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从广州十八甫的甫字的由来看平南王尚可喜血洗广州的罪证

作者:老聂粵文化
从广州十八甫的甫字的由来看平南王尚可喜血洗广州的罪证

广州西关有第二甫、第三甫……一直到十八甫,惟独没有第一甫,但有第一津,为什么?人们说起第一津,便会说:“第一津——冇甫(谱)。”

广州有句俗语:“人好你话好,唔识花共草,行到第一津,完全冇晒甫(谱)。”

这些“甫”字号的地点怎么来的?

相传,清朝初年,平南王尙可喜率领清兵攻占广州城,沿途遭到民众的截击,特别是清兵开到广州市郊龙眼洞时,损兵折将,伤亡惨重,几经艰险,才攻陷了广州城。

尙可喜发誓要血洗广州,准备下令杀人三日,从西门起连杀十八铺路,以解心头之恨。当时有一个良心未泯的幕僚王湘泉得知内情,大惊失色,心想:“一铺路就是十里路,十八铺就是一百八十里,血洗十八铺,广州不知有多少人死在屠刀下!”他万分焦急之际,突然想到:古代的“甫”与“铺”相通,我何不以“铺”代“甫”,这样可以减少伤害无辜。

王湘泉马上叫来两个心腹士兵,向他们如此这般交代一番。要他们赶制十几块木牌,写着“第一铺”、“第二铺”,一直写到“十八铺”。然后连夜拿去立标志。从六脉渠的第一津起,算是“第一铺”;横过一条街,又钉上“第二铺”;过二三十米,又钉“第三铺”;转个弯,又钉上“第四铺”;当钉到“第九铺”,发觉这条街很长,怕引起怀疑,聪明的士兵当机立断,以六脉渠为界,分为“上九铺”和“下九铺”。经过一夜奔波,总算将“十八铺”的木牌钉完。

第二天,执行“杀人十八铺”的清兵不熟悉环境,不知底细,果然杀到钉有“十八铺”的木牌处便罢手。

其它百姓听闻清兵屠城,仓皇跑到六脉渠里躲避。怎知那天刚好下了一场暴雨,六脉渠水陡涨,不知淹死多少在渠中避难的百姓。这就是广州历史上的“杀人十八铺,塡尸六脉渠”的惨案。

后来,为了避免露馅,人们悄悄刮掉了木牌中“铺”字的金字旁,这样一来,“铺”字便成了“甫”。就这样,西关出现了一连串带“甫”字的地名相传。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