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御蒙古、防八旗的明长城,为何在大清就废弃不用了呢?

在中国古代,所有大一统的王朝中,只有唐朝,元朝和清朝没有大规模修筑过长城。若说是修筑长城最勤快的,要数明朝。

御蒙古、防八旗的明长城,为何在大清就废弃不用了呢?

万里长城,虽然起源于秦朝,但现在保存最完整,最壮观的,还要数明朝的长城。整个明朝,都对长城情有独钟,历代皇帝都在修筑长城,明朝的长城,最长的时候,超过一万六千里,但保存下来的,并没有这么多。

长城一线,成了明朝边关重镇。明朝朝廷,又在长城的基础上,增设了九边,其中,宣大两镇,防御蒙古;蓟辽两镇,防御女真;在明朝后期,又花费了重金,在辽西走廊打造出一条相当坚固的防线,南起山海关,北至锦州,中间大小堡垒四百余座,号称关锦防线。

就连大思想家王阳明都承认,明朝的命门在宣大、蓟辽两处,两处若失守,天下就危险了。

由此可见,上到朝廷,下到民间,都对北方这条防线情有独钟,甚至把这些防线,当作明朝根本。

到了清朝,这些防线大部分都废弃了,很多人解释道,这是由于清朝统一了东北和蒙古,所以这条防线就没有什么用了。

御蒙古、防八旗的明长城,为何在大清就废弃不用了呢?

实际上,清朝到了乾隆二十五年的时候,才达到全盛的版图,而在这之前,清朝和蒙古开始了长达百年的争斗。

但我们也发现另外一个问题,同样是应对北方蒙古的进攻,为什么清朝却不太重视北部防线的修筑呢?

准噶尔汗国于清王朝的百年战争

如果了解这段历史,就不难发现一个问题,和清朝争斗的蒙古,和与明朝争斗的蒙古并不相同,清朝在没有入关之时,就开始拉拢蒙古,并且进攻朝鲜,这样的策略在明朝也曾经用过,也就是说,在这一段时间里,朝鲜和蒙古成为明朝和清朝争夺的焦点。

但由于很多原因(这些原因很复杂,既有崇祯个人的原因,也有明朝朝臣的原因,更有财政的压力)。明朝最终放弃了蒙古和朝鲜,始得清朝没有了后顾之忧。

清朝对蒙古贵族的拉拢是相当慷慨的,清朝对朝鲜,是宗主国对待附庸国,而对待蒙古,则更像是平等的盟国,清朝在满洲八旗的基础上,设置了蒙古八旗,让蒙古各部落的贵族,享受着几乎和满洲贵胄相同的待遇。

这些政策,慢慢瓦解了蒙古各部落,在清朝入关之时,东部蒙古已经完全臣服于清朝的统治,并且协助清朝入侵明朝的土地。

但随着清朝实力的越来越强,蒙古贵族也开始了自己的扩张之路,在蒙古高原,以及现在的内蒙古地区,简单而言就是明长城北方的广阔土地,有了三种声音:

一种是想要恢复成吉思汗的荣光,建立另一个蒙古帝国;

一种是服从清政府的统治,享受清政府给与的优待;

还有一种,叫做墙头草。

清朝在灭了南明,获得了明朝的大部分领土之后,准噶尔汗国也成立了,这个汗国统治的区域,并不是整个蒙古,而是蒙古西部,新疆,西藏,青海等广阔土地,在蒙古高原的中东部,依旧是清朝的统治范围内。

也因为这样的地理区域的不同,清朝和准噶尔汗国的战斗地点,并不在北方,而是在西方,在陕西,宁夏,山西一带。

因为征战的区域不同,所以,清朝对原来明长城并不太在意,反而如果费力气修筑明长城,肯定会引起东部蒙古贵族的警惕,如果这些蒙古贵族成了准噶尔的附庸,清朝将面临西部北部同时开战的困境,这是清朝不愿意看到的。

准噶尔汗国在建立之后,一直想要和清朝分庭抗礼,因此,准噶尔汗国和清朝都把争夺的重点放在了东部蒙古贵族,这一点,在电视剧康熙帝国中,表现得极为清晰。

双方都在通过拉拢以及武力,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双方在蒙古国的势力范围此消彼长,很多场战斗,都是在长城以北展开的。

清朝和准噶尔汗国的交锋,在康熙中期开始有了分晓,康熙帝凭借强大的实力以及高明的外交手段,先后拉拢了位于西藏青海一带的和硕特汗国,让他们慢慢脱离准噶尔汗国的控制。

御蒙古、防八旗的明长城,为何在大清就废弃不用了呢?

接着,通过和亲,瓦解准噶尔汗国的可汗噶尔丹的警惕,接着,连续五次攻打准噶尔汗国,虽然也吃过几次大败仗,但整体而言,清朝占据上风,噶尔丹死后,准噶尔汗国实力大为削弱,只剩下新疆中西部一带。

但康熙皇帝的五次征讨准噶尔,只是将战线从宁夏陕西一带,向西推进到新疆东部,整个蒙古完全处于清政府的控制之下,准噶尔也曾经想要反击,他们避免和清军主力交锋,而是出兵侵略西藏,清军发起反击,第一次输了,第二次赢了。

在雍正时期和乾隆时期,准噶尔汗国多次死灰复燃,甚至一度扩张到整个新疆,并且将战火燃烧到了宁夏陕西一带,雍正皇帝任用名将岳钟祺,担任川陕总督,对准噶尔发起反击,最终遏制了准噶尔的攻势。

直到乾隆年间,清朝趁准噶尔内乱,这才把准噶尔汗国灭了,结束了清朝和准噶尔汗国近百年的征战。

由此可见,清朝和准噶尔的百年战争,战争的重点在西部,大部分都是在长城以外,明代的长城根本没有什么用处。准噶尔汗国灭亡之后,清朝便没了对手,在这期间,清朝也修筑了一些长城,但这些长城,只是为了防止中原的汉人迁徙到东北,破坏清朝的根基。因为清政府的短见,让东北上百年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最后,反而便宜了俄国人。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