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沙俄时的落后农业国,二战时的废墟,前苏联如何变成了超级大国?

苏联为什么能在短短二三十年就成为世界上跟美国比肩的超级大国呢?

一,沙俄时代遗留的红利。

沙俄虽然是个农业化国家,但沙皇在19世纪60年代就开始了废除农奴制度的政治改革,沙皇这样做,显然是受到了时代潮流的左右,是不得已而为之,他们是尽量保证农奴主的利益下进行的,但积极意义依旧不能小视,不仅解放了生产力,也实现了一定程度上的社会公平,在资本主义道路上迈出了一大步。

亚历山大二世是个很明智的君主,他很清楚被倒逼改革的危险,所以毅然减少了贵族集团小利益,维护帝国的大利益。

农奴制的废除,搬掉了通向资本主义道路上的绊脚石,为以后的苏联实现工业现代化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二、俄罗斯民族非常聪明。

俄罗斯虽然是欧洲最落后的国家,但俄罗斯是世界上最聪明的民族,迄今为止,苏联和俄罗斯一共有24人获得过诺贝尔奖,其中大多是数学、物理学和化学领域;他们的好多发明都改变了世界,推动了科技发展进程。

而为人类做出重大成就的科研成果,相当一部分是在沙皇时期打下的基础。其中有电磁理论的创始人、物理学家彼得列别杰夫,化学元素周期表的发现者门捷列夫、吞噬细胞发现者伊利亚·梅奇尼科夫亚历山大和''条件反射''现象的发现者巴甫洛夫。

如果没有这么多勤奋、刻苦又非常聪明的科学家,苏联的经济建设根本不可能在那么多的时间取得那么骄人的成就。而一个拥有这么多优秀科学家的国度,不成为强国倒是见鬼了。

沙俄时的落后农业国,二战时的废墟,前苏联如何变成了超级大国?

三、制度在前期有一定优越性。

苏联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的是集体所有制。这种制度的优点在于,可以集中力量把大事,把各种资源调配好,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

这种制度的最大特点就是高效,可以在短期内做出决策,用行政手段搬掉一切障碍,集中资源,统一思想,进行突击建设,重点建设。

比如修一条铁路,资本主义国家,从提出议案到辩论、表决审批再到拨款施工,可能要经过五年时间,而苏联的体制下,领导一句话就OK了。

美国的医保搞了几十年都没有成功,而在苏联的话,几小时就拍板了。

社会主义苏联还有一个最大的长处,有着叫人难以置信的凝聚力,能够动员群众,调动全民积极性,让大家在特定的时期内,不讲条件、不说报酬,只讲国家和民族利益,无条件的奉献;牺牲小我成全大我,牺牲小家为大家。

苏联虽然建成了超级大国,这个超级大国却有着属于自己的特色。

沙俄时的落后农业国,二战时的废墟,前苏联如何变成了超级大国?

特色一、虚无的超级大国。

苏联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一切数据都是保密的,好多经济增长都是玩数字游戏,说白了就是浮夸。

即使是先进武器,也往往是虚无缥缈的。苏联红场阅兵,就曾经用稻草做成洲际导弹,蒙住了美国人。

沙俄时的落后农业国,二战时的废墟,前苏联如何变成了超级大国?

特色二、掠夺小国建立起的超级大国。

苏联成立后,软硬兼施把很多地区兼并进来,动用行政手段掠夺他们的资源,为苏联的工业发展不讲代价的付出。而那些加盟共和国对此敢怒不敢言。那么多加盟共和国的资源为苏联的经济发展,工业腾飞做出了巨大贡献。苏联对东欧国家波兰、捷克和匈牙利、保加利亚也采取同样的手段进行掠夺,这也是有目共睹的。

特色三、饿着肚子搞导弹的超级大国。

为什么世人把苏联叫做超级大国,并非是苏联的综合国力达到了那个水准,而是苏联的军事实力能跟美国叫板,达到了超级大国的标准。而苏联能跟美国叫板的主要资格就是尖端武器,核武器。

苏联实行的是先军政治,为了军事的军队优势,不惜血本投入资金搞科研,研制尖端武器。而倒霉的则是苏联人民,他们无奈地说:卫星上天,肚子瘪瘪,核弹爆炸,吃啥没啥。

权贵阶层占据了苏联的绝大多数资源和财富,贪腐问题十分严重,普通百姓的生活却难以保障。

我们可以通过一个段子了解一下苏联人当时的生活困境:一个苏联人去买面包,看到前面排队的人太多,一怒之下就说,我不要面包了,我去把老斯干掉。过了一会又回来了,别人问他咋回事。这货说,别提了,那边排队的人更多。

由此可见,苏联的超级大国跟真正的超级大国不是一个概念。

沙俄时的落后农业国,二战时的废墟,前苏联如何变成了超级大国?

所谓的苏式超级大国,就是纯粹的军事超级大国,而不是科技超级大国和经济超级大国。苏联时期,人民生活水平不行,软实力差的太多,富的只剩下核武库了。这样的超级大国,说白了就是吹起来的,就像建立在沙滩上的楼阁,经不起风吹任何雨打。

苏联前期的发展,得益于它的制度,但苏联的解体,也同样是因为它的制度。

任何一种制度都是在不断完善的,时代变了,制度也要完善、改变,与时俱进。而苏联领导人墨守成规,在老路上原地踏步。

当东方巨龙在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开放的时候,苏联人还在墨守成规,因循守旧。人民的积极性受到打击,创造性受到限制,过不上好日子,有利因素变成了不利因素,为苏联解体埋下伏笔。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