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雍正为什么要把《百官行述》烧掉?

假如你是康熙,最后拿到了“百官行述”,该怎么办?

雍正为什么要把《百官行述》烧掉?

(影视剧里的“百官行述”)

关于《雍正王朝》的分析很多,其中不乏立意深刻的作品,本文就不多做分析了。我们单单来说说这个“百官行述”,到底是多么尴尬的存在。

首先,所谓的《百官行述》是二月河虚构的,历史上并不存在。按照电视剧描述的,百官行述来自于一个名叫任伯安的人,他在吏部担任小官的时候,利用手头资料齐全的便利,搜集了百官的种种劣迹,汇编成册。四大箱的“百官行述”,成了要挟百官最重要手段。

当然,到最后老四胤禛一把火把百官行述烧掉了,这事儿也就告一段落了。

我们首先要问一个问题,任伯安真的有本事写成“百官行述”吗?

雍正为什么要把《百官行述》烧掉?

(吏部资料)

吏部掌握着全国官员的任免、考课、封赏等事务,但是清朝的统治集中在皇帝手中,中高级官员的任免,也完全是军机处秉承皇帝的旨意直接发布的。吏部在其中,只起到一个最基本的文书工作。而下级官员的资历考察等问题,吏部人手有限,面对庞大的下级官员群体,也基本上是按照规章办理文书手续而已。

吏部作为一个走形式的机构,从哪里得来的“百官劣迹”?

要知道,吏部的基本工作是官员升迁考核,每天处理的都是“公文”。也就是说,他们能看到的都是“流水账”一样的文件。比如某某官员何时何地任什么职务,干了几年时间,任期内有没有被上级处理过,按规定到什么时间该调任了……还有就是官员交接、丁忧、补缺等等这些明面的事情,他们从哪拿到的“百官劣迹”?

吏部的工作是官员的升迁任免的文书工作,基本不可能涉及到更深入的内容。就算有一些买官卖官的内幕消息,像任伯安这种低级官吏,也是不可能知道的。

不然的话,“百官劣迹”都明目张胆的摆在吏部的档案库中,谁有时间都能整理一份出来,那吏部的官员岂不是人人都能有《百官行述》了?

所以,真要是勉强有的话,那也是类似于“粘杆处”这种特务机构才有,一般人根本接触不到。

下面,我们不考虑“百官行述”的出处,就当他真的存在吧。

雍正为什么要把《百官行述》烧掉?

(影视剧中烧掉“百官行述”)

人人都有黑暗面,百官当中九十九个都有劣迹,只不过严重程度不一样。所以理论上而言,舍得花钱花时间,确实有可能弄出一套“百官行述”。

但是,百官行述真的意义重大吗?

老四胤禛如果没有烧掉这批东西,而是直接送给了康熙,请问康熙怎么办?

要知道,杀一个贪官很容易,如果满朝廷都是贪官,能全杀了?

真要是按照百官行述的设定,那朝廷一大半的官员都是劣迹斑斑。就算是到了康熙手上,他也明白这东西已经意义不大了:你真要是处罚,那就把大半个朝廷都清空了,不光是颜面不保,而且需要“大换血”才行——朝廷要想顺利运转,靠的就是这些官员,整个换一套新系统,万一运转出了问题怎么办?

所以,摆在面前的只有一条路,那就是彻底忘记这件事情。你把百官行述送到康熙手上,他也会一把火烧了。

手底下有一个混蛋,拉出来砍了就行。手底下全是混蛋,那就只能装聋作哑,以后慢慢处理了……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