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新能源或成为合资品牌的拐点,2021轿车市场都有哪些“变化”?

近日,乘联会公布了2021年全年销量数据榜单。根据其数据统计显示,2021年12月,全年国内轿车市场销量104.9万辆,同比下降1.7%。2021年1-12月,国内轿车市场累计销量984.6万辆,同比增长6.4%,跑赢了整体大盘,也领先于SUV和MPV。

新能源或成为合资品牌的拐点,2021轿车市场都有哪些“变化”?

对比2020年的年度销量结构来看,2021年轿车市场变化主要有以下几点:

宏光MINI EV首次打破了“轩朗卡”的格局,跻身前三,且成为了整个TOP15榜单中增幅最大的车型。

尽管在2021年迎来了思域的换代升级,第十一代思域正式上市,但是在轿车销量榜中,思域却滑出TOP10,位列第十五。

凯美瑞不仅反超雅阁,更是迎来了同比17.5%的两位数涨幅。

对比2021年,新能源成为华系轿车的主要增长引擎,除了宏光MINI EV之外,比亚迪秦也跻入榜单,且增幅仅次于宏光MINI。两款车型分别夺得2021年新能源轿车榜冠亚军。

在高端轿车细分市场中,宝马5系和宝马3系,分别超过2020年的年度高端轿车冠亚军奥迪A6和奥迪A4,夺得魁首。

新能源或成为合资品牌的拐点,2021轿车市场都有哪些“变化”?

总体从全年的表现来看,合资仍然占据着较大的比例,但是包括德系、日系和美系在内,几乎是清一色的呈现同比下降趋势,而中国品牌中,除了帝豪靠着较强的“市场底子”,仍然坚守在TOP10队伍之中,宏光MINI和比亚迪秦作为新能源,则展示出了强大的增长机能。

那么,这些数据的背后,到底折射了国内轿车市场哪些走势?

首先从中国品牌的角度来看。众所周知,不同于SUV细分市场,在轿车市场,中国品牌的话语权一直以来都弱于合资品牌。这主要是由于合资品牌的价格阵地,在经过终端优惠之后,事实上和中国品牌有着很大一部分的重叠。诸如以轩逸、朗逸和卡罗拉“三剑客”为代表的家轿细分市场,终端底线几乎已经触及8万级别。

新能源或成为合资品牌的拐点,2021轿车市场都有哪些“变化”?

尽管中国品牌素来以较高的配置收割用户,合资的品牌溢价和产品口碑,事实上更能打动有着家用车需求的消费群体。不过,若再度细分用户的需求,相比于品牌知名度,用车周期过程中的成本经济优势又要更具优势,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比亚迪秦系列和宏光MINI可以在整体大盘疲软之下,收获三位数的高速增幅。

宏光MINI EV的热销很简单,主要在于其代步功能实用性强、购买和用车成本经济、区别于老头乐的潮玩等多个优势驱动。尤其是伴随着女性消费群体的崛起,这类微型车更容易抓住关键用户,且成交率较高。并且,尽管近两年来也有不少微型电动车崛起,但事实上正是由于这一细分市场的需求较为单一,且在成本的预算之下,难以形成“内卷”,所以即便后来者逐渐增多,但对宏光MINI EV的冲击力度并不大。

新能源或成为合资品牌的拐点,2021轿车市场都有哪些“变化”?

而有着纯电动和插电混动的比亚迪秦系列中的担当车型秦PLUS,同样抓住了经济实用的这一关键需求点。在平均的车型售价和经济的用车成本驱动下,包括秦PLUS在内的比亚迪秦系列,也紧逼自主轿车老大吉利汽车旗下的帝豪家族。

所以说,从两款车型的产品画像来看,中国品牌之所以能够逆势大幅增长,不仅在于新能源风口的利好,更在于产品还占领了这一赛道的先机。事实上,这一趋势从比亚迪汉EV以及包括小鹏P7在内的造车新势力车型的热销,也可以寻迹一二。

基于此不难看出,在小型车、主流家轿、高端轿车做好了全线布局,以新能源狙击主流家轿市场的比亚迪,或是2021年度国内轿车细分市场的最大赢家。

新能源或成为合资品牌的拐点,2021轿车市场都有哪些“变化”?

那么,合资品牌阵营呢?从目前的销量结构来看,TOP15中合资品牌占据12席,而仅有凯美瑞、宝马5系和宝马3系这三款车型保持增长,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三款车型增长的背后,消费结构升级带来的利好不容忽视。当然,结合全年芯片紧缺的产业痛点来看,在卡罗拉、思域、朗逸等车型同比下滑的背景下,这其中也不排除终端缺车的无奈。

毕竟,翻看乘联会2021年以来的历月榜单,可以发现,进入下半年以来,受疫情反弹,极端天气以及芯片危机加剧等多重环境影响,轿车市场从2021年6月份正式进入负增长以来,主流热销的朗逸、卡罗拉、英朗、轩逸等车型也陆续进入负增长阶段,而高端轿车市场中的奥迪A6更是传言曾因芯片紧缺停产一个月。

新能源或成为合资品牌的拐点,2021轿车市场都有哪些“变化”?

并且,今年来,由于芯片紧缺,部分车型的终端优惠也回收不少。所以从整体环境的不确定来看,在缺芯的影响之下,合资品牌2021年受挫较大。但这并不是合资品牌和中国品牌形成两极化的关键原因。

事实上,尽管中国品牌2021年在轿车市场上的规模突破程度有限,但是不可否认,中国品牌“换道”超车已经取得初步实质性进展,而合资品牌在燃油车市场的优势窗口期又在不断收缩,且诸如大众、丰田、本田等新能源产品基本向SUV领域集中,轿车的新能源化又相对较为保守,所以两个阵营的打法,是有差异的。

伴随着中国品牌的新能源赛道越拓越宽,即便合资品牌逐渐走出的芯片影响,但是也很难拥有如此之大的增长势能。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