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侯建新:关于欧洲文明的若干思考——兼议传统中国社会3

侯建新:关于欧洲文明的若干思考——兼议传统中国社会3
侯建新:关于欧洲文明的若干思考——兼议传统中国社会3

当时的欧洲处于被三面包围的危难时刻,不仅受到南部的阿拉伯人的进攻,还受到了北部的海盗的进攻,以及东部的马扎尔人的进攻。如果不是查理·马特一战阻止了阿拉伯人的北上,也许今天的欧洲就不存在了。

——侯建新

以查理曼为中心,我们还应该记住他的爸爸和爷爷。他的爸爸叫丕平(加洛林王朝的创建者),据说丕平个子很矮,所以外号叫“矮子丕平”。丕平征服了意大利的一个地方,解救了当时的教皇,还将这个地方给了教皇,从此这个地方就成了教皇的主权国家,也就是今天的教皇国——梵蒂冈国的来源。去过梵蒂冈的人都知道,它虽然地方不大,但是个主权国家。所以公元800年前,这个教皇国就已经存在了,但是它当时的地盘比现在大。通过这件事,我们可以知道,当时的王权和教权的关系是很密切的。

侯建新:关于欧洲文明的若干思考——兼议传统中国社会3

我们再说一说查理曼的爷爷——查理·马特。我们之前说过,欧洲有一个黑暗的、暴力的、血腥的、无秩序的时期,可从查理曼的爷爷查理·马特之后,开始发生了变化。查理·马特发动了一个改革,叫“马特改革”。什么是“马特改革”呢?将原有的无条件赏赐改为了有条件分封,推行采邑制,就是打仗者我封你地,有功者我封你采邑(采邑就是以后的庄园),把作战和土地的封授联系在一起,大大提高了他的凝聚力,有利于他建立一套新的秩序,这套新的秩序简单来说就叫“封建制度”。“封建制度”的一个核心就是领主附庸关系,这是理解欧洲文明,理解欧洲历史的一个核心概念,理解了它,就理解了一多半儿的欧洲历史。不过“封建制”这个词是近代以后才出现的,是欧洲人自己说的。当时就知道谁是领主,谁是附庸。查理·马特有一个绰号,叫“锤子马特”,说明他是一个强有力的人物。那么,他把重锤打向了谁呢?打向了阿拉伯人。当时的欧洲处于被三面包围的危难时刻,不仅受到南部的阿拉伯人的进攻,还受到了北部的海盗的进攻,以及东部的马扎尔人的进攻。如果不是查理·马特一战阻止了阿拉伯人的北上,也许今天的欧洲就不存在了。这一战在法兰克王国的边境上,和阿拉伯这一战,马特采用了新的组织方式,战斗力大大提高,而且他使用了骑兵,骑兵就是骑士,骑士以后欧洲人有了骑士文学,骑士传统,尚武精神等等,这些都跟骑士有关系。他用这样一种新的组织方式,用这样的骑士武装,阻止了阿拉伯人的北上,一战击溃阿拉伯人。此后,阿拉伯人虽然还能进行小规模的骚扰,但再也没有力量进攻欧洲。所以查理曼的爷爷是很关键的一个人物,被称为封建主义的开创者,开创了一个新的秩序。如果没有他爷爷,也就不会有查理曼帝国的辉煌。

侯建新:关于欧洲文明的若干思考——兼议传统中国社会3

查理曼以后,欧洲开启了一个新的秩序,但是仍然有曲折,一个曲折就是法兰克王国分裂了。查理曼这样一个强有力的人物去世之后,谁也控制不了帝国的局面,所以他的儿子将法兰克王国一分为三,成了今天的法兰西、意大利、德国的来源,不过,当时的人们称它们为西法兰克、中法兰克、东法兰克。

