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3岁看老”有科学依据吗?别再说3岁小,3岁娃的情感不容忽略

今天我们来聊一聊“3岁是否能看老”这个话题。

当今社会,对于三岁以下的儿童情感体验众说纷纭,有的人认为三岁前什么都不记得,所以陪伴是可有可无的,而有的人坚持孩子只有一个童年,而且现如今都是独生子女,不应该缺席这份独一无二的时光。那么三岁前的情感到底是怎样形成的?父母又该在这份情感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3岁看老”有科学依据吗?别再说3岁小,3岁娃的情感不容忽略

每个人对于三岁之前的情感都千差万别,这源于他们对于三岁之前的记忆感受,正如有的人对三岁之前几乎没有任何记忆,而有的人却能对3岁前的事情侃侃而谈,是因为个体间的记忆力差异还是源于事件对个体的影响大小呢,那到底是哪些事件能从3岁一直储存到成年呢?

3岁之前,有两件事至今都使我记忆犹新,记得那是我和小伙伴玩捉迷藏游戏,躲藏的时候不小心碰到了旁边车辆的尾部,眼睛眉骨处被磕破,为此还缝了好几针,我尤其记得那个傍晚爸爸背着我奋力奔跑的样子,像一个拯救世界的奥特曼,除此之外,烙印在我身上的还有每每在镜子里都能看到的疤痕。

“3岁看老”有科学依据吗?别再说3岁小,3岁娃的情感不容忽略

还有一个事情说起来有点可笑,小时候的我对于照相机很抗拒,三岁的小脑袋萌生了可笑的理解,以为人一旦照相就会被吸附进照片里,照相机拥有人将不在的魔力,这也直接导致我三岁前几乎没有自己的照片。

这两件事可以说是“痛”和“怕”的记忆,这至少说明某个事件对个体的影响大小直接影响记忆的品质。

那记忆力差别这个更大的话题呢,是否在三岁之前影响着我们的记忆力。

“3岁看老”有科学依据吗?别再说3岁小,3岁娃的情感不容忽略

这不得不提到“海马体”这个大脑重要的组成部分,“海马体”主要担任长时间记忆的存储功能,然而每个个体的发育又是截然不同的,那就会导致发育的差异性,有的人可能发育较为成熟,那他对三岁之前的记忆就更具有保持性,反之亦然。

但是有一项研究表明,人在深度睡眠时对三岁前的记忆是完整且清晰的,这也说明成年人对于记忆的处理和整理是有选择性的,当你在成长中不断存储更多信息的时候,大脑也在不间断的遗忘一些事件,即使你在三岁的时候“海马体”发育完全,在成年之后也不能清晰的回忆起三岁前的记忆。

“3岁看老”有科学依据吗?别再说3岁小,3岁娃的情感不容忽略

那到底是哪些事件能从3岁一直储存到成年呢?记忆是大脑的活动,分为识记、保持、重现,识记是将信息通过感觉器官储存在脑子里,保持是对记忆的短时、长时、瞬时的储存时效,重现才是对记忆的再现,所以,一个记忆的重现是需要识记作为基础,保持作为桥梁的,如果只是识记没有保持,也是无法重现的,正如我对爸爸背我去医院的场景记忆犹新,是因为记忆具有保持功能,也从侧面说明,识记的基础是完整且有故事性的。

“3岁看老”有科学依据吗?别再说3岁小,3岁娃的情感不容忽略

就好比让你回忆前一周的星期二吃的什么晚饭,在路上遇见了什么人,这些无关紧要且没有记忆基础的事件是不会在到脑子保持的,更不要提重现了,但是如果问你上个月信用卡账单是多少,工资发了多少,这些问题却能更好的被保持下来,由此可见,记忆一直是有依赖感知器官这个重要组成部分的,你的感觉可以是来自味觉、听觉、肤觉,多方面的,正是因为各种感觉的交融刺激大脑的信息组成,而后进一步识记、保持、甚至重现记忆。

综上所述,对于三岁前的记忆我们是在感知器官的作用下选择性记忆的,同时伴随着我们的成年时光,记忆品质和数量也在随之改变。

“3岁看老”有科学依据吗?别再说3岁小,3岁娃的情感不容忽略

那么父母应该在这份情感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3岁前是孩子的情感依赖关键期,我相信有很多小伙伴从小是跟着爷爷奶奶长大的,对于爸爸妈妈的角色是模糊没有定义的,长时间的角色空缺对孩子是极其残忍的,他们不会体谅到生活、压力、房贷,只会在你伸手要抱抱时大哭。这种陌生感一旦培养起来是很难重新建立的,长大了也只会说“从小,就不管我”之类的抱怨,我相信,在这代人中绝不会少。

父母如果没有参与孩子的生活中,那么孩子对于父母就不会有记忆,因为根本没有情感参与,也没有感知器官给大脑提供信息,所以成年后也不会有任何记忆反馈,等你年老了,一起讨论的话题就会少之又少。我相信,这份缺失终会变成一种遗憾,可能对于现在的你体会不到,不妨问问身边的老人,他们的愧疚,也许就是你现在能做到却舍弃的东西。

“3岁看老”有科学依据吗?别再说3岁小,3岁娃的情感不容忽略

都说,三岁看老,一个缺少父母关爱的儿童,是缺少满足感、同情心、自豪感的。而且这份心底的感知也会形成一种自卑、自私、怯懦的记忆,这份记忆再相互融合,就会对孩子的性格形成产生深远的影响,一般来说,孩子的行为认知是在模仿和跟随中建立的,周围的亲人是影响最大的因素,当某个小习惯和想法在他的身上发芽,就会伴随以后的生活,当我们长大意识到这些时,却需要付出很多去重新梳理这些记忆反馈给带给内心的不平衡。

所以,作为父母不应该就只着眼于给孩子创造一个温馨的港湾,而应该更加重视铺设一条心理情感之路,使孩子在三岁前的记忆是有情感联结的,而且这份情感是影响深远、意义深厚的。

“3岁看老”有科学依据吗?别再说3岁小,3岁娃的情感不容忽略

最近摄影师鹿道森的离世,足以让我们重新开始思考,一个出生农村且遭受霸凌的留守儿童,在没有足够的情感支撑下做出的抉择,如果全然没有自己,在别人和家人的口中,只会是“很懂事,不惹事、乖孩子”但,这不是全部的自己,也许从留守的那一刻起,已经注定了现在的一切,没有心灵输出的窗口,没有抱怨撒娇的能力,没有肆意任性的想法,没有情感寄托的载体,这一切伤口,即使在长大中变得高大,即使在事业中变得优秀,即使在社会中变得圆滑,都无法弥补心灵的“不满足”,这份不满足不是现在以及未来可以填补,而是已经离我们远去的过去!!!

“3岁看老”有科学依据吗?别再说3岁小,3岁娃的情感不容忽略

所以,三岁前的情感直接关系到一个人的一生,作为新时代的父母应该懂得权衡利弊,能在孩子的每个关键时期给与相应的建议和帮助,就是这一点一点的情感交融和思维沟通,累积熏陶出一个完整的人格和对自我价值的肯定,但愿每个孩子都可以回看过去,没有蹉跎,没有伤害,只有家人温馨的笑脸。

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3岁看老”有科学依据吗?别再说3岁小,3岁娃的情感不容忽略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