十名成员,从“60后”到“90后”各个年龄段的都有,当中不少人可以独当一面。

【记者手记】

在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中,文物修复师们怀揣着一颗对文物和历史的敬畏之心,用“慢工出细活”的精神,在快节奏的当下守护历史记忆。提起自己的工作,他们眼睛里都闪着热爱和专注的光。而在采访黄文铮时,记者同样能够感受到这份敬畏与热爱。

在人们看来,修缮古建、修复文物,是一件充满诗意的工作,但对于从业者而言,付出的是日复一日的钻研和坚守,是“绣花般的一针一线”的精细功夫,其间不仅要有艺术家的浪漫情怀,更要有严谨科学的工匠精神。

正因为有黄文铮这样的“古建医生”的存在,珍贵的古建筑才能在历经千年、百年之后,依然熠熠生辉。让我们从古建筑中品读历史,记住乡愁。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贺全胜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