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古代也有“春运”吗?那时的游子春节时又是怎样走过千山万水的?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随着春节的临近又到了一票难求的抢票高峰期。浩浩荡荡的“务工大军”“学生大军”都集中在春节前后回家,导致了交通运输压力的剧增。春运买张火车票确实是不太容易。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你们在春运回家的火车上,而我却没票上车。

古代也有“春运”吗?那时的游子春节时又是怎样走过千山万水的?

那么,中国古代也有“春运”吗?那时的漂泊在外的游子春节时又是怎样走过千山万水,回到故乡的呢?

在重农轻商的古代,人员流动性不大,再加上古代对户籍管理很严格,大多数农民只能在户籍所在地生活,另外子不是曰了吗,父母在不远行。那时候只有少数商人、官员、读书人才会外出。而且,古代人口也没有现在那么多。

古代也有“春运”吗?那时的游子春节时又是怎样走过千山万水的?

尽管古代没有大规模的人员流动,但对于路途遥远的古人同样面临过年回家难的问题,只是那时候的“难”和现在的“难”不一样。

古代人过年回家难,不是因为人流集中,而是因为古代的运力不足。

中国古代的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也都不忘发展公路事业,构建和谐社会。在殷商时代,中国古人就十分的重视道路交通的建设,在安阳的殷墟考古中便发现了大量的车马坑,那到了秦代,中国的陆路交通水平是突飞猛进,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修建了四通八达的全国性的公路网,这给春运提供了便捷。

古代也有“春运”吗?那时的游子春节时又是怎样走过千山万水的?

据《汉书 贾山传》记载:“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滨海之观毕至。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从记载来看,驰道堪比现代的高速公路,我们来折算一下,驰道宽达69.3米。按照现在汽车标准每车道宽3米计算,这69.3米相当于23车道。天啊刷新了我的认知。这路不仅宽,而且长达几千公里,路两边还有绿化降噪,这简直就是国道了。这秦道在当时就是全世界第一。

古代也有“春运”吗?那时的游子春节时又是怎样走过千山万水的?

那除了驰道秦时还有轨道,那就是当时的高铁,当时轨道不是铁轨,而是用硬木做的木轨,除了所用材料不同基本上与现在的铁轨没什么区别。马车行驶在上面速度超快。秦代呢有“高铁”这一惊人的结论是结合现代考古发现推测出来的,这个遗址呢位于河南南阳境内轨路的存在,让史记中所谓的车同轨有了新的解释。

影响春运的除了路况以外,还有交通工具。古代最早的人力车是辇,这个辇就是轿子的前身。但是对于离家远的古代人主要依靠马车、驴车、骡车、牛车等,古装电视里也经常出现马车,古代春运最主要的工具就是马车。

古代也有“春运”吗?那时的游子春节时又是怎样走过千山万水的?

畜力车也分好多种:轏(zhàn)车、辎车、安车、辒(wēn)车、轺车、传车、兵车等。其中安车最为高级,是当官的回家坐的车。

对于普通人要是能坐上轏车回家过年,就相当于你现在开豪车回家过年一样。在落后的古代还有挺多人只能依靠自己的两条大长腿实现“回家过年”的心愿。

古代也有“春运”吗?那时的游子春节时又是怎样走过千山万水的?

下面列举几个名人回家的情况,看看古人回家过年难不?费用高不?

1.唐朝的李白回家过年花了1个月时间,虽然路途的1800里,不算太远,但其中的1200里是山路,只能依靠骑马或者徒步,艰辛程度可想而知。这么长的山路我这老腰是吃不消啊。除此之外,所花路费12贯,这12贯折合成人民币是3万元啊。

2.宋代大文豪欧阳修回家过年也用了一个月时间,先坐马车行驶700多公里,再坐船行驶300多公里,花费白银60两,折合成人民币要4万元啊,比李白还多花1万呢。

3.明朝的海瑞回家过年花了两个月时间,全程8000多公里,花费24两白银。这花掉了海瑞一半的年薪。

古代也有“春运”吗?那时的游子春节时又是怎样走过千山万水的?

怪不得古代平民不远行,要不可能穷的一辈子回不了一次家。

我们现在虽然经历一票难求,但是跟古人比我们是不是幸福的多呢?

免责声明:图片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参考文献 《汉书 贾山传》

原创作品,盗版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