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数字文化产业赋能文博创新 首届中国数字文化产业峰会在蓉落幕

12月28日,由中国文化产业协会主办,成都市委宣传部支持,由成都传媒集团与快手合作,由北京优时光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数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承办的首届“中国数字文化产业峰会”暨“数字文化产业生态联盟发起仪式”在成都闭幕。此次峰会行业大咖云集,探讨数字文化产业如何赋能文博创新。

数字文化产业赋能文博创新 首届中国数字文化产业峰会在蓉落幕

追根溯源

探索中国数字文化

推进数字文化科技与博物馆领域的融合创新、推动中国博物馆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长刘曙光在峰会上主要表达的内容。

据刘曙光介绍,1984年,上海博物馆成立了中国博物馆领域第一个部门编制的“信息中心”,并在90年代初启动了藏品数据库的建设;90年代后期,故宫博物院的藏品数字化工作不仅领先于当时国内各馆,而且可以和一些国际知名博物馆并驾齐驱。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文物局启动了第一次国有可移动文物普查,到2016年基本实现了中国文物藏品数字身份证的系统建设,为构建博物馆数字藏品新资产奠定了基础。

目前,一些“头部”博物馆的藏品数据库,已经从二维发展到三维,从文字影像到元数据综合系统。“可以不夸张地说,中国博物馆的藏品信息化和数字化建设取得了实质性的发展。”

的确,无论是通过博物馆网站、微信公众号,还是精美的云展示,如今参观博物馆的方式多样。中国的博物馆也正在发生从藏品数据库到藏品知识资源库的迭代变化,表现及传播形式也从文物知识的数字化多元演绎,发展到文物故事的数字化沉浸式互动体验。“我们始终与世界潮流保持了同步。”刘曙光表示。

不过,在面对VR、AR、NTF等新概念出现之时,博物馆也应该坚守阵地,研究博物馆观众参观动机和参观体验,在“知己知彼”的前提下,去运用数字手段发挥博物馆的文化力量。

中国数字文化生态产业联盟发起人汪速对成都很有感情,而在成都成立国内首个“数字文化产业生态联盟”并非个人情愫,而是在成都本身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成都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传承,同时,自古以来都有休闲城市的土壤,“比如,我身边有很多做音乐的朋友,近些年慢慢从北漂变成了蓉漂,这里的氛围很好,生活休闲,且有政策的系列扶持。”汪速说。成都有很好的条件,且我国在数字文化技术应用上,属于全球领先地位,所以他相信两者结合会有很好的未来。

“最近我朋友圈里很多北京的朋友都在发梵高数字秀,我在想,谁是中国的梵高?我们能做出怎样类似的梵高数字秀的作品?”汪速说,在中国其实有很多梵高,比如李白、杜甫、苏东坡等,但最重要的是,我们能做出怎样的秀,如何让大家主动观看,主动分享,是最重要的问题。汪速认为,这也是他们下一步要做的,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打造文化IP。

数字文化产业赋能文博创新 首届中国数字文化产业峰会在蓉落幕

打造博物馆数字技术

提升观展品质

作为博物馆之城,周末打卡各家博物馆已经成为成都市民的一种潮流。而近年来,逛博物馆的游客也发现了其中的变化。

就四川博物馆而言,临展“山高水阔 长流天际——长江流域青铜文明特展”中的文物上起商代下迄秦统一,以青铜器为主。“没有想到像青铜文明如此厚重的展览,会吸引很多年轻人、小朋友的入场。” 四川博物院副院长谢丹说,在该展览中,运用了数字文化的元素,如投影、二维扫描等,将静态的形象放到手机、屏幕上,用当代语言形势进行解读,能让游客更加直观清晰地了解青铜文明,活灵活现地让游客追回到那个时代,让人能主动了解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而在未来,谢丹认为博物馆要打开虚拟的空间。“在线上,我们先对文物展览进行深度解读,再通过线下观看实体文物,才会有更深刻的亲切感。”她表示,尤其是在后疫情时代,博物馆內的线上的讲座,线上文创售卖等平台的搭建,都让博物馆內的文物、文化一直活跃在市民生活中。

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是一个非常年轻的博物馆,馆长郑晶在馆内文物展陈部分下足了功夫。立足于观众的体验视角出发,大运河博物馆以多元的展示手段设立14个常设陈列,在通过14各主题鲜明、风格迥异的空间设计和丰富的数字展示效果,带给观众特别的体验。

郑晶以大运河博物馆的多媒体互动体验展览——运河上的舟楫为例,该展览以实体体验+数字多媒体的虚拟体验方式,讲述大运河上舟楫的演变、舟楫的类型等相关的知识与故事。展厅内部划分了两个不同的层高的预留空间,其中有高17米,以沙飞船作为媒介载体,实体的沙飞船构建了沉浸式的虚拟体验空间,透过床舱两侧缝隙,能够看到虚拟的杭州到苏州,扬州到淮安、天津到北京运河沿岸的城市景观,并且能够感受到好像真实的船舶正在开动,领略到了真实坐船的摇晃感。

“走出这个沙飞船,到甲板上,运用了16台的环形投影和6台的水面投影相结合,营造出了巨大的数字虚拟空间,也是给观众带来了非常好的沉浸式的体验。”郑晶认为,博物馆是以历史的遗存,实物为出发点,即使是数字化的展示,他的核心应该也是以内容为本身。如果忽略了博物馆“物”特点,仅强调数字技术的优势,所有的选项都会变成“无水之源”的情况。

据 | 成都传媒集团

编辑 | 毛瑞

审校 | 毕永强 蒋林秀 周平

监制 | 张等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