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1984年,四川一农民看到一则寻英雄的启事,问父亲:这不是你吗?

志愿军第十五军奉命死守597.9高地和537.7高地。众所周知,上甘岭战役,规模之大,伤亡人数之多,都是让人震惊的。在这场战役中,双方投入的总兵力达到了10万人以上,这场残酷的战争已经无法用语言来形容。

1984年,四川一农民看到一则寻英雄的启事,问父亲:这不是你吗?

(上甘岭战役)

可以说上甘岭战役不仅是一场军事上的战争,更是一场政治上的决战,因为他关乎着整个战局。

临危受命的十五军,展现出了钢铁般的意志。

十五军军长秦基伟对四十五师师长崔健攻说:“告诉诉机关同志,十五军的人流血不流泪,谁也不许哭,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伤亡再大也要打下去的,十五军打光了,也在所不惜,国内像十五军这样的部队有很多,但是上甘岭只有一个。”

崔建功沙哑的嗓子说:“1号,请您放心,打剩一个连我去当连长,打剩一个班我去当班长,只要有我崔建功在,上甘岭还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的。”

十五军党委也向全军发出了“为粉碎敌人秋季攻势的,对全体指战员的紧急号召”。在这场声势浩大的战前总动员中,十五军号召人人下定“一人舍命,万夫难挡”的决心,为坚守阵地战斗到底。

“学英雄,当英雄”的开战前动员在前线蓬勃开展,为祖国人民立功,立国际功,成为全军上下的共同目标。激发了广大官兵的血性和胆魄,鼓舞着15军将士英勇奋战。

在这种氛围的影响下,15军涌现出许许多多的英雄模范人物。柴云振就是其中一个令所有官兵耳熟能详的一个名字,在每一条战线,每一个前沿阵地,都传颂着他“一人舍命,万夫难挡”的英雄事迹。

柴云振究竟是何许人,能够成为15军全体官兵学习的榜样之一?

1984年,四川一农民看到一则寻英雄的启事,问父亲:这不是你吗?

(柴云振)

一、一人舍命,万夫难挡

原来柴云振是志愿军第十五军四十五师一三四团三营八连七班班长,而一三四团就是上甘岭战役中的重要建制之一。

在上甘岭战役之前,柴云振的存在就为这个团,增添了一抹荣誉。

那是在1951年6月4日,抗美援朝第5次战役转移阶段的朴达峰战斗中,柴云振带领全班仅剩的三名战士,以少敌多,更是一举夺回主峰阵地,就像战神一样,他在阵地中来回穿梭,歼敌200余人,并且还击毙了敌人的指挥官。

柴云振在援军到达之后,倒下了,他全身血肉模糊,头部负伤多达24处之多,这都是他和敌人在肉搏之中所留下的伤痕。战斗结束之后,

他被抬到了后方医院。

朴达峰阻击战的胜利,再一次让美军认识到了我军战斗力之强悍,并且对于延缓美军的步伐,为第5次战役阶段的胜利保存了阵地,也为之后的上甘岭战役赢得了宝贵时间。

而这一切,少不了柴云振的贡献。柴云振也因此被授予一级战斗英雄称号,也是该师第一个被授予英雄称号的人,极大的鼓舞了

全师官兵

的士气。

1984年,四川一农民看到一则寻英雄的启事,问父亲:这不是你吗?

柴云振的英雄事迹,通过十五军政治部的《战场报》以及四十五师《战报》的报道,在全军上下广为传颂,这位赫赫有名的战斗英雄成为了全体官兵的学习榜样。就是在这种英雄主义必胜的精神引导下,我军一步又一步的取得攻坚胜利,最终获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然而,被抬进后方医院的柴云振,却意外地“失踪”了。

秦基伟和崔健功从来没有放弃对他的寻找,

他们在志愿军伤兵医院里寻找,没有他的消息;在烈士陵园里寻找,没有他的坟茔;在志愿军凯旋的队伍里寻找,也没有他的身影。

二、壮士十年归

其实柴云振并没有牺牲,在他被从前线抬下去的时候,全身血肉模糊,负伤二十四处多。

在十五军后勤野战医院,经过医护人员全力以赴的救治,终于创造了生命的奇迹,把他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由于伤势过于严重,他在医院治疗了半年以后,才能够艰难的抬起头。在医护人员精心的护理下,他的伤势一天一天的好转。

1984年,四川一农民看到一则寻英雄的启事,问父亲:这不是你吗?

