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小米12要推出两个尺寸,这就是对标苹果的“杀手锏”?

2021年12月21日,小米手机在微博上放出了小米下一代旗舰手机小米12系列的预热海报,同时种种强调了小米12系列(小米12和小米12Pro两款机型)身上的“高端”标签。无独有偶,就在官博放出手机预热海报一分钟后,雷军也在微博与大家分享了他对小米手机高端化的看法,并宣布“小米高端手机正式开始对标苹果,向苹果学习”。仿佛小米手机的高端化进程已经板上钉钉、势在必得。

小米12要推出两个尺寸,这就是对标苹果的“杀手锏”?

尽管这已经是小米手机第四次发起对高端手机的冲击,但我们暂且先把小米手机冲击高端的尝试放在一边,将注意力放到小米12系列机型上。毕竟在主流Android手机市场中,坚持大小屏双旗舰的品牌已经不多见了。不常做小屏旗舰的小米,这次能把握住吗?

小米12要推出两个尺寸,这就是对标苹果的“杀手锏”?

其实从雷军的微博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下小米12系列的“双旗舰”其实还是有一些小细节的:在预热海报上,两款手机似乎只有尺寸上的区别,但和“全能高端旗舰”相比,小米12“小尺寸高端旗舰”的头衔与之还是有一定差距的。大胆猜测一下,除了屏幕尺寸、分辨率和电池续航以外,两款手机之间的差距可能并不明显。

也就是说,小米12系列,很有可能走的是非常复古的大小屏阶梯的路线。

大小屏和高低配的作用

一般来说,阶梯机型有两种不同的产品策略:大小屏和高低配。大小屏顾名思义,指两台手机在屏幕尺寸、电池容量等与机身尺寸息息相关的指标上有所差异,在其他方面高度一致的手机,iPhone 6系列就是最好的例子。尽管两款手机在硬件配置上高度相似,甚至在硬件性能上都没有本质上的差异,但在苹果的影响力下,“大就是好”的道理依旧影响了当时的手机行业,也催生出了Plus、Pro、Max等机型。

但问题是,旗舰手机屏幕大了,售价也随之一同上涨。花更多钱只买到一个更大的屏幕,这样的定价违背了大多数消费者对手机等消费电子产品“越贵越好”的固有认知。再加上两款不同尺寸的手机在性能和功能上高度相似,大多数情况下只能起到互相分割市场的作用,并不能取长补短。

小米12要推出两个尺寸,这就是对标苹果的“杀手锏”?

再加上当时的iPhone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廉价机产品线,今年的“低配”机型往往由往年的高端机充当,即使是竞争不激烈的iPhone也无法分离iPhone和Plus机型的市场,Plus也逐渐取代了原版iPhone的地位,让原版iPhone成为小屏爱好者最后的精神寄托。

但从iPhone 7开始,Plus的地位再次发生变化。由于Plus机型可以拥有更大的机身空间,因此不少品牌都开始在Plus或Pro机型上试水自己的新技术,比如苹果就从此时开始在手机中加入双摄像头。而在手机内部空间寸土寸金的全面屏时代,因尺寸放大而带来的空间优势被进一步放大,这也让“大杯”成为了主流,“中杯”反倒因为空间问题成为配置缩水的“青春版”。

正是因为小屏手机在手机发展史中的地位逐年走低,因此当小米宣布小米12系列将走大小屏双旗舰路线后,小米12的产品定位就引起了大家的关注。经过厂商潜移默化的用户教育,小屏手机在用户认知中已经和所谓的青春版、低配版画上了等号。即使是像iPhone 13 mini这样的小屏旗舰机,市场表现也不够亮眼,大多数消费者在”大就是好“的观念影响下还是更愿意购买所谓“全尺寸”的“大杯”。那对小米12来说,瞄准市屏市场的小米12又能为小米带来怎样的贡献呢?或者这么说吧,小米12真的能起到填补市场空缺的作用吗?

