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广东美术馆跨年大展开幕,百件作品梳理广东艺术变化脉络

2021年12月24日,“美在广东——中国美术馆与广东美术馆藏粤籍艺术家作品展”和“GDMoA年度艺术家学术提名展(2021)”在广东美术馆开幕。两场展览分别从传统与当代的视角入手,在辞旧迎新之际为南粤大地的观众带来更加充盈的艺术享受。

广东美术馆跨年大展开幕,百件作品梳理广东艺术变化脉络

广东美术馆跨年大展开幕。

“展览开放的时间走过2021进入2022年,和我们一起度过农历新年,这是两个跨年大展。”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绍强表示,“美在广东——中国美术馆与广东美术馆藏粤籍艺术家作品展”更多是研究过去,而“GDMoA年度艺术家学术提名展(2021)”在当代艺术中丰富当下与未来。两个展览共同梳理、展现了广东美术的连续性变化,使得观众可以在一个小时左右了解广东艺术的变化脉络。

汇集100余件作品

将广东艺术作品重新梳理

“美在广东——中国美术馆与广东美术馆藏粤籍艺术家作品展”由中国美术馆与广东美术馆共同举办。本次展览汇集了中国美术馆藏与广东美术馆藏居廉、李铁夫、高剑父、司徒乔、关良、林风眠、李桦、古元、黄新波、胡一川、关山月、黎雄才、杨之光、汤小铭等主要艺术活动在广东地区的艺术家作品100余件及部分特邀艺术家作品,较好地反映了广东美术创作的整体水平。

“从革命 、建设、改革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程中,广东美术家用画笔 、用刻刀 在20世纪的中国美术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意义。 ”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表示。

广东美术馆跨年大展开幕,百件作品梳理广东艺术变化脉络

高剑父《红柿小鸟》 中国画 139.7×45.4cm 中国美术馆藏

广东美术馆跨年大展开幕,百件作品梳理广东艺术变化脉络

关山月《长城内外尽朝辉》 中国画 141×202cm 1973年 中国美术馆藏

自2017年起,广东美术馆与中国美术馆在学术研究和展览合作方面展开持续交流与合作,多次以巡展、邀请展的形式给观众带来两馆相近的学术理想、各异的文化焦点以及丰富的展览动态。

20世纪以来的广东绘画开始了其从传统形态向近代以及现代形态转化的过程,也对整体意义上的近代中国文化变革,产生了巨大的辐射力和驱动力。许多艺术家走出广东,活跃于北京、上海、杭州等地,成为现代中国美术的开创者。

其中不少人甚至被研究者认为是中国现代美术发展基本格局的奠基者。譬如,早期的油画家、岭南画派、国画研究会等,都从不同角度体现了岭南开放包容、求新求变的特性与文化精神。

广东美术馆跨年大展开幕,百件作品梳理广东艺术变化脉络

李铁夫《刘素薇肖像》 油画 102×77cm 1942年 广东美术馆藏

广东美术馆跨年大展开幕,百件作品梳理广东艺术变化脉络

杨之光《青工的舞蹈》中国画 115×75cm 1956年 中国美术馆藏

“希望通过这次展览,观众可以从丰富的图像中感受到真实而具体的艺术嬗变,探讨社会进程与美术创作的辩证关系,展示广东艺术家在各个时期独立思考与勇于实践的精神。”王绍强表示,此次展览一方面将广东艺术作品进行重新梳理、分类,另一方面,也通过各类文化产品与观众交流互动。

构建跨越式交流平台

观察研究广东艺术生态

自20世纪岭南画派以“融古通今,推陈出新”先声夺人,勇于创新的精神一直指引着南粤人民开拓进取。广东美术馆也在近现代美术史的学术研究体系中不断深化,在广东美术、沿海及湾区美术发展、当代艺术等领域展开展览体系的升级迭代,以及人才培养机制的未来建构。

本次“GDMoA年度艺术家学术提名展(2021)”以崭新的评选与策展机制展开对广东乃至全国的艺术生态观察与研究,聚焦当今中国多元化发展的艺术语境,挖掘具有探索精神和表现力的艺术创作者,在学者、大众、艺术家等多方交互中构建出一个跨越式交流平台。

展览展出多位活跃的中国当代艺术家,包括曹斐、顾小平、郭工、姜吉安、李邦耀、李昌龙、李勇政、裴咏梅、丘挺、王音、徐钢、徐文涛、杨茂源、尹秀珍、曾健勇、詹蕤、张方白、张伟、张小涛、郑达、郑国谷等人的作品。

广东美术馆跨年大展开幕,百件作品梳理广东艺术变化脉络

曹斐 《亚洲一号》 单频高清影像 63分21秒 2018

广东美术馆跨年大展开幕,百件作品梳理广东艺术变化脉络

郭工《切问-不锈钢A-1》不锈钢 123×1140×188cm 2015

从参展作品看,艺术作品形式丰富,种类横跨架上绘画、雕塑等传统形式到装置、影像、概念等“后现代”形式。

作为影像艺术最早的探索者之一,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的曹斐在早期创作中,就深切关注工厂中的工人,并以他们作为作品的主角。

曹斐本次参展作品《亚洲一号》是一部虚构电影,讲述了在智能设备控制的物流仓库内,仅有的两名男女员工之间充满未来感的爱情故事。

在王绍强看来,曹斐擅长利用黑色幽默和超现实的美感来表现经济增长、城市发展和快速全球化导致的人在生产与生活中遭遇的异变。通过融合超现实主义,流行文化和纪录片的元素,她创造出独特的视觉语言,构建出真实又虚幻的场景,从容地揭示了当下人们对现实理解和自我认知的变化。

采写:南都记者 王美苏 通讯员 刘丹妮 曾睿洁

图片:由广东美术馆提供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