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云南虫谷”的原型,《史记》中曾记载的古滇王国发现始末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古代中国展厅里有一枚金印,它高1.8厘米,边长2.3厘米,重89.5克。因为精致看上去光彩夺目。金印四边完整无损,背上盘绕着一条金蛇作为印纽。因为印面凿刻篆书“滇王之印”四个字,因此它被称为滇王金印。这枚金印的出土证明了在司马迁《史记》中所记载的古滇王国在历史上真的存在过。

“云南虫谷”的原型,《史记》中曾记载的古滇王国发现始末

这个古滇王国就是大火的影视作品《盗墓笔记》中“云南虫谷”所在的古滇国的原型,滇王金印和大量滇国造型奇特的青铜器的出土不仅证实了古滇国的存在,还愈发显得这个两千年前的古国的神秘和奇特。

那么这枚金印、古滇国青铜器和古滇国遗迹到底是在什么样的机缘之下被发现的呢?

“云南虫谷”的原型,《史记》中曾记载的古滇王国发现始末

探秘晋宁石寨山

1953年秋天的一天,中国云南省博物馆的专家孙太初听说晋宁石寨山的农民在挖墓坑时挖到不少青铜兵器当作废铜卖到云南省会昆明,孙太初隐隐觉得这些青铜器背后或许藏着一段神秘的历史。他马上向云南省博物馆打报告,请求批准对石寨山进行发掘。

“云南虫谷”的原型,《史记》中曾记载的古滇王国发现始末
“云南虫谷”的原型,《史记》中曾记载的古滇王国发现始末
“云南虫谷”的原型,《史记》中曾记载的古滇王国发现始末

1955年3月,由文物专家组成的考古队在石寨山开始了第一次清理性发掘。果然不出所料,这次发掘出土了上百件青铜器,且大都和中原出土的青铜器物造型不同。

“云南虫谷”的原型,《史记》中曾记载的古滇王国发现始末

面对这些造型奇特却不知何时流传下来的青铜器,考古学家们也是毫无头绪。此时恰逢当时的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和时任文物局局长的郑振铎出国访问,他们路过昆明时参观了这些石寨山出土的青铜器。

郭沫若仔细的看着那些形制特别、制作精美的青铜器,他看到这些青铜器上有的雕着牛,有的刻着鹿,还有的装饰着蛇。郭沫若沉默了半天,突然他像是想到了什么,开口问道“这些东西是不是古滇国的?”

郭沫若的这一问让在场的考古学家们呆立片刻,但是等到反应过来之后他们都被这个大胆提问和猜想振奋了。当时对云南石寨山发掘还处于自发的发掘阶段,大家虽然明白发掘出土的青铜器很重要,但从来没有一个人敢将它们和2000年前的古滇国联系起来,更有些人甚至不知道古滇国是什么。

而有着深厚史学素养和史学敏感的郭沫若看到石寨山出土的青铜器后,马上联想到了司马迁《史记》里面所记录的古滇王国。于是他提出了这些青铜器是否属于古滇国的疑问。正是郭沫若的疑问,让石寨山原本毫无目的性的发掘有了一个明确的目标,那就是寻找古滇国。

当时的文物局局长郑振铎被郭沫若的大胆猜想所振奋,他当即拍板拨一笔专款给云南省博物馆,并配了一台经纬仪给他们,希望能够帮助他们来寻找那个神秘的古滇王国。

“云南虫谷”的原型,《史记》中曾记载的古滇王国发现始末

就这样,从1956年开始,云南省博物馆在云南石寨山开始了第二次更大规模的考古发掘。

“云南虫谷”的原型,《史记》中曾记载的古滇王国发现始末

发现滇王金印

1956年12月28日这一天下午两点,在石寨山一个被标记为六号墓的墓葬里面,文物的清理工作接近尾声,有人准备离开。考古专家孙太初还在清理着一堆棺木底下的黄色粉末,这时他的手碰到了一个方块状的物体。好奇的孙太初将它从一堆杂物中间捡起来。