这里我们简述一下查理曼创立了一个新的稳定秩序之前的大致过程,这个过程里孕育了以后的好多东西,比如说它的体制上的特点,它和教会的关系,它的领主附庸关系在以后的制度里起到怎样的作用。欧洲进入稳定时期应该是从11世纪开始。欧洲有一个著名的历史学大家,叫布鲁戴尔,他说,欧洲在11世纪迎来了第一个青春期,这个世纪稳定下来后,欧洲人找到了一个新的秩序。他们接受了这个秩序,在这个秩序下不断地发酵它所蕴含的能量。

侯建新:关于欧洲文明的若干思考——兼议传统中国社会3

封建制最核心的问题是领主附庸关系,它的文明的走向跟领主附庸关系所赋予的内涵关系极其重要。那么,当时在暴力横行的情况下,怎么来稳定这个领主附庸关系?没有大一统的领导,没有统一的法律,没有强有力的人物,都是豪强,怎么办?附庸者就会投奔一个当地强有力的人物,这个人如果有力量,有风格,那他可能汇集的人就多。于是又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这个阶段更加有组织性,组织性是什么呢?就是有一定的契约性,附庸者投奔领主的时候应该是一种选择,是一种面对面的选择,他跟领主坐下来之后两人会有个仪式,大致的意思就是,我从此效忠于你,你给我土地,给我安全。不过,投奔领主的这种方式是个人对个人的,双方也都是有一定地位的,都是骑士以上的人。它还有一定的条件,领主提供安全,提供土地,附庸提供什么呢?第一,附庸要有提建议的义务,就是要给领主提出合理化的建议。第二,要有陪同领主出席法庭的义务。欧洲的一个传统就是同侪审判,或者说是同级审判,就是只有一个级别的人才能来审判,贵族有贵族的审判,佃农有佃农的审判,附庸有责任陪同领主上法庭,参加审判。第三,附庸还有表示尊敬、效忠的义务。比如领主的长子成为骑士的时候,领主的女儿出嫁的时候等等,附庸要表示一份效忠,实际上更多的是表示一种关系,一种服从和等级的关系。还有一条义务,即赎回国王的义务。欧洲的国王都是打仗的,实际上很像我们先秦的时候,比如武王伐纣时武王是冲在前面的,国王往往被对方俘虏,俘虏了之后不杀害,但是要用重金赎回。身份不同,价格不等,赎回国王的钱由哪儿出呢?由附庸来出,这是他的义务。

侯建新:关于欧洲文明的若干思考——兼议传统中国社会3

欧洲的历史学家认为领主附庸关系有一定的互惠性,即你给我提供什么,我给你提供什么。但是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是,这种互惠性在其他的文明形式里也能找到,但是在它这种文明里,有一种非常非常重要的、与其他文明不一样的地方,那就是附庸的一方也有一种独立的权利,比如附庸不效忠于领主,领主就可以不要附庸,那么附庸认为领主没有尽到义务的时候,也是可以背叛领主的,这在法理上是合理的。当时有一个著名的词叫“撤回忠诚”,这个词不是近现代以后才有的,中世纪就有。中世纪的文献就记载了这样的词汇,也记载着这样的事实。如果领主没有尽义务,附庸就可以撤回忠诚。所以他们还有撤出领主附庸关系的仪式,但是这种记载很少,因为这种有撤销的时候,往往变成一种械斗。但是附庸跟领主签订关系的仪式有很多,文字上记载的也很多。

导师

侯建新:关于欧洲文明的若干思考——兼议传统中国社会3

天津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世界史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评审组专家,中国世界中世纪史学会会长。南京大学特聘教授。研究方向是:英国及欧洲经济社会史、欧洲文明、中外现代化历史比较。代表专著有:《资本主义起源新论》《社会转型时期西欧与中国》《农民、市场与社会变迁:冀中11村透视并与英国乡村比较》《现代化第一基石:农民个人力量增长与中世纪晚期社会变迁》等。

此文据讲座录音整理,独家版权,转载请务必联系;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编辑:牛亚杰

审核:高巧燕

侯建新:关于欧洲文明的若干思考——兼议传统中国社会3

让阅读成为习惯 让灵魂拥有温度

秉承传统 契合当代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