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俗话说英雄不问出处,为何左宗棠却对举人身份耿耿于怀?

清代官场向来注重“出身”,不同出身的官员圈子是不一样的,正途出身的一般不带异途出身的玩,骨子里也瞧不上;同样是正途出身,翰林又瞧不起进士,进士又瞧不起举人。总而言之,“出身”问题,始终是官员绕不过去的一道坎。

俗话说英雄不问出处,为何左宗棠却对举人身份耿耿于怀?

爱攀比、讲虚荣并非是清代官场固有的特性,历朝历代都有,但不及清代那么明显。有时候一点点差距都会成为炫耀的资本,如同样是进士出身,要分一甲、二甲、三甲,二甲的“赐进士出身”和三甲的“赐同进士出身”,一个“同”会让人觉得抬不起头。

以曾国藩为例,他在殿试中成绩不理想列为三甲第四十二名。传胪仪式结束后,曾国藩回到客栈闷闷不乐,室友问他考得怎么样?他一脸沮丧地回答说自己只是得了个三甲,“赐同进士出身”,而这位室友,则连会试都没有通过。

尽管曾国藩在朝考中成绩优秀,被选入翰林院庶常馆,成为庶吉士,但这个“同进士出身”一直是他的心病,在同僚面前总是觉得抬不起头。曾国藩对大清有“再造之功”,又官居武英殿大学士,两江总督,他尚有如此虚荣,一般的官员就更不用说了。

俗话说英雄不问出处,为何左宗棠却对举人身份耿耿于怀?

说起曾国藩就不得不提左宗棠,和曾国藩比起来,左宗棠就更惨了,几次会试都被挡在门外无缘进士。后来倔脾气一上来,索性放弃了科考之路,一心扑在实用经学之上。

左宗棠是个很有才华的人,他先后在湖南巡抚张亮基、骆秉章手下为幕。从行政、军事的能力上来,他比这两位巡抚要强很多倍,以至于在骆秉章府下为幕时,被湖南官场称为“二巡抚”。

无奈,师爷终究是师爷,地位再高也不是官。加上左宗棠天生一副倔脾气,又自比诸葛亮,谁也没放在眼里,结果惹上官司,还差点丢了命。所幸在肃顺、胡林翼、潘祖荫等人的庇护下,才得以劫后余生。咸丰帝也从“国家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这句话中得到启示,授予他四品京堂衔,在曾国藩军中效力。

俗话说英雄不问出处,为何左宗棠却对举人身份耿耿于怀?

此后左宗棠官运亨通,不久任浙江巡抚,迁闽浙总督,又调陕甘总督,与曾国藩、李鸿章,成为晚清政治舞台上的顶梁柱。然而,官至极品的左宗棠始终对自己的出身耿耿于怀,一个举人的头衔让他倍感屈辱。

据说,左宗棠担任陕甘总督期间,对进士出身的属官很刻薄。尤其是新到任的州县官,如果在左宗棠面前说自己是哪科的进士,则要受到严厉的训斥,甚至还要给小鞋穿;如果是举人出身,则笑脸相迎马上可得实缺。这虽然是野史中的记载,不一定是真事,但也能从侧面反映出,左宗棠将未得进士功名一事,视为人生最大憾事。

俗话说英雄不问出处,为何左宗棠却对举人身份耿耿于怀?

不过左宗棠最终还是“如愿以偿”了。同治末年,阿古柏在浩罕汗国的支持下,乘机侵占新疆,并在朝中引发了“塞防海防”之争。光绪元年,慈禧太后下旨以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以平定新疆叛乱,收回失去的领土。

凑巧得很,这一年朝廷要举行会试。俗话说“英雄不问出处”,但英雄本人似乎却很在意“出处”。按理左宗棠在平定太平天国、捻军起义,以及回民起义中,屡立大功,朝廷虽然几次加官进爵,但就是没有赏赐一个进士身份。

所以,这次左宗棠是瞧好了时机,数万精锐已经在前线集结,就等左大帅一声令下出关杀敌。然而,左宗棠接到任命后,迟迟不动身,原因是什么呢?左宗棠向朝廷报告说,自己是举人出身,刚好朝廷举行会试,我要和天下学子们一起参加会试,考个进士功名也好光宗耀祖。

俗话说英雄不问出处,为何左宗棠却对举人身份耿耿于怀?

左宗棠为什么在这个时候要去参加会试?这也是有原因的,因为此时的他已经是一品大员,可是再想往前一步就很难了,因为按照惯例,只有进士出身者才能入阁拜相,时候才能以“文”为谥。换言之,要是没有进士这个头衔,一切都是白搭。

慈禧也是明白人,知道左宗棠的心思,于是下旨赐给左宗棠一个进士功名,并授予翰林院检讨,这一下进士、翰林两个身份都有了,不需要参加会试了,赶紧回前线指挥吧。

“出身”歧视,在清代官场上十分普遍,又岂止是左宗棠呢?就拿各省督抚来说,凡是经过吏部铨选被任命为州县官的,按例都要先到督抚衙门报到,如果是进士出身,待遇就要好多了,至少督抚还能安排个座,尽快放实缺。要是异途或是举人出身者,则少不了要坐冷板凳,甚至话语中还充满讥讽。

俗话说英雄不问出处,为何左宗棠却对举人身份耿耿于怀?

进士、举人不同出身,如果是放到现在,可以理解为一个部门里头,翰林、进士是985、211名校的毕业生,而举人则是二本或大专毕业生,这种差距自然会让人觉得心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