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朱允炆坐拥天下,为何还斗不过一个王爷?只因他犯了3个致命错误

洪武三十一年五月十日,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离开了人世,根据遗诏,皇位将由他的孙子‘朱允炆 ’继承。

朱允炆出生于洪武十年十一月,洪武二十五年皇太子朱标去世后,被立为皇太孙。他在继位时年仅21岁。

不过,虽然朱允炆此时年纪尚小,但他却是一个精明能干,且具有远大抱负的君主。

在他的即位诏书中,就明确提出要推行“维新之政”,以此来使明朝达到“雍熙之盛”。

但千万别以为他只是说说而已,朱允炆在位4年期间,推出过不少的政策,其中大都是一些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好政策,但唯独有两件大事引发了明朝政局的动荡:一是更定官制;二是削藩。

在当时,这两件事都被燕王朱棣指定为“变更祖制”,最后成为了他发动“靖难之变”的借口。

我们先来看第一件:更定官制

在我们大多数人的印象中,一个王朝的成立和发展向来都遵循“马上打天下,马下治天下”的规律,不论是像元朝、清朝等这样的少数民族政权,还是像宋朝、明朝这样的汉族政权,大都如此!

这也就是说,在王朝建立之初,武将的地位要明显高于文臣,而在建国之后,文臣的地位自然就要高于武将。这种转化一经完成之后,就标志着王朝进入到了相对稳定的时期。

但在明朝初期,并不是这样的情况,当时武将的地位最为尊贵,事务官次之,而文臣则排在了最末。

当然了,导致这种情况产生的原因,其首先是受到朱元璋重武轻文观念的影响,其次则是受到明朝初年形势的制约。

在明朝创建之前和之后长达二十余年的统一战争中,造就了明朝武将的特殊地位。

尽管在朱元璋晚年时曾杀戮了一大批的武将,譬如蓝玉、冯胜、傅友德等等,但这种局面依然未能得到改变。

朱元璋在位期间,已经在开始着手这种转变,但还没有完成就去世了,只能留给皇孙朱允炆去完成了。

图 |朱允炆(剧照)

朱允炆继位后,对明朝现行的官制进行了两个方面的改动!

一是更改部分官署的设置和名称;比如将都察院改为御史府,通政使司改名为通政寺,提刑按察使司改名为肃政按察使司,户部、刑部属司由按省区命名改为按职能命名等等;

当然了,如果只是简单的更改官署名称的话,朱棣也找不到造反的理由,真正让朱棣找到理由的,是第二个方面,即“提高文官的地位”。

朱元璋在废除中书省和丞相之后,六部的地位随之提高,但也只是正二品的衙门,而五军都督府却是正一品的衙门,其主官的品级、勋阶、散阶都要高于尚书。

在朱允炆继位后,则改变了这一现状,他将六部尚书提升为正一品,尚书下又增设了左右侍中、位侍郎上,均为正二品。

除此之外,朱允炆又改翰林官制,增设学士承旨等等;而这些改变,其实就是在扩大翰林文职的编制,从而加强文职在政府中咨询谏诤的功能。

事实上,朱允炆继位后将其年号定位“建文”,其实就蕴含了实现“文治”这一志向。

更定官制,从而提高文官的地位,虽然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政府的行政效率,但这也不免损害了一些武将的利益,从而也给燕王朱棣造就了反叛的理由。

图 | 明成祖朱棣像

其次是:削藩

设立“藩王制度”,可以说是朱元璋建立“家天下”的重要措施。他曾说过:周朝因为分封诸王,所以能延续数百年;而秦朝实行郡县制,却只维系了两代,所以他的大明王朝,一定要实行分封。

事实上,但凡有点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分封亲王去就藩,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确保国家的安定,但却并非是长久之计,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藩王后代的不断增多,难免就会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

关于这一点,山西平遥县的儒学训导‘叶伯巨’就曾给朱元璋上过奏折。在奏折中,叶伯巨以西汉的“七国之乱”和西晋的“八王之乱”为例,痛陈封藩的弊端,以及日后削藩的困难。

