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长津湖一战,9兵团冻伤近3万,冻死4000多人,为什么冬装那么少?

长津湖战役,志愿军9兵团3个军正面对抗美军精锐的第10军,

创造了抗美援朝战争中全歼美军一个整团的纪录,迫使东线“联合国军”由海路仓皇撤退,美军也经历了有史以来“路程最长的退却”。毛主席后来对这场战役的评价是

“9兵团...在极困难条件之下,完成了巨大的战略任务”

而在这背后,9兵团的战士们付出了巨大的伤亡。

战斗伤亡19202人,冻伤28954人,冻死4000余人。

因为极寒天气的伤亡比例之高,每每读史至此,难过感慨之余,不免有一个疑问

:为什么9兵团的棉衣冬装那么少?

一些文章对这个问题的答案,都是简单地归为诸如

“入朝时间紧,来不及发冬装”。那么历史上的具体情况到底如何呢?为什么9兵团入朝时间那么紧?棉衣等冬装为什么来不及发呢?这又都是怎么造成的呢?是谁的责任呢?

为什么是9兵团

我们现在都知道9兵团在抗美援朝之前,是作为攻台主力部队集结在南方。

那为什么会把一支在温暖南方整训的部队调到冰天雪地的朝鲜呢?

回答这一个问题,我们就要先简单了解一下9兵团的历史。

9兵团隶属于第三野战军。是一支久经战火的英雄部队。入朝前,9兵团下辖20、26、27军三个军。

20军是从原来在福建打了三年游击战的红军游击队一路演变而来,在整个9兵团里都是资历最老的,20军在9兵团内部以善于打纵深穿插而闻名;26军前身则是抗战时期鲁中军区部队,防守是他们的强项;而27军则是由抗战时期胶东军区部队发展而来,擅长打攻坚战。

长津湖一战,9兵团冻伤近3万,冻死4000多人,为什么冬装那么少?

当时9兵团的司令员

宋时轮

,黄埔五期毕业,战功赫赫,参加过长征,打过日本人,在解放战争的战场上把国民党反动派打得落花流水。宋时轮的副手

陶勇

有着“拼命三郎”的称号,渡江战役时炮击英国海军“紫石英”号就是陶勇指挥的。下面三个军长也都是征战多年的悍将。

9兵团作战经验丰富,解放战争中围歼过张灵甫的整编74军,当时参战的华野一纵、八纵、九纵就是后来的20、26、27军;淮海战役里,9兵团痛打杜聿明集团;解放大上海,9兵团又因为严明的军纪,成为人民群众口中的

“霓虹灯下的哨兵”

9兵团有着丰富的战斗经验,军纪严明,兵团主官又都是当时优秀的指战员,在当时毫无疑问是人民解放军的精锐。

而朝鲜战争上我们面对的敌人,是武器准备数倍于己的“联合国军”(以美军为主),是当时号称世界上最强大的军队;而抗美援朝又事关新生的共和国的安危,那么上战场的必须是一支能征善战,作风优良,思想上靠得住的部队,基于此9兵团就被确定为入朝参战的部队。

9兵团入朝为什么那么急?

