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进程线程协程

一、进程与线程

1.进程

我们电脑的应用程序,都是进程,假设我们用的电脑是单核的,cpu同时只能执行一个进程。当程序出于I/O阻塞的时候,CPU如果和程序一起等待,那就太浪费了,cpu会去执行其他的程序,此时就涉及到切换,切换前要保存上一个程序运行的状态,才能恢复,所以就需要有个东西来记录这个东西,就可以引出进程的概念了。

进程就是一个程序在一个数据集上的一次动态执行过程。进程由程序,数据集,进程控制块三部分组成。程序用来描述进程哪些功能以及如何完成;数据集是程序执行过程中所使用的资源;进程控制块用来保存程序运行的状态

2.线程

一个进程中可以开多个线程,为什么要有进程,而不做成线程呢?因为一个程序中,线程共享一套数据,如果都做成进程,每个进程独占一块内存,那这套数据就要复制好几份给每个程序,不合理,所以有了线程。

线程又叫轻量级进程,是一个基本的cpu执行单元,也是程序执行过程中的最小单元。一个进程最少也会有一个主线程,在主线程中通过threading模块,在开子线程

3.进程线程的关系

(1)一个线程只能属于一个进程,而一个进程可以有多个线程,但至少有一个线程

(2)资源分配给进程,进程是程序的主体,同一进程的所有线程共享该进程的所有资源

(3)cpu分配给线程,即真正在cpu上运行的是线程

(4)线程是最小的执行单元,进程是最小的资源管理单元

4.并行和并发

并行处理是指计算机系统中能同时执行两个或多个任务的计算方法,并行处理可同时工作于同一程序的不同方面

并发处理是同一时间段内有几个程序都在一个cpu中处于运行状态,但任一时刻只有一个程序在cpu上运行。

并发的重点在于有处理多个任务的能力,不一定要同时;而并行的重点在于就是有同时处理多个任务的能力。并行是并发的子集

进程线程协程

以上所说的是相对于所有语言来说的,Python的特殊之处在于Python有一把GIL锁,这把锁限制了同一时间内一个进程只能有一个线程能使用cpu

二、threading模块

这个模块的功能就是创建新的线程,有两种创建线程的方法:

1.直接创建

上面的代码就是在主线程中创建了一个子线程

运行结果是:先打印>>>>>>>>>>>>>2,在打印ending,然后等待3秒后打印thread 1

2.另一种方式是通过继承类创建线程对象

3.join()方法

这个方法的作用是:在子线程完成运行之前,这个子线程的父线程将一直等待子线程运行完再运行

4.setDaemon()方法

这个方法的作用是把线程声明为守护线程,必须在start()方法调用之前设置。

默认情况下,主线程运行完会检查子线程是否完成,如果未完成,那么主线程会等待子线程完成后再退出。但是如果主线程完成后不用管子线程是否运行完都退出,就要设置setDaemon(True)

主线程默认是非守护线程,子线程都是继承的主线程,所以默认也都是非守护线程

5.其他方法

isAlive(): 返回线程是否处于活动中

getName(): 返回线程名

setName(): 设置线程名

threading.currentThread():返回当前的线程变量

threading.enumerate():返回一个包含正在运行的线程的列表

threading.activeCount():返回正在运行的线程数量

三、各种锁

1.同步锁(用户锁,互斥锁)

先来看一个例子:

需求是有一个全局变量的值是100,我们开100个线程,每个线程执行的操作是对这个全局变量减一,最后import threading

好像一切正常,现在我们改动一下,在sub函数的temp=num,和num=temp-1 中间,加一个time.sleep(0.1),会发现出问题了,结果变成两秒后打印99了,改成time.sleep(0.0001)呢,结果不确定了,但都是90几,这是怎么回事呢?

这就要说到Python里的那把GIL锁了,我们来捋一捋:

首次定义一个全局变量num=100,然后开辟了100个子线程,但是Python的那把GIL锁限制了同一时刻只能有一个线程使用cpu,所以这100个线程是处于抢这把锁的状态,谁抢到了,谁就可以运行自己的代码。在最开始的情况下,每个线程抢到cpu,马上执行了对全局变量减一的操作,所以不会出现问题。但是我们改动后,在全局变量减一之前,让他睡了0.1秒,程序睡着了,cpu可不能一直等着这个线程,当这个线程处于I/O阻塞的时候,其他线程就又可以抢cpu了,所以其他线程抢到了,开始执行代码,要知道0.1秒对于cpu的运行来说已经很长时间了,这段时间足够让第一个线程还没睡醒的时候,其他线程都抢到过cpu一次了。他们拿到的num都是100,等他们醒来后,执行的操作都是100-1,所以最后结果是99.同样的道理,如果睡的时间短一点,变成0.001,可能情况就是当第91个线程第一次抢到cpu的时候,第一个线程已经睡醒了,并修改了全局变量。所以这第91个线程拿到的全局变量就是99,然后第二个第三个线程陆续醒过来,分别修改了全局变量,所以最后结果就是一个不可知的数了。一张图看懂这个过程

