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欧阳修沧州遇“海神”

■殷毓平

欧阳修(1007—1072),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在不平凡的一生中,他曾经任职河北,并亲自到沧州一带考察工作。他还曾出使契丹,沧州的献县、河间、任丘都留下了他来去匆匆的足迹。

欧阳修沧州遇“海神”

出任河北都转运按察使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让我们对“庆历四年”有了时间上的熟悉与亲切。就在这一年的八月份,欧阳修因为一个突发事件,临危受命来到河北,任河北都转运按察使。

庆历四年(1044)八月五日,保州(今河北保定)发生兵变。云翼兵士据城池,杀官吏,聚众造反。仁宗命河北宣抚使富弼、知制诰田况到保州平叛,又任命欧阳修为河北都转运按察使参与平叛。不久,起义士兵被招抚,兵变得到平定。

其间,发生了这样一件事。保州有2000多名叛军投降,富弼担心这些兵士再生事端,准备将他们一并处死。在河南内黄,富弼和欧阳修相遇了。两个人政见相同,肝胆相照,欧阳修还曾为富弼出使契丹仗义执言,关系很好。富弼把自己的打算和盘托出,欧阳修说:“祸莫大于杀已降!”他以仁德情怀,晓之利弊,说服富弼听取了他的意见,2000多名兵士免遭杀身之祸。

保州兵变得到了妥善处置,欧阳修留在了河北都转运按察使的任上。

河北路,是“天下诸路中最重之地”(欧阳修语),河北都转运按察使,主要负责军需供应、地方赋税、交通运输,同时监督考核州县官员,向上反映民生情况等。管辖的地域,包括现在沧州在内的河北省的大部分地区,还有与河北交界的山东、河南、天津的部分地区。

在欧阳修到任后的《论河北财产上时相书》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他管辖着自黄河以北的州、军、县、寨共187座;城市和流动人口共705700户;在职官员1200多人;厢禁军马和义勇民兵47700人骑;每年支出粮草钱帛费用,不包括特殊情况下需要2445万钱。

从庆历四年的八月到庆历五年的八月,欧阳修在河北工作了整整一年,这位大文豪没有写下什么名篇,却留下了至少45篇工作奏折,也就是平均每个月3到4篇的工作调查报告和请示。这些奏折,涉及的内容大到边境军事、粮食供应、官吏弹劾,小到羊只、牛皮、鱼鳔、芦苇……可见欧阳修在河北任上的敬业与勤勉。

关注“沧州大海出鱼”

欧阳修在河北工作期间,十分关注沧州一带的经济、军事、运输和民生,奏折中多次提到沧州、瀛州、莫州、乾宁军。

他发现河北路的兵器数量不少,但精好堪用的不多。寻找原因,原来是制作弓箭等兵器的皮角筋胶等原料不好获得。他于是上奏《乞放行牛皮胶鳔》:“胶鳔只是河北自有。盖沧州大海出鱼,不异南方,及塘泊之中鱼亦不少,河北人民并能煎鳔。”说沧州盛产海鱼,和南方一样,而且淡水鱼产量丰富,河北人民又会用鱼鳔熬制成胶,说服朝廷放开胶鳔管控政策,既解决军器原料不足之困,又让当地百姓获得实惠。

他重视大运河的漕运功能,请求朝廷加派大运河上的运粮官员。在《乞置御河催纲》中写道:“近年废却御河运船,不曾般运,只借沿边入中。”这里提到的御河,由隋唐时期的永济渠发展而来,北宋政府通过它运输物资赴河北边地养兵防边,其流经包括现在沧州的吴桥、东光、南皮、沧县、青县。欧阳修呼吁复兴御河漕运,并委任两位官员,一位设在大名府(今邯郸市大名县),一位设在乾宁军(今沧州市青县):“臣今欲乞朝廷却复催纲二员,一员依旧于大名府,一员于乾宁军,渐用新船,兴行漕运之利。”

他的建议得到了朝廷允许。待朝廷下旨同意设置御河催纲后,欧阳修又上《乞条制催纲司》,为催纲司制订了数条详细的运行管理制度:“自来上下如是下卸后并无官物般载,即仰乾宁、大名两处就近赴催纲司岸下系泊,祗候差拨。”

他专门为瀛州、沧州、德州、博州呼吁减轻负担。在《再乞不放两地供输人色役》中反映:“切缘河北一路沿边州军,每年所用丝、绵、绸、绢、见钱等数目不少,并只出在瀛、沧、德、博四州,每遇边上州军少阙,即本司于此四州支拨,无有虚月。”他说,如此施行下去,会很快导致瀛、沧、德、博四州官府财力衰弱,百姓逃亡避役。况且去年河水决溢,德、博二州人户灾伤贫困,正是衙前人等困乏不易之时,尤宜体恤。

当年,河北是个丰收之年,原来收购粮食的期限太紧,他请求延长收购粮食的时间:“即今全未籴得。莫州元抛二十万,便到三千有余;信安三十万,方便到四千有余……”