原本是出于对明朝江山社稷的关心,没想到却成了朱元璋口中的奸诈小人,痛斥他有意离间骨肉,于是下令将其逮捕。不久后,叶伯巨便死在了狱中。

在朱元璋看来,自己的这些儿孙后代们,也就那些“亲王”们能够完全遵守祖宗制法,比起那些文武大臣们要可靠得多。

于是,朱元璋便制定了一系列的宗室封号:皇子皆封为亲王,亲王的嫡长子且年及10岁,便立为王世子,长孙立为世孙;至于亲王的其他儿子,只要年满十岁,皆可以封为郡王。

再往下推:郡王的嫡长子立为郡王世子,嫡长孙则授长孙;郡王的其他儿子,皆授镇国将军,孙子授辅国将军,曾孙授奉国将军,四世孙授镇国中尉,五世孙授辅国中尉,六世及以下皆授予奉国中尉。

所以你看,朱元璋都考虑到六世孙及其以下了,真可谓是用心良苦啊!

朱允炆坐拥天下,为何还斗不过一个王爷?只因他犯了3个致命错误

图 | 明太祖朱元璋(剧照)

朱元璋一共有26个儿子,先后进行了三次册封!

第一次是在洪武三年,共封了9个儿子为亲王;第二次是在洪武十一年,册封了5个儿子为亲王;第三次是在洪武二十四年,册封了10个儿子为亲王;

其中有两个儿子还未就藩就去世了,17人在洪武年间就藩,剩下5人则到了永乐年间才就藩。

按照朱元璋最初的设想,让自己的儿子们就藩,可以利用其亲情血缘关系,致使他们永葆帝国的和平安定。也就是所谓的“分茅胙土,以藩屏国家。”

不过,在朱元璋晚年,当他准备将皇位传给皇孙朱允炆的时候,其态度却发生了转变!

当时,朱元璋曾对朱允炆说:我让亲王去边疆就藩,是为了抵御外虏,有他们在,你就可以安心地做你的皇帝了!

朱允炆很聪明,他立即问朱元璋道:外虏不安分,诸王可以抵御,那诸王不安分,谁又来抵御呢?

朱元璋顿时无言以对,随即便问他有什么办法!朱允炆说道:“以德怀之,以礼制之,不可则削其地,又不可则废置其人,又甚则举兵伐之。”

朱元璋非常赞同朱允炆所言!事实上,晚年时候的朱元璋,已经意识到了分封的危害性,尽管他也想努力去改变这一现状,但此时的他,已经没有精力也没有办法去应付了。

朱允炆坐拥天下,为何还斗不过一个王爷?只因他犯了3个致命错误

靖难之变

朱允炆继位后,重用了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等人。前两位是洪武年间的进士,深得朱元璋信任;而方孝孺是明初循吏方克勤之子,曾从学宋濂,以文学名世。

朱允炆立志削藩,他听从黄子澄的建议,先对周、湘、齐、代等藩王下手,随后再将矛头指向了实力较大的燕王朱棣。

为了能成功将朱棣削藩,朱允炆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首先,他派人前往北平,以任职的形式,暗中监视朱棣的一举一动。同时,又以边防为名,将燕府护卫兵调往塞外。

直到建文元年六月,朱允炆觉得一切准备就绪后,便开始进行削藩,并下令逮捕朱棣。

然而,这一切都被朱棣看在了眼里,并且早已做好了准备!

在朱允炆准备削藩之前,朱棣就一面称病,麻痹朝廷,一面暗中打造兵器,训练兵卒,准备与南方的朝廷决一死战。

等到他收到朱允炆的逮捕密令后,便做好了起兵造反的准备!靖难之役,就此拉开了序幕!

图 | 明成祖朱棣(剧照)

事实上,当时的朱允炆虽然坐拥天下,兵精粮足,但却缺乏能统领几十万大军的将领,因为那些优秀的将领,早已在洪武年间被朱元璋诛杀殆尽了。

以致于到了建文一朝无将可用,只能起用年过六旬的长兴侯侯炳文为大将军,率军三十万讨伐燕王。

然而没过多久,侯炳文就兵败了,退到保真定,坚守不出。燕军见久攻不下,于是便撤军离去。

朱允炆闻讯后,接受黄子澄的建议,用曹国公李景隆代替侯炳文。而为了鼓励李景隆能得胜还朝,朱允炆还亲自为他饯行,并赐给他斧钺。

这个李景隆,是朱元璋的外甥,同时也是明朝开国大将李文忠之子,虽然位高权重,但其却没有经历过战阵,缺乏实战经验,让他带兵去讨伐久经战阵的燕王朱棣,可以说是不自量力。

