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不要让空气质量成为汽车的"软肋"

作者:中国经济网

来源:吴伯峰,中国消费日报

天气潮湿闷热,进车,遇到车主往往有鼻涕味。

"最近,每当我上车时,我都能闻到一股刺鼻的气味,我的家人对此感到头疼。消费者在2017年购买了这辆车,在他看来,一辆已经行驶了四年多的车应该没有空气质量问题。然而,汽车中气味物质的持久挥发性,丰富的味道,远远超出预期。

不要让空气质量成为汽车的"软肋"

乙醛,苯二氮卓类药物,2-甲基喹啉看到这些专业名词会让你误以为你已经进入了化学实验室?这就是汽车在炎热的夏日给车主带来的额外"惊喜"。

为什么车里的气味会挥之不去?

事实上,具有类似体验的消费者并不少数。

近日,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发布的一套车内异味研究数据引起了消费市场的广泛关注。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在已完成的10款主流车型气味数据收集工作中发现,车内常温环境下的空气质量良好,但在高温环境下,会释放出多种气体,包括高危气味物质,对驾驶员的健康造成潜在危害。

以广汽三菱Eurolander 2020 2.0L两轮驱动版为例,该车型在室温下仅释放7种物质,而在高温下释放19种物质,释放浓度成倍增加。其中,在常温环境下零释放的辛迪加,在高温环境下释放倍数高达39.6倍,成为车辆挥发性高风险气味最高的物质。

调查显示,在高温环境下,所有被调查的模型均检测到乙醛、丁醛和乙醛三种高风险气味物质,挥发性气味物质的浓度显著增加。此外,乙醛、己醛等高危气味物质也是影响车内空气质量的主要污染源。

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外部专家刘雪峰告诉《中国消费者日报》,单一模型中有数百种气味物质,由于原材料和生产工艺的不同,不同型号的气味物质成分差异很大。车内高危气味物质主要由芳香烃、醛类、酯类、醇类等物质组成。

据记者介绍,包括各种高危气味物质,包括乙醛、乙醛、苯二氮卓类会散发出柑橘香气、水果香气等芳香气味,这种令人愉悦的气味物质,却悄然影响着人们的健康。

刘雪峰表示,在了解不少消费者时,往往认为只有刺鼻的异味物质才会影响人们的健康,其实一些高危异味物质的异味并不刺鼻,甚至有香味成分,也会对人体造成伤害,这需要引起消费者的高度重视。"正是这种误解认为,人们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处于受污染的汽车环境中比刺激性气味更危险。他说。

事实上,汽车中的空气质量问题由来已久。早在2012年,中国消费者日报就与北京、南京、上海等21个城市的消费组织、联合国标准起草单位之一的北京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开展了首次大规模的室内空气质量比对试验活动。通过对43款车型的测试分析,发现部分主流车型的空气质量并不好。调查中的16款欧洲车型中,只有一款获得了五星评级。

那么,这些有害气味从何而来呢?

这项调查显示,内饰电子元件、塑料配件、座椅等内饰件会产生异味。对于车企来说,关键是要将有害气体保持在低范围内。据了解,室内装饰用于皮革、电镀等,如果处理不当也会产生有害物质。

车企关注但问题依然存在

随着消费者健康和环保要求的提高,汽车空气质量已成为影响消费者购车决策的重要因素。

近年来,为了满足消费者对高品质汽车的需求,车企纷纷涌向健康汽车领域的海滩,努力为消费者带来更健康、更安全的汽车空气质量。"绿色驾驶舱"、"自然新鲜空气"等新车促销成为吸引消费者的亮点。

到2020年,一些汽车公司将在生产车型上安装空气净化系统,以确保驾驶员的健康。荣威推出三阶段渐进式健康防护体系,并引进车载紫外线消毒灯;比亚迪推出绿色清洁空气质量智能优化系统;长安汽车配备高效复合防病毒过滤器;为了提高车内的空气防护水平,吉利汽车也开始研发具有防病毒功能的全系列健康汽车。

不幸的是,虽然汽车公司正在打"车内健康"品牌,但他们并没有改变消费者对汽车空气质量的看法。

根据市场监管总局缺陷产品召回中心收集的第三方平台信息,截至2021年6月底,我司汽车累计异味投诉数量达27728起,呈现持续上升趋势。

国家室内环境与环境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主任宋广生告诉中国消费者日报,汽车的健康涵盖空气质量、颗粒物过滤、静音、无害材料、辐射防护、抗菌抗菌(微生物)、抗过敏等领域,其中车内的气味是车型健康品质的第一印象。"目前,车内空气质量的改善主要集中在颗粒物过滤、无害材料、抗菌方面,而车内空气质量受到多种原因的影响,需要车企采取更多措施改变车内空气质量的整体状况。他说。

宋广生表示,如果车企要想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在生产和研发系统上下功夫,比如选材、选用无污染的优质材料,以改变被动提升气动在汽车中的实践。否则,更高水平的空气净化系统不会改善车内的空气质量。

此外,一些车企采取工厂检测措施也是减少车内空气污染的重要途径。记者了解到,沃尔沃与奥迪成立了专门的"车头团队",专门针对汽车异味源调研,严格控制易挥发性有害气体物质的部件的使用。

没有强制性国家标准

改善车辆的空气质量需要标准规格。

据记者介绍,由环保部与原国家质检总局联合制定的《乘用车空气质量评价指南》(以下简称《指南》)规定了车内苯、甲苯、甲醛等浓度的浓度要求,已于2012年3月1日正式实施。迄今为止,《指南》已经实施了近十年。

宋广生表示,针对市场对汽车空气质量的关注,《指南》的实施促使国内车企引入绿色生产理念,这对保护消费者权益具有历史意义,填补了我国汽车空气质量相关标准的空白。

然而,该指南是推荐标准,中国尚未发布车辆空气质量的强制性标准。

缺乏强制性的国家标准,使一些车企不太重视车内的空气质量问题,也让很多技术较弱的车企无法启动。

刘雪峰表示,由于气味溯源耗时长,实验成本高,技术难度大,很多车企都无法满足控制要求。此外,车企尚未建立全面的异味材料数据库,很难支持异味分析工作。

车内高危气味物质的危害有多大?

相关调查表明,车内高危气味物质主要由芳香烃、醛类、酯类等物质组成。除了熟悉的甲醛、乙醛和二甲苯,还有哪些物质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乙醛:接触眼睛浓度低,刺激鼻子。高浓度的暴露可产生麻醉作用,引起支气管炎,肺炎,肺水肿,可引起眼睛和皮肤灼伤。

丁醛:对眼睛、呼吸道粘膜和皮肤有强烈刺激。吸入可引起喉咙和支气管炎症、水肿和痉挛、化学性肺炎、肺水肿和麻醉。长期或反复接触个别敏感人群可引起反应。

乙醛:因为它有强烈的甜橙味,很容易被消费者忽视。乙醛刺激眼睛、呼吸系统和皮肤。当人体吸入较高浓度的乙醛时,对皮肤有更严重的刺激作用。

己醛:在本次调查中,许多型号在高温环境下释放出数倍的高风险气味物质是己醛。皮肤吸入或吸收对身体有害。其对眼睛,粘膜和上呼吸道的蒸气或雾气具有刺激作用,引起咳嗽,流泪,流涎;可出现恶心、头痛、胸后疼痛和呼吸困难。(中国消费日报吴伯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