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诸葛亮死后,其后代已传至50代2500人,但有一事专家至今还在争论

如今虽已事隔多年,仍忘不掉中学课本中诸葛亮的《出师表》,这篇呕心沥血的佳作可谓是臣子鞠躬尽瘁的典范。但是,智谋冠绝古今中外的孔明也有没料到的事,那就是自己的这篇心血之作中有两个字使后世争辩了近两千年,甚至,还让两个本来和谐相依的城市争破了脑袋。此时,倘若诸葛先生泉下有知,定会懊恼生前没给这两个字加上详细注解,惹得后人相争。

诸葛亮死后,其后代已传至50代2500人,但有一事专家至今还在争论

在这篇文章中孔明先生介绍了自己的出身:“我本平头百姓,目前在南阳过着耕种生活。”那两个惹得后人争辩的字,就是南阳。这里诸葛亮不是已经承认自己耕种于南阳吗?有什么可惹人争辩的?且容我细细道来。

孔明先生活着的时候,自然不会有人纠结这件事,但是,在他死后一百年,东晋的人们已经搞不懂这件事了。现在我们能从史籍中得知,孔明先生的家在隆中这个地方,而在当时的地理位置上,襄阳城西二十里便是隆中。

这里,诸葛先生已经明确表示自己耕种于南阳,那么,史籍中怎么又说在襄阳?究竟哪个才是当时诸葛亮的“躬耕之所”?历史上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又是发生在哪个地方呢?

诸葛亮死后,其后代已传至50代2500人,但有一事专家至今还在争论

这个问题我们得从头分析,其实,诸葛亮并非湖北人,更不是河南人,他出生在徐州琅琊,也就是现在的山东临沂。因为,孔明父亲早逝,所以,他跟随着叔父来到荆襄投奔刘表。我们都知道刘表这个人心胸有些狭窄,以至于诸葛亮并未能在刘表手下得到重用。在后来诸葛玄死了,年轻的诸葛亮断了生计,只得出走谋生。

之后,他在南阳住着茅庐耕田,看来,这并非是陶渊明般洒脱的闲情逸致,而是诸葛亮被逼无奈以此谋生。

荆州归刘表管辖的时候,刘表的治所正是襄阳,有些类似现在省和省会的结构。由于襄阳紧挨着樊城,所以,有史以来又有着襄樊一说。当年刘备投靠亲戚刘表的时候,被安排驻扎在襄阳和樊城北方、宛城以南的新野。当时的宛城守将是文聘,也就是说,刘备正好被刘表文聘夹在中间。

诸葛亮死后,其后代已传至50代2500人,但有一事专家至今还在争论

从这件事上也可以看出刘表的为人,器量实在是不怎么宽广。

现在,我们从地理位置上分析一下三顾茅庐:

首先假设诸葛亮住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外的隆中,刘备去拜访诸葛亮就得从驻地新野一路赶到隆中,然而,实际情况中两地之间直线距离都已远超一百里,古代交通不便实际路程起码得翻倍,何况,两地中间还隔着一条汉水?

刘关张三位在这种情况下若想抵达隆中,得赶在太阳升起之前出发,一路不顾吃喝甩开膀子跋涉,这样才有可能在当天半夜抵达隆中,根本不可能在同一天里往返。结合当时刘备在刘表治下,需得处处小心,怎会做出如此“大动干戈”的举动?

所以说,诸葛亮当时若在隆中,有违现实。

诸葛亮死后,其后代已传至50代2500人,但有一事专家至今还在争论

既然,诸葛亮和刘备相遇的地方不是在隆中,那就一定是在南阳当地了。而说起这个“南阳”,诸多学者也有许多种说法,有种说法说孔明口中的南阳并非彼南阳,而是南阳郡。那个时候隆中这个地方归属于邓县,而邓县正是南阳郡的辖区,这么说来,诸葛亮的原话似乎能解释通。

还有一种说法说,那个时代人们习惯用南阳指代宛城,孔明先生住在宛城。前文我们也说过,宛城是由刘表亲信文聘驻守的,刘备怎么带着二弟三弟在文聘眼皮底下大摇大摆的拜访诸葛亮?而且,在诸葛亮和刘备的对话中,诸葛亮曾说:“命令一员大将把荆州的部队向着宛、洛开拔”,这个向字用的很明显了,诸葛亮当时根本不可能身处宛城。

诸葛亮死后,其后代已传至50代2500人,但有一事专家至今还在争论

说来说去,著名的三顾茅庐发生地必须得满足四个条件:

第一,得贴合原文中“南阳”这个称谓;

第二,不能在刘表管辖的襄阳;

第三,地理坐标在宛城南方;

第四,得符合史籍中汉水之北这一描述。

如此归纳起来,答案也就很明显了,那就是刘备的驻扎地,新野。

诸葛亮死后,其后代已传至50代2500人,但有一事专家至今还在争论

新野在当时恰巧在南阳郡的辖区内,刘备在这个地方可以来去自如,拜访诸葛亮也不受限制,仔细想来,也只有此地符合历史描述。

自改革开放以来,南阳和襄阳为了“诸葛亮出身之地”的名号争的不可开交,从各种文化领域展开激烈的论战,因为“诸葛孔明”这一历史名人牵动着巨大的利益、文化、信仰等问题。因此,现代有学者曾调和,说南阳的确曾是诸葛亮的半耕半读等候明君的所在,襄阳隆中也是诸葛亮刻苦游学时期的居住地,两个地方都具有其纪念意义。

现今,诸葛亮的后裔主要聚居在浙江省建德、兰溪、龙游三市县相邻的50公里范围内的11个村镇中,那里有诸葛亮的后裔八千余人,多是诸葛亮的第49代和第50代孙。

诸葛亮死后,其后代已传至50代2500人,但有一事专家至今还在争论

并且,诸葛亮的后代于南宋时迁居到浙江高隆定居,高隆之名,取诸葛亮高卧隆中之意,高隆即今兰溪市诸葛镇。诸葛后代散居在高隆周围的7个村落生息繁衍,到了明朝人们便开始称高隆为诸葛镇了,这个称呼一直叫到现在。

现在的诸葛镇有诸葛后裔2500人,是诸葛后裔最集中的地方,现已成为诸葛后裔的活动中心。并且,现今诸葛镇保存有始建于明代的诸葛大公堂和丞相词堂,在大公堂内的宝楼上珍藏着《诸葛氏宗谱》。

参考资料:

『《出师表》、《关于诸葛亮出身的千年争论》、《诸葛亮的后代》』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