(朝鲜战争后勤野战医院)

但是,在伤势刚有好转以后,他就急着归队。

然而由于信息传递速度慢,他一时难以联系上部队,而部队在多番查找之下,也没有得知他的下落。

在柴云振因为无法联系上部队而着急的情况下,医生告诉了一个让他晴天霹雳的消息:因为他头部伤势过重,造成了严重的脑震荡,导致他无法做剧烈的活动,并且因为他的右手也受伤严重,不可能再打枪。医生的言下之意,就是他不能够再归队参战的,只能复员回到地方去。

柴云振从渡江战役到西南剿匪,从光荣入党再到入朝作战,他在十五军里脱胎换骨、浴火成长,他的血管里流淌着军队的血液,涌动着这支军队的情感。可眼下,他怎么甘心脱下自己的军装?

柴云振感到了前所未有的绝望和失落,感觉失去了生命的方向,感觉自己成为废物和负担。医院的政委反复开导他说:朝鲜前线战事正紧,但后方也是更大的战场,你们在朝鲜战场浴血奋战不就是为了让中国人民可以安心建设自己的国家吗?当前国家正处经济恢复的起步时期,多少前线回来的军人响应党的号召,脱下军装投身地方建设,不也成了新战线的模范吗?

是啊,百废待兴的祖国到处都等待着发展,哪里不需要建设人才,那么多枪林弹雨,生死血关都闯过了,难道还迈不过这道坎?柴云振心里重新燃起了希望和热情。

柴云振在伤还没有痊愈的情况下,就下了病床,从此,医院的病房里就多了个义务的护理员和勤杂工。

直到一九五二年四月份的时候,他因伤基本痊愈,以一名普通战士的身份复员回乡。

1984年,四川一农民看到一则寻英雄的启事,问父亲:这不是你吗?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十年离家,九死一生,踏遍天涯,他终于活着回到故乡。从此,他走向了另外一种人生,标志是一把锄头,以及一个大西南山区的农民身份。

三、艰难的寻人之旅

一心务农的柴云振不可能知道,他的英雄事迹在朝鲜广为流传,还被编入了朝鲜的课本之中。

1984年,四川一农民看到一则寻英雄的启事,问父亲:这不是你吗?

(柴云振事迹在朝鲜的课本之中)

他也不可能知道,那些乡亲们看了无数遍电影上甘岭。片中那个气壮山河的某解放军八连的原型正是他自己所在134团的八连。

他更不可能知道,

一场关于他的漫长寻找,就此拉开帷幕,持续了整整33个春秋。

从党和国家领导人邓小平到当年的十五军军军长秦基伟,以及下面的师长,团长,各级领导人员无不在关注他的去向,

誓要死要见尸,活要见人,不断寻找他的下落。

人海茫茫,何处寻找他的踪迹,

在那个网络不健全,信息不发达的年代,要寻找一个连家庭住址都不知道的人,谈何容易,这个工作刚刚开始,就似乎比登天还难!

之所以不知道柴云振的家庭住址,是因为当时柴云振的登记信息里面,只有县名而没有省名,而且岳池县还被写成了乐池县。组织上多次在乐池寻找,发现查无此人。

又由于他所在的部队经过多次整编,从河南迁到湖北,原来的一些老战友退役的退役,调走的调走,所留的信息也逐渐的流失。因此,寻找柴云振的事情也就被搁置了下来。

这一个搁置,就到了1978年12月,在这一时期,人民解放军的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优良的传统和作风得到了发扬。各项工作逐步步入正轨,寻找柴云振的工作,得到了有力的保障。

第十五军政治部下定决心,任凭千难万难,也要坚决的把这件搁置了几十年的工作完成。第十五军政治部的成员,通过十五军当年的作战路线,顺藤摸瓜。他们发现了柴云振1949年入党的这一条线索,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1984年,四川一农民看到一则寻英雄的启事,问父亲:这不是你吗?

