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秦始皇用“朕”代替我,史学家:将“朕”拆开后就明白其用心了

秦始皇用“朕”代替我,史学家:将“朕”拆开后就明白其用心了

秦始皇(前259—前210年)是“始皇帝”,在秦始皇之前,只有“皇”和“帝”,比如三皇五帝。秦始皇是第一个自称“皇帝”的人,他认为自己文治武功,超越古人,只有“皇帝”二字才可以配得上自己。秦始皇的晚年,自我膨胀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幻想把江山传至万世。

秦始皇二十六年,距离其驾崩仅有2年了,他觉得“称孤道寡”不足以显示自己与众不同,于是就把“朕”定为帝王自称之字,其他人不准用。“朕”的意思其实跟“孤、寡”一样,都是“我”的意思,在秦始皇之前,人们都可以自称“朕”。

秦始皇用“朕”代替我,史学家:将“朕”拆开后就明白其用心了

但是在先秦时期,也不是人人可以随便自称朕,一般地位尊贵的人可以称朕。比如屈原就是自称“朕”的,他在《离骚》开头说:“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屈原在楚国地位非常尊贵,自称朕是可以的。

从《尚书》和《左传》中我们不难发现,将“朕”作为自称的人,不是帝王将相,就是部族首领。《尔雅·释诂》:“朕,身也。”郭璞注:“今人亦自呼为身。”东汉蔡邕《独断》上说得更为明确:“朕,我也,古者尊卑共之,贵贱不嫌。”

秦始皇用“朕”代替我,史学家:将“朕”拆开后就明白其用心了

上古时期的圣王尧、舜便是用“朕”作为自己的称呼的,例如《尚书》记载“帝曰:‘咨!四岳:朕在位七十载,汝能庸命。巽朕位?’”“帝曰:‘咨四岳,有能典朕三礼’”。

在先秦时期, 共有六个字可以代替“我”,分别是“余”、 “朕”、“我”、“吾”、“台”、“卬”。选择“朕”作为皇帝的专属代称,绝不是秦始皇随便选的,必然是经过其深思熟虑的。因为“朕”在上古时期尧、舜便是用“朕”作为自己的称呼的。但是那时尧舜并没没有禁止别人自称朕。

秦始皇用“朕”代替我,史学家:将“朕”拆开后就明白其用心了

从秦始皇开始,“朕”成了其专属自称。久而久之,“我”、“吾”使用起来就比较随意,而“朕”具有端庄、郑重的意味,秦始皇后,除了皇帝,谁敢自称“朕”那就是谋逆大罪。

著名史学家吕思勉在他的作品《先秦史》中说“朕”是一个象形字,将其拆开便是“舟”和“灷”,其本义为:舟中火种。上古时期水多,百姓通常临水而居,舟非常重要;取火的工具有限,弄不好火种就灭了,所以火一直是上古人崇拜的对象之一。

秦始皇用“朕”代替我,史学家:将“朕”拆开后就明白其用心了

所以“舟”和“火”在上古时期是重要的生产资料,谁有一艘小船那跟现在谁有私人飞机一样,谁有“火源”跟现在谁有一个油矿一样。如果谁能独驾小舟,舟中还有可以做熟食的火,那一定是地位非同寻常的。于是“朕”的本意就从“舟中之火”引申为财富与权力的象征。将“朕”拆开后就明白秦始皇用心了。

王安石把儿媳嫁给别人,儿子痛苦写下一首词,后悔不该那么做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