9兵团原本集结于东南沿海,作为解放台湾的主力部队之一。

一开始9兵团便被定为第二批入朝参战的部队,但最初9兵团是作为战略预备队,并没有要求立即入朝。

但是“计划赶不上变化”,9兵团的入朝计划也是多次变动。

1950年9月7日,陈毅传达了中央军委最新指示;解除攻台整训任务,部队立即集中待命,准备开赴山东整训。

1950年9月20日,9兵团下令各军北上。从10月1日起,按照27、20军、兵团部、26军的顺序,依次北上。

10月12日,中央要求9兵团提前开赴朝鲜。

而这个时候9兵团的部队还没有全部抵达山东,

宋时轮建议将部队入朝时间改为11月15日,这一建议得到了中央的同意。

9兵团是作为第二批入朝的部队,但此时他们的作战任务和目标还没有明确。10月27日,毛主席在给彭老总的电报中称9兵团

11月1日起车运吉林梅河口地区进行战前整训,前线如有战略上急需则可调用,如无此种急需则不轻易调用。

但是很快朝鲜战局的发展打破了这一原有的安排

原来此时我志愿军主力集结于西线,东线只有42军的两个师约3万人。而10月29日,美军

陆战1师、第7师均先后被部署到长津湖以南,美军第10军很可能全军北上长津湖。

美军第10军全军将近10万人,不仅在人数上占有绝对优势,其武器准备、后勤补给更是在我军之上。如果只让两个师防守美第10军,难度非常大,一旦东线被突破。

西线的志愿军就会陷入美军两面夹击的状态,形势非常危急。

长津湖一战,9兵团冻伤近3万,冻死4000多人,为什么冬装那么少?

因此,精锐的9兵团必须尽快入朝。

这也是为什么10月27日主席还在说“如无急需则不轻易调用”,两天之后,也就是10月29日主席则在电报中说

东面伪首、伪三及美七师共三个师由咸兴向北进攻的可能性极大,必须使用宋时轮主力于该方面方有把握,否则于全局不利。

请你们考虑除第二十七军十一月一日由泰安直开辑安或满浦直上前线外,余两个军是否接着开通化、辑安地区休整待命,以备必要时使用。

朝鲜形式的发展一步步验证了主席的判断,10月31日,9兵团接到了出发的命令

九兵团全部着于十一月一日开始先开一个军,其余两个军接着开动,不要间断。

11月1日,27军第一个登车前往东北。紧随其后的是20军、26军。而到了11月2日,军令又一次下来,

27军两个师抵达安东(今丹东)之后,不做停留,立即入朝。

这只能说明朝鲜战场的局势越发紧张。

11月5日,9兵团的任务已经很明确了

江界、长津方面应确定由宋兵团全力担任,

几经改变之后,11月7日,

9兵团的先头部队20军从辑安入朝,开赴战场。

我们从中央给9兵团的命令之中不难看出,因为朝鲜战场局势的快速变化,短时间之内9兵团的任务产生了较大的变化,

从预备队变成“立刻入朝”。

要在短时间之内,把3个军约15万人,连同大量武器装备、粮草药品等军需物资运到朝鲜,这对于刚刚成立的新中国来说,不得不说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为什么9兵团的冬装不足?

9兵团紧急入朝了,但是棉衣冬装没有完全跟上。

关于为什么导致这个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

既有9兵团自己的,也有后勤方面的原因。

9兵团在入朝之前集结于东南沿海,而9兵团大部分都是来自华东和华南地区,相对于东北或是朝鲜来说,9兵团大部分都是南方人。9兵团的指战员们更加适应南方和沿海地区的气候,他们对朝鲜的严寒没有什么概念,更不会想到自己即将面对的是朝鲜几十年一遇的极端严寒天气。这一点可以从宋时轮给上级的一封电报中可见一斑:

装具补充我们当全力满足需要,目前该兵团冬衣悉按江南气候缝制,恐不耐寒。寒区气候我们亦无经验体会,不知该如何缝制才合标准。

从这封电报里可以看到,9兵团对朝鲜的寒冬没有体会,不知道怎样的棉衣才能适应该地的气候。而战士们现有的棉衣则是按照江南冬天情况来制作。

长津湖一战,9兵团冻伤近3万,冻死4000多人,为什么冬装那么少?

而对极寒天气认知的不足,导致有些干部没有把这个放在心上。

26军60师入朝前就把东北补充的600多件棉大衣给留在了国内。

虽然有9兵团自己的主观原因,但是我们后人不能就此对他们苛责。

不要说71年前,就说现在,南方的朋友们对于东北的严寒也很难建立起具体的概念,该怎么穿衣服,该如何防冻,我想大部分南方的朋友也很难说个一二三四五。而在71年前,信息的传递也比不上今天的便捷和丰富,9兵团的将士们对此认识不足,缺乏经验,开了“上帝视角”的我们实在不能对他们有所苛责。