进程线程协程

这就是线程安全问题,只要涉及到线程,都会有这个问题。解决办法就是加锁

我们在全局加一把锁,用锁把涉及到数据运算的操作锁起来,就把这段代码变成串行的了,上代码:

获取这把锁之后,必须释放掉才能再次被获取。这把锁就叫用户锁

2.死锁与递归锁

死锁就是两个及以上进程或线程在执行过程中,因相互制约造成的一种互相等待的现象,若无外力作用,他们将永远卡在那里。举个例子:

上面这个例子中,线程2在等待线程1释放B锁,线程1在等待线程2释放A锁,互相制约

我们在用互斥锁的时候,一旦用的锁多了,很容易就出现这种问题

在Python中,为了解决这个问题,Python提供了一个叫可重用锁(RLock)的概念,这个锁内部维护着一个lock和一个counter变量,counter记录了acquire的次数,每次acquire,counter就加1,每次release,counter就减1,只有counter的值为0的时候,其他线程才能获得资源,下面用RLock替换Lock,在运行就不会卡住了: 

这把锁又叫递归锁

3.Semaphore(信号量)

这也是一把锁,可以指定有几个线程可以同时获得这把锁,最多是5个(前面说的互斥锁只能有一个线程获得)

运行结果是每隔两秒就打印5个ok

4.Event对象

线程的运行是独立的,如果线程间需要通信,或者说某个线程需要根据一个线程的状态来执行下一步的操作,就需要用到Event对象。可以把Event对象看作是一个标志位,默认值为假,如果一个线程等待Event对象,而此时Event对象中的标志位为假,那么这个线程就会一直等待,直至标志位为真,为真以后,所有等待Event对象的线程将被唤醒

用一个例子来演示Event对象的用法:

5.队列

官方文档说队列在多线程中保证数据安全是非常有用的

队列可以理解为是一种数据结构,可以存储数据,读写数据。就类似列表里面加了一把锁

5.1get和put方法

进程线程协程

get方法中有个默认参数block=True,把这个参数改成False,取不到值的时候就会报错queue.Empty

这样写就等同于写成q.get_nowait())

5.2join和task_done方法

join是用来阻塞进程,与task_done配合使用才有意义。可以用Event对象来理解,没次put(),join里面的计数器加1,没次task_done(),计数器减1,计数器为0的时候,才能进行下次put()

注意要在每个get()后面都加task_done才行

5.3 其他方法

q.qsize() 返回队列的大小

q.empty() 如果队列为空,返回True,反之False

q.full() 如果队列满了,返回True,反之False

q.full 与 maxsize 大小对应

5.4其他模式

前面说的队列都是先进先出(FIFO)模式,另外还有先进后出(LIFO)模式和优先级队列

先进后出模式创建队列的方式是:class queue.LifoQueue(maxsize)

优先级队列的写法是:class queue.Priorityueue(maxsize)  

  q=queue.PriorityQueue()

  q.put([5,100])#这个方括号只是代表一个序列类型,元组列表都行,但是都必须所有的一样

  q.put([7,200])

  q.put([3,"hello"])

  q.put([4,{"name":"alex"}])

中括号里面第一个位置就是优先级

5.5 生产者消费者模型

生产者就相当于产生数据的线程,消费者就相当于取数据的线程。我们在编写程序的时候,一定要考虑生产数据的能力和消费数据的能力是否匹配,如果不匹配,那肯定要有一方需要等待,所以引入了生产者和消费者模型。

这个模型是通过一个容器来解决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 强耦合问题。有了这个容器,他们不用直接通信,而是通过这个容器,这个容器就是一个阻塞队列,相当于一个缓冲区,平衡了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能力。我们写程序时用的目录结构,不也是为了解耦和吗

除了解决强耦合问题,生产者消费者模型还能实现并发

当生产者消费者能力不匹配的时候,就考虑加限制,类似if q.qsize()<20,这种

四、多进程

python 中有一把全局锁(GIL)使得多线程无法使用多核,但是如果是多进程,这把锁就限制不了了。如何开多个进程呢,需要导入一个multiprocessing模块

虽然可以开多进程,但是一定注意不能开太多,因为进程间切换非常消耗系统资源,如果开上千个子进程,系统会崩溃的,而且进程间的通信也是个问题。所以,进程能不用就不用,能少用就少用

1.进程间的通信

进程间通信有两种方式,队列和管道

1.1进程间的队列

每个进程在内存中都是独立的一块空间,不项线程那样可以共享数据,所以只能由父进程通过传参的方式把队列传给子进程

1.2管道

之前学过的socket其实就是管道,客户端 的sock和服务端的conn是管道 的两端,在进程中也是这个玩法,也要有管道的两头

2.进程间的数据共享

我们已经通过进程队列和管道两种方式实现了进程间的通信,但是还没有实现数据共享

进程间的数据共享需要引用一个manager对象实现,使用的所有的数据类型都要通过manager点的方式去创建

3.进程池

进程池的作用是维护一个最大的进程量,如果超出设置的最大值,程序就会阻塞,知道有可用的进程为止

进程池中有以下几个方法:

五、协程

协程在手,天下我有,说走就走。知道了协程,前面说的进程线程就都忘记吧

协程可以开很多很多,没有上限,切换之间的消耗可以忽略不计

1.yield

先来回想一下yield这个词,熟悉不,对,就是生成器那用的那个。yield是个挺神奇的东西,这是Python的一个特点。

一般的函数,是遇到return就停止,然后返回return 后面的值,默认是None,yield和return很像,但是遇到yield不会立刻停止,而是暂停住,直到遇到next(),(for循环的原理也是next())才会继续执行。yield 前面还可以跟一个变量,通过send()函数给yield传值,把值保存在yield前边的变量中

看上面的例子,整个过程没有锁的出现,还能保证数据安全,更要命的是还可以控制顺序,优雅的实现了并发,甩多线程几条街

线程叫微进程,而协程又叫微线程。协程拥有自己的寄存器上下文和栈,因此能保留上一次调用的状态。

2.greenlet模块

这个模块封装了yield,使得程序切换非常方便,但是没法实现传值的功能

3.gevent模块

在greenlet模块的基础上,开发出了更牛的模块gevent

gevent为Python提供了更完善的协程支持,其基本原理是:

当一个greenlet遇到IO操作时,就会自动切换到其他的greenlet,等IO操作完成,再切换回来,这样就保证了总有greenlet在运行,而不是等待

4.协程的优缺点:

优点:

  上下文切换消耗小

  方便切换控制流,简化编程模型

  高并发,高扩展性,低成本

缺点:

  无法利用多核

  进行阻塞操作时会阻塞掉整个程序

六、IO模型

我们下面会比较四种IO模型

1.blocking IO

2.nonblocking IO

3.IO multiplexing

4.asynchronous IO

我们以网络传输数据的IO为例,它会涉及到两个系统对象,一个是调用这个IO 的线程或者进程,另一个是系统内核,而当读取数据的时候,又会经历两个阶段:

  等待数据准备

  将数据从内核态拷贝到用户态的进程中(因为网络的数据传输是靠物理设备实现的,物理设备是硬件,只能有操作系统的内核态才能处理,但是读数据是程序使用的,所以需要这一步的切换)

1.blocking IO(阻塞IO)

典型的read操作如下图

进程线程协程

linux下,默认情况的socket都是blocking,回想我们之前用的socket,sock和conn是两个连接,服务端同时只能监听一个连接,所以如果服务端在等待客户端发送消息的时候,其他连接是不能连接到服务端的。

在这种模式下,等待数据和复制数据都需要等待,所以是全程阻塞的

2.nonlocking IO (非阻塞IO)

进程线程协程

在服务端建立连接之后,加上这个命令,就变成了非阻塞IO模式

进程线程协程

这种模式,有数据就取,没有就报错,可以加一个异常捕捉。在等待数据的时候不阻塞,但是在copy数据的时候还是会阻塞,

优点是可以把等待连接的这段时间利用上,但是缺点也很明显:有很多次系统调用,消耗很大;而且当程序去做别的事的时候,数据到了,虽然不会丢失,但是程序收到的数据也不具有实时性

3.IO multiplexing(IO多路复用)

进程线程协程

这个比较常用,我们以前用的accept(),有两个作用:

  1.监听,等待连接

  2.建立连接

现在我们用select来替代accept的第一个作用,select的优点在于可以监听很多对象,无论哪个对象活动,都能做出反应,并将活动的对象收集到一个列表

但是建立连接的功能还是accept做,有了这个,我们就可以用并发的方式实现tcp的聊天了

只有在建立连接的时候,sock才是活动的,列表中才会有这个对象,如果是在建立连接之后,收发消息的过程中,活动对象就不是sock,而是conn了,所以在实际操作中要判断列表中的对象是不是sock

在这个模型中,等待数据与copy数据的过程都是阻塞的,所以也叫全程阻塞,与阻塞IO模型相比,这个模型优势在于处理多个连接

IO 多路复用除了select,还有两种方式,poll 和 epoll

在windows下只支持select,而在linux中,这三个都有。epoll是最好的,select唯一的优点是多平台都可以用,但是缺点也很明显,就是效率很差。poll是epoll和select的中间过渡,与select相比,poll可以监听的数量没有限制。epoll没有最大连接上限,另外监听机制也完全发生变化,select的机制是轮询(每个数据都检查一遍,即使找到有变化的也会继续检查),epoll的机制是用回调函数,哪个对象有变化,那个就调用这个回调函数

4. Asynchronous IO (异步IO)

进程线程协程

这个模式是全程无阻塞,只有全程无阻塞才能叫异步,这个模式虽然看起来不错,但是实际操作起来,如果请求量很大,效率会很低,而且操作系统的任务很重

七、selectors 模块

学会了这个模块,就不用在乎用的是select,还是poll,或者是epoll了,他们的接口都是这个模块。我们只需要知道这个接口怎么用,它里面封装的是什么,就不用考虑了

在这个模块中,套接字与函数的绑定是用的一个regesier()的方法,模块的用法很固定,服务端示例如下:

本文转自 sshpp 51CTO博客,原文链接:http://blog.51cto.com/12902932/1950338,如需转载请自行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