当时柴云振所在的部队。其兵源主要有两条渠道,一是从老解放区主动报名参军,二是在战场上俘虏过来以后主动参加解放军的。柴云振49年入党,说明他在以前就参加了革命,其寻找的重心也就放在了解放战争期间。

在人民解放军序列中,15军虽然是一支年轻的部队,他诞生在太行山地区,在1947年成立。先后挺进豫西,解放郑州,饮马长江,挥戈华南,中央一声令下后又开赴朝鲜战场。

因此十五军政治部决定以十五军的诞生地太行山为出发点,一路沿着十五军在解放战争时期所留下的足迹,给沿途20多个省市发了函调信,又给1949年以后柴云振所在的部队同志写信,8个月内发出了40多封信件。

但回信,都大同小异,不是说本省查无此人,就是说对柴云振的情况不太清楚。

到了1984年6月份,政治部决定派人实地走访,去了湖北,河南,河北,山西四个省。他们拜访了十五军的转业干部,革命功臣,战斗英雄,去了每一个烈士陵园,查看了每一块墓碑,都没有找到柴云振这个人,几番波折之后,寻访工作再次陷入了僵局。

政治部的同志们再次感到十分茫然。幸运的是,事情有了转机,十五军政治部军事组组长李天恩,就是一位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兵,并且,他当年就采访过柴云振。但是李天恩并没有见过柴云振的本人,

他当时是通过他的战友们完成的采访。

不过他想起来一个叫孙洪发战士,当时和柴云振一起参加过朴达峰的阻击战,是山西运城人。但是多年前就转业了,现在不知道在什么单位。

不过政治部通过多方渠道,

很快就收到在山西运城15军军转干部战友的信。信里是有关孙洪发转业的情况,并把他的工作单位地址写得清清楚楚,

于是寻找柴云振的接力棒交到了另一位关键人物手中。

1984年,四川一农民看到一则寻英雄的启事,问父亲:这不是你吗?

真是苍天不负苦心人,几十年来总算第一次找对了人。

原来孙洪发正是柴云振班里的战士。朴达峰阻击战两人同一天补充到8连。柴云振任7班班长,孙洪发任4班副班长。

但是根据孙洪发的讲述。他并不知道柴云振是哪里的人。不过根据柴云振的口音,他推测是四川人,因为他老是把玉米说成苞谷,打仗一急他就“龟儿子”,“格老子”的大骂。

政治部的同志,至此,终于知道柴云振可能是四川人。他们立即联系了四川省民政厅的同志,听到第十五军政治部同志们的来意以后,其表示十分的支持,并且派人协助他们进行寻找。

四川省民政厅向各地市、县发出协查优抚对象柴云振的通知。

并且通过查找,很快找到了一个档案,档案是一个叫做柴云正的人,标明是三等乙级残废,但是,其他信息均为空白。

在那个文化程度普遍不高,把名字写错是常有的事。因此,十五军开动所有的宣传机器,在云、贵、川各大报纸上刊登了寻人启事。

1984年,四川一农民看到一则寻英雄的启事,问父亲:这不是你吗?

但是在刊登寻人启事半个多月的时间里,政治部的同志们并没有得到任何消息。

他们最终又无奈地返回部队。这一次寻找,看来又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了。

四、峰回路转,英雄终归来

仿佛一切好像又回到了原点,政治部同志们的寻找工作,再一次陷入了僵局,但是一则消息打破了这一切。

1984年9月的一天,四川岳池县大佛乡农机站拖拉机手蔡兵荣,在县加油站看到了四川日报的一则启事,蔡兵荣看着启事,虽只有百来字,但每读一个字,他的心都扑通扑通的跳,因为他发现,这可能找的就是自己的父亲。

父亲当过兵,打过仗,也有担任过班长的记录。柴兵荣欢天喜地的把报纸带回家给父亲看。

儿子虽然激动不已,柴云振却无动于衷。因为他已经离开部队三十三年了。三十多年,生活有很多的变化,但是柴云振

已经习惯了以一个农民的身份生活着。

1984年,四川一农民看到一则寻英雄的启事,问父亲:这不是你吗?

看着沉默不语的父亲。蔡兵荣不断的拍打着报纸,并且一字一句地念着,然后对父亲说,爸爸,这不就是在找你吗?当兵的部队、时间都与你完全相同啊。

柴云振在儿子的再三劝说下,柴云振只好给部队写了一封信。在家呆了两天,蔡兵荣坐不住了。他反复地劝父亲,让他和自己去湖北走一趟。去看看他老战友和老首长。如果不是你,就算去湖北玩一下也没有关系。

经过家人和亲友的再三催促,柴云振才下定决心去湖北。但是往返的路费就需要几十块钱。要凑路费,只能卖掉家中唯一的肥猪。在卖掉肥猪以后,父子俩带着100多元钱,翻山越岭,步行30多里路,才踏上前往湖北孝感的火车。

到了部队营区,蔡兵荣大步朝前走,柴云振却躲躲藏藏的落在后面,像个害羞的姑娘。到了第十五军的军部。威武大门如同长江入海口,寻常人看到本能的就要保持距离。

当柴云振和他的儿子在卫兵面前,表明了自己的来意,卫兵非常的激动,并及时的联系了政治部的

温铁汉

1984年,四川一农民看到一则寻英雄的启事,问父亲:这不是你吗?