事实也确实如此,李景隆与朱棣短暂交手后,很快就大败而逃,而燕军则一路势如破竹,硬是从北平一路打到了扬州。

建文二年六月,燕军从瓜洲渡过长江,围困京师,谷王朱橞和李景隆开城投降,都城南京陷落。

之后,建文帝朱允炆便不知所终了!有人说他在宫中自杀,也有人说他逃离了南京,《明史》中也只记载了:“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这样一句模糊之言。总之,关于建文帝的下落,成了历史上的一个疑案。

朱棣占领都城南京后,便对朝中的那些“奸党”们进行了残忍的报复行动,最典型的就是那个不肯为朱棣写登基诏书的方孝孺了,在被诛灭九族后,又株连了其朋友门生,合称为“十族”。其余像齐泰、黄子澄等人,也都被灭了九族。

在对政敌的血腥镇压中,朱棣成功登上了皇位,并定次年为永乐元年,朱棣庙号太宗,嘉靖时则改称为“成祖”。

靖难之役,朱棣是成功了,但坐拥天下的朱允炆 ,究竟是如何一步步走向失败的呢?笔者认为,原因有三:

第一、削藩操之过急

从历史的规律上看,但凡是新继位的君主,虽有创新改革之意,但却不宜太过张扬。因为继位初期,人心不稳,加上自己缺乏实际之经验,因此只能在新旧权力趋于稳定之后,再步步向前推进。

朱允炆上台后,权威尚未确立,就开始大刀阔斧地实行改革,虽然是出于对江山社稷的考虑,但如此心急,必定坏事。

因为这不仅给予了朱棣反叛的口实,同时也失去了众多支持者。所以,焉能有不败之理?

第二、重文轻武

在朱元璋时期,武将的地位很高,朱允炆继位后便一改现状,不仅以齐泰、黄子澄这样的文臣为议政核心,而且还大改官制,提高文臣的地位。而这样一来,武将便受到了冷落。

这一点,从整个靖难之役中都能看出来!在与朱棣的战争中,建文朝廷中武将效忠者少之又少,但观望者却很多。而在这之后,为建文帝殉难最多者,也都是些文官,武将寥寥无几。

“马上打天下,马下治天下”是没错,但如果过分区别对待文臣武将,在遇到突发情况时,将无合适之人可用。

比如在削藩一事中,时任前军都督府左断事的高巍就主张:“勿行晁错削夺之谋,而效主父偃推恩之策”;这也就是说:不要行晁错削地夺权的策略,而要效法主父偃推行恩德的计策。

但朱允炆哪里听得进去,此时削藩,已经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然而,在削藩的具体步骤上,齐泰和黄子澄两人的意见却不能统一。

齐泰主张先对野心勃勃的燕王朱棣下手,而黄子澄却主张先削周王、湘王、代王等藩王。

很显然,朱允炆最后选择了黄子澄的意见。但其实,周王等人虽然有劣迹,但并不足以对朝廷构成威胁,威胁最大的是燕王朱棣。

因此,先削周王等人,不仅使朱棣加快了反叛的准备,而且也让其他的那些藩王们,人人自危。如此一来,朝廷也就失去了其他藩王的支持。

要知道,在朱棣兵临南京城下的时候,打开城门投降的不是小兵小卒,而是谷王朱橞和李景隆。前者是宗藩的代表,后者是武将的代表。

所以由此可见,此时的建文帝,已经失去了洪武朝两个最有实力的政治集团的支持。如此一来,皇权也就在无形中被削弱了,朱允炆只能面对失败。

第三、对手太过强大

不论是朱允炆,还是齐泰、黄子澄等人,都是一介书生,未曾经历过战争,在治国方面又缺乏政治经验。

朱允炆用人失当,在军事策略上也是一误再误,最后只能走向灭亡。而他的对手燕王朱棣,却是一个工于权谋、久经战阵、老成干练之人,虽然前期曾被压制,但却能坚忍持久,最后获胜。

因此,朱允炆之败,除了自身原因之外,对手的强大,也是导致他失败的一大重要原因。

综上所述,便是我们对建文帝朱允炆为何会在“靖难之役”中输掉的三个原因做得简单概述了。

以上均为笔者的一家之言,如有不实之处,还望读者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明史》、《明太祖实录》、《明史讲义》等;

觉得文章不错的朋友,不妨点个免费的关注,您的支持是我最大的动力!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