9兵团自己没有经验,但是后勤部门是知道的。大致在1950年8月底或9月初,后勤部门就已经制定了9兵团的冬衣补充计划,东北、华北、华东、中南等地各自分配到了制作棉衣、棉鞋、手套、帽子的计划。

而到了10月18日,后勤部门认为还要再准备“棉衣20万套”,

华北、东北、中南、华东各做5万套,并且在12月完成。

也就是说这个时候,后勤部门给9兵团的供应计划大概是定在12月完成。这一点是建立在9兵团没有那么着急入朝的基础上。而战场局势瞬息万变,9兵团的入朝时间被多次更改,并一再提前。

当时新中国刚刚建立,一切百废待兴,面对突如其来的改变,后勤部门紧赶慢赶,但也还有很大缺口。

9兵团到了山东之后,宋时轮向山东政府反映了情况。山东方面表示帮忙解决,但是还没等山东赶制棉衣,9兵团已经登上北上的军列了。

另一方面,原定9兵团是到沈阳、梅河口去集结,给9兵团的冬装也是按计划运到了这两地。结果计划变更之后,物资不得不从沈阳、梅河口改运到

辑安,这对当时脆弱的运输能力无疑是一场严峻的考验,手忙脚乱是难免的。

抵达东北之后,宋时轮的老战友贺晋年时任东北军区副司令员。贺晋年一听宋时轮诉苦,立刻下令把东北军区仓库内的缴获的日军大衣和棉鞋等共5万件全给了9兵团。9兵团在沈阳时还接受了原本13兵团的约35090件棉大衣。同时东北军区全力赶制棉衣,各地又紧急抽调一批棉大衣支援。

到11月底,总共发给9兵团各式棉大衣22万多件。

看到这里,可能有朋友会问,9兵团总共才15万人,22万多件棉大衣还有富余啊?为什么战场上还会不够呢?

好,这就要说到另一个问题了:志愿军后勤运力跟不上。

长津湖一战,9兵团冻伤近3万,冻死4000多人,为什么冬装那么少?

也就是说,虽然棉大衣等冬装有了,但是运力有限无法保证将棉衣发到每一个士兵手上。当时东北军区曾经计算过,

志愿军单单食品供应就要1500台汽车,而当时志愿军全军汽车总数只有不到一半。10月刚入朝的时候,志愿军汽车总共有735辆。

而就是这735辆汽车,在美军的狂轰滥炸之下,到11月2日,就损失了315辆。

而且当时新中国缺乏汽车自制生产能力,从苏联订购的汽车又一时无法到位。

有限的运力必须优先用来保证弹药和粮食的供应。

这样一来,20多万件棉大衣的分发就是一个巨大的工程,这也就导致9兵团入朝初期领到的棉衣远远少于计划配备的棉衣数量。

行文至此,我们可以总结一下:

因为朝鲜战场局势快速变化,9兵团比原定的时间提前入朝。而冬装后勤能力没有跟上这一变化,9兵团对极寒天气认知不足,加上抗美援朝初期志愿军相对落后的后勤体系无法充分满足冬装运输要求,多方面原因最终导致了9兵团在长津湖战斗中面临的缺少御寒装备的问题,这是当时我国落后的工业体系所造成的,无法也不能归咎于某个个人或单位。

长津湖一战,9兵团冻伤近3万,冻死4000多人,为什么冬装那么少?

生活在今天的我们,很难想象建国之初我们当时的工业基础、物质基础是多么的薄弱,也很难想象零下40°的天气里,战士们还要保持战斗状态,也很难想象志愿军先烈们如何以这样简陋至极的装备和先进的敌人战斗,并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

这一段历史值得我们铭记,1950年那群年轻人值得我铭记。没有他们,也就不会有如今的我们。

我们在历史书上看到的寥寥几页,在荧幕里看到的几个镜头,是志愿军先烈们浴血奋斗的一生。当时他们的身后是祖国,因为他们,我们现在才有机会谈未来。

全文完

参考资料

《长津湖战役相关问题辨析》

《浅析长津湖战役中志愿军未能全歼美军的原因》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