温铁汉记得非常清楚,那天是1984年9月23日,他正在洗衣服,突然接到军部政治部值班室的电话,说你们寻找的老英雄柴云振回来了,现在正在这里。

温铁汉赶到达政治部,出现在他面前的是一个皮肤黝黑的老人,在他的脸上有着一条一条岁月的痕迹。看到这位憨厚的农村老汉,温铁汉在握住老人满是老茧的右手时,发现他右手指短缺了半个。

马上问到:老同志的手指是怎么了?

柴云振回答道:在和美国黑人士兵摔跤时被咬断了。

又接着问“还有什么地方受伤啊?”

柴云振扒拉着稀疏灰白的头发,伤痕立刻呈现在眼前,他说这是敌人用石头砸的,一共24处。

温铁汉的心激动的砰砰直跳,因为来者的伤情和所讲述的战斗过程与部队掌握的情况完全相同。

温铁汉一边给来者倒茶,一边正经的问:“你还记得部队哪些人的名字啊。”,老人显得有些为难,说到:“30多年了,我头部有伤记性不好,除了老师长崔建功和老军长秦基伟,其他人他都记得不太清楚了。”

1984年,四川一农民看到一则寻英雄的启事,问父亲:这不是你吗?

但柴云振强调,当时到了八连后,是营长“武和尚”给他交代的任务,受伤后是战友孙洪发把他背下来的。还有一个人印象最深,就是我的老班长王向农,因为他是我的入党介绍人。

“你什么时候入党的”

“1949年我在师警卫连的时候。”

这和政治部所掌握的信息全部对上。除了复员证和残疾证上的姓名有所错误外,其他所有信息和连部队番号都一字不差。

温铁汉将柴云振和他的儿子安排在招待所,几天过后,孙洪发来了。温铁汉将其引到柴云振的住处。

远远的,双目相遇的刹那,他们一下子怔住了,柴云振看见了孙洪发,这不是自己的救命恩人吗?孙洪发伸出双手,两个老人拥抱在一起,像孩子一样蹦着、跳着。一边叫着名字一边把对方抱起来,纵横的老泪全都流到了一起。

柴云振随后被接到北京,

很快秦基伟也闻讯赶来。他哽咽的说着,33年了,我终于找到你了,部队派人几乎寻遍了全国每一个省,每一个自治区,今天总算找到了。

柴云振也激动的说,想不到老战友还记得我,部队首长都还记得我。

1984年10月13日一位离散多年的勇士,终于回到了自己的家。

1984年,四川一农民看到一则寻英雄的启事,问父亲:这不是你吗?

十五军终于找到了失散多年的英雄,整个军营喜气洋洋,如同过年一般。59岁的柴云振穿上了一身崭新的军装,站到了庄严的颁奖台上,一场迟到了33年的授勋仪式,正式隆重举行。

那高高挂在部队荣誉墙上的勋章终于和它的主人相遇了,中央军委领导专程从北京赶来,亲自把这枚迟到的勋章为柴云振佩戴在胸前。

老师长崔建功,激动万分,他把柴云振的右手高高举起,声音颤抖的说:这就是我们寻找了30多年的特等功臣,我们部队的骄傲啊。

礼堂响起了雷鸣般经久不息的掌声。

1984年,柴云振来到了北京,曾经的老军长秦基伟见到了这个阔别了33年的老部下。寻找了三十多年,终于找到了这个当年的功臣,秦基伟兴奋不已。

1984年,四川一农民看到一则寻英雄的启事,问父亲:这不是你吗?

(金日成(右六)同柴云振(右三)等英雄合影)

结语:

柴云振,一个多么熟悉的名字啊,他和黄继光,邱少云一样,贯穿了一支部队的血性与胆魄,象征着一支部队的荣耀和辉煌,这么多年来,十五军的干部换了一茬又一茬,战士来了一代又一代,可这个点燃灵魂之火,传承血脉记忆的名字却一直深深刻进他们的骨子里,透进他们的血液里,激励他们建功军营,奋斗不息。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