“云南虫谷”的原型,《史记》中曾记载的古滇王国发现始末

他一手捧着小土块,一手拿着软毛刷轻轻的刷着这个小土块的表面。突然这个小土块的一角闪现出了一抹金色的光芒。按耐着心中的兴奋,孙太初继续小心翼翼的将物体上残余的泥土刷去,四个典型的汉字篆书“滇王之印”明白无误地映入眼帘。

这一刻在石寨山进行考古发掘的人们沸腾了,滇国这个在史书记载中语焉不详的古代神秘王国就这样从2000年的时光中抖落尘埃,用这枚金印证实了自己的存在。

金印发现两年后,中国国家博物馆也就是当时的中国历史博物馆落成。这枚滇王之印作为极其重要的文物被调往北京。从此,这枚小小的金印就得以和许多国宝重器一起成为现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被永久展出。

滇王之印的出土证明在历史上的确存在过一个叫做滇的王国。而司马迁的《史记》中也有关于滇国的零星记载,文献史料与出土文物如此罕见的彼此证实着一个事实,那就是古滇国真的存在过。

那么这个神秘的滇国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呢?它是由谁建立的,又有着什么样的历史呢?

古滇王国

公元前279年,也就是中国古代的战国晚期,楚国将军庄蹻率军沿着长江逆流而上。攻打今天的重庆和贵州一带,顺道进入云南。

没想到他前脚打下来的地方,后脚就被当时的秦国军队占领了。这等于从后面断了庄蹻回楚国的后路。无奈的庄蹻便率领人马在今天云南的滇池周边驻扎了下来,建立了滇国。这段历史在司马迁的史记中被称为“庄蹻王滇”。关于“庄蹻王滇”的真实性虽然有待考证,但这却是滇国第一次出现在中国的史书里。

在“庄蹻王滇”的150年后,也就是公元前122年的一天,出使大夏,也就是今天中亚、阿富汗一带的汉朝使者张骞回到了当时的首都长安。他向汉武帝报告了一个重要的发现,就是他在大夏地区竟然发现有汉朝的蜀布,而这些蜀布都是从身毒(yuan du)也就是今天的印度运过来的。

张骞由此推断在中国的西南有一条能够通往身毒的通道,就是传说中的“蜀身毒道”。当时的汉朝经河西走廊去往西域的道路被匈奴把控,贸易风险极大。如果西南真的有通往身毒的贸易通道,那么汉朝与境外的贸易将不再受制于匈奴。于是汉武帝派出使者前往西南探寻那条神秘的道路。

“云南虫谷”的原型,《史记》中曾记载的古滇王国发现始末

滇国第二次出现在了史书中。据《史记》记载。迎接汉朝使者的是滇王尝羌。他还向汉朝使者问出了那个有名的问题“汉孰与我大”?这句话的意思是汉朝和我们滇国到底哪个大?

当滇王尝羌听到汉朝使者说滇国不过汉朝一个郡大小时,心中十分敬畏。他十分热情的招待了这些汉朝使者。汉朝使者在滇国徘徊许久却没有走通那条通往身毒的“蜀身毒道”,无奈只能回长安作命。

回到长安的汉朝使者向汉武帝详细说明初始情况,在《史记》中有这样的记载“使者还,因盛言滇大国,足事亲附”。使者对汉武帝说,滇国很大,可以多与他们往来。

不久之后,汉武帝发兵西南,要想以武力征服西南边陲。当汉朝大军兵临滇国城下时,汉武帝想起了使者“足事亲附”的话,便没有继续攻打。

而当时的滇王更是举国来降,汉武帝于是在当时的滇国设置益州郡,并赐给滇王王印,令他依旧统治滇国。只是从此古滇国成了大汉的属国。而这枚滇王之印也被历代滇王代代相传。最终随着某一代滇王被长埋地下。

从“庄蹻王滇”到汉武帝赐滇王之印以后,史书中对于古滇王国的记录戛然而止。在汉朝以后的近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古滇国就像凭空消失了一般再也没有出现在任何的史料中间。

这让很多人怀疑《史记》中的记载只是司马迁的道听途说,或许古滇国从来都没有存在过。直到1956年12月28日石寨山六号墓里出土的滇王之印才让所有的关于古滇王国存在与否的猜测和怀疑有了最终的答案。

而至于为什么古滇王国在汉朝之后在史料记载中凭空消失了,我们还需要等待新的考古证据。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