朝廷要抽调河北兵士去岢岚军(今山西岢岚县)修筑城池,开始让派2000人,然后说实在有困难就派1000人。他一奏再奏,没有派兵。他说河北路的祁、瀛、定、雄、霸等州也需要修城兵士,另外沧、博二州近期河水泛涨,需要差人夫、兵士前去救灾。他说河北路的边防同样重要,请求朝廷免除差人前往岢岚军筑城的命令。“其抽差一千人札子,臣亦未敢施行。”

纵览欧阳修的一件件奏章,可见其建议不是纸上谈兵,而是在脚踏实地进行了调查研究基础上提出的。其报效国家、爱护百姓的拳拳之心跃然纸上。

一天,欧阳修来到沧州景城郡,一番考察后天色已晚,便住在郊外一个驿亭中。半夜时分,他忽然听到军旗招展、兵喧马嘶之声。这种声音不绝于耳,一直到了清晨才平息下来。白天,他好奇地询问沧州当地人,老乡告诉他说:“这是海神搬迁,每五七年就有一次。”

欧阳修后来自己说起此事,有人认为这是一次“海市”,也就是现在我们所说的海市蜃楼。但海市蜃楼是一种光学现象,发生在晚上只有月光的时候,声音如此之大、时间如此之长,十分罕见。而且,海市蜃楼经常在同一个地点发生,沧州并不是经常发生海市蜃楼的地方。

沧州濒临渤海湾,有多条河渠流向大海,历史上经常有风暴潮发生。比如新中国成立后1965年、1985年、1992年、1997年、2003年都受到风暴潮的袭击,其发生的频率和沧州百姓“海神搬迁,每五七年就有一次”的时间段基本相符。

风暴潮发生时,风雨潮浪同时侵来,听起来真的如同千军万马。或许,欧阳修夜间听到的,是一次强度不大的沧州风暴潮。而在当年欧阳修上呈的奏折中,确实有沧州等地发生水灾的记录。

十年后使辽过旧地

庆历五年(1045),范仲淹、杜衍、韩琦、富弼等相继被罢官、外放,新政失败。这时,欧阳修正在河北都转运按察使任上。他一面上《自劾乞罢转运使》,自劾罢职,“据臣不才之状,降授一小郡差遣”,一面上了一封《论杜衍范仲淹等罢政事状》,为范仲淹等鸣不平。此状一上,欧阳修遂为“群邪”所恶,被造谣诬陷,于是降龙图阁直学士、罢河北都转运使,降知制诰,知滁州。

来到安徽滁州的欧阳修不再是在河北的那个勤勉官员,他把自己的情感更多地寄托在山水之间。那篇《醉翁亭记》就是从河北罢任来到滁州时写下的著名篇章:“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岁月倥偬,欧阳修在政坛上几经沉浮。十年之后,欧阳修又踏上了朝朝暮暮为之操劳的河北大地。

还是这片大地,还是金秋八月,欧阳修已经49岁了。这次,他是以右谏议大夫之职出使契丹路过这里的。此行的任务是祝贺契丹国母生辰,其间赶上契丹国主去世、新主登基,欧阳修就又成为贺登位国信使。

从东京汴梁出发,一路前行,他再次走过河北的苍茫大地。或许,他会想起那些殚精竭虑、秉笔直书的日子,想起河北187座州、军、县、寨的那些人和事,想起在沧州郊外那个奇怪的夜晚。

秋风阵阵,老树寒鸦。欧阳修忽然意识到自己人生中的三个八月之秋都与这一片大地有关:庆历四年的八月,他来河北任职;庆历五年的八月,他调离河北赴安徽涂州;十年后的这个八月,他又出使契丹路过此地。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也许,几年后那篇著名的《秋声赋》就已经开始了萌芽。“其先徐福诈秦民,采药淹留丱童老。百工五种与之居,至今器玩皆精巧。”也许,当他见到一把精致的日本刀具,立刻想起徐福东渡的典故和盐山的丱兮城,写下《日本刀歌》一诗,正是因为在河北工作而对沧州历史十分熟悉的缘故吧!

其实,欧阳修和这片大地的渊源早在晋代就开始了——欧阳家族有一支在汉代居住冀州渤海郡(今河北沧州),到了晋代成为显赫望族,最有名的是欧阳建,字坚石。所谓“渤海赫赫,欧阳坚石”,就是时人赞誉的欧阳建。欧阳建容貌俊雅,才华横溢,是南皮富豪石崇的外甥,后来遭遇“八王之乱”被杀,欧阳建的侄子欧阳质带领全族迁至长沙。欧阳修自己亲自修撰家谱,对家族的这段历史十分清楚,并亲自进行了记录……

经过乐寿驿、瀛州、莫州,欧阳修来到了雄州,前面就是白沟河,渡过河去就到了契丹之地了。欧阳修一时感慨万千,挥笔写下《奉使契丹初至雄州》一诗:

古关衰柳聚寒鸦,驻马城头日欲斜。

犹去西楼二千里,行人到此莫思家。

越是告诉自己不要想家,思归之情越是不可抑制。欧阳修此次外交之行,从八月一直到第二年的二月才回来。之后,他奉上了此行撰写的《北使语录》,可惜的是,这部文稿已湮没在岁月的浩海烟云中了。

本文主要参考

《宋史》卷三百十九

《文忠集》卷一百十七、卷一百十八、卷七十一、卷十二

《春明退朝录》卷中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