阶梯机型的意义

首先,小屏手机可以作为旗舰机型的市场补充。这里说的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小屏市场的补充,而是低价市场的补充。从预热海报看,尽管小米将小米12称作是“小屏”机,但实际上他的屏幕尺寸依然和iPhone等主流旗舰手机相仿,仅通过收窄边框的形式进一步收窄了机身三围,在体验上和主流旗舰手机并不会有太大的差距。

小米12要推出两个尺寸,这就是对标苹果的“杀手锏”?

既然在体验上高度统一,再联想到雷军对于小米12系列冲击高端的看法,大胆估计一下,小米12 Pro的售价相较上一代应该会有较明显地的提升,而“中杯”小米12,自然要填补上12 Pro因售价提高而失去的市场份额。在不影响原本市场份额的前提下尽量提高高端机型的配置和性能,从而争取更大的溢价空间,这对小米来说不失为一个迈向高端的好办法。

除了价格的因素外,小米12也有自己独特的优势:手感。尽管过去小屏手机的销量相对惨淡,但和全尺寸的“大杯”相比,“中杯”也有自己的优势:手感。尤其是在高功耗的5G时代,手机品牌需要想办法在手机内塞入更大的电池,而更大的电池将会显著提升手机的重量。

与之相比,“中杯”更小的屏幕可以降低手机对大电池的依赖,同时也能优化手感,放弃4K分辨率改用1080P屏幕的Xperia 5 III就是最好的例子。与价格高昂且续航不佳的Xperia 1系列相比,Xperia 5系列就凭借出色的手感和更具性价比的价格获得了用户的认可。小米12选择走“中杯”路线,这对被小米11 Ultra的用户来说确实是一个好消息。

对消费者来说,这样的产品策略其实也能起到正面的作用。在打造全能旗舰的同时将“中杯”提高到和“大杯”相近的水平,意味着消费者可以用更实惠的价格买到更强大的配置和更优秀的体验。从iPhone的例子中,我们发现当售价和配置提到一定水平后,更强大的配置不仅不能转化用户,反倒会让“中杯”更吸引用户。只要牺牲部分用不上的配置,就能以更低的价格买到性能不输“大杯”的手机,这对消费者来说也是一个好消息。

小屏旗舰的平衡点至关重要

但iPhone 13 mini的例子告诉我们,在细枝末节上,用户对所谓“小屏旗舰”的要求其实一点也不低。12mini的销量让我们意识到单纯缩小手机屏幕并不能博得消费者的芳心:根据CIRP发布的调查数据,截止至21年7月,iPhone 12 mini在美国市场只为苹果贡献了5%的销量,是12 Pro Max的四分之一。从用户的角度来看,我们不需要一台同比缩小的小屏手机,需要的是一台抛弃营销的和黑科技的外衣,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产品。

小米12要推出两个尺寸,这就是对标苹果的“杀手锏”?

而对品牌来说,如何在尺寸、配置和成本之间找到平衡,也成为“中杯”手机能否获得消费者认可的关键。高亮度高刷新率的屏幕需要更大的手机电池,而更大的手机电池会压缩手机内部的空间,削弱手机的散热能力,从而影响到手机的性能表现。Xperia 5 III就在手机性能和手机尺寸之间找到了平衡点,因此和“大杯”相比,这款“中杯”也获得了更高的市场认可。如果小米希望用小米12重塑大家对“小屏旗舰”的认知,屏幕、电池、性能和散热这四点之间的平衡点至关重要。

小米12要推出两个尺寸,这就是对标苹果的“杀手锏”?

不过归根结底,我们真的需要两台功能相近但尺寸不同的手机吗?对小米来说,之所以要在单一机型中推出不同尺寸的手机,其根本原因在于小米需要用不同尺寸来划分手机的等级,并对某些关键功能作出阶梯区分。

如果小米真的打算以大小屏的方案推出小米12系列,在我看来倒不如取消大小屏的区分,将那些需要大屏的黑科技放到MIX等机型身上,让小米12 Pro的身份从Pro退回至Plus,让消费者在挑选时不需要考虑配置的差异。只有剥离配置的影响,小屏旗舰才有机会更公平地与大屏旗舰同台竞技,实现机型互补。希望在2021年的最后几天里,小米能给我们带来惊喜。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