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虎头虎脑”红绒花,寄托美好祝福

“虎头虎脑”红绒花,寄托美好祝福

绒花坊里,赵树宪正在进行“打尖”工序。 南报融媒体记者 卫凌云摄

“这支‘虎头虎脑’绒花,是虎年限定款。别看就一只小老虎,技术工艺可不简单,从设计、打样到细节配件,都经过团队反复修改,虎的面部表情最难拿捏,一不留神,神态就变了。”近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南京绒花代表性传承人赵树宪制作的虎年特别款系列绒花头饰、胸针全部上新,前来绒花工作室参观的人更是络绎不绝。

南京民俗博物馆,年代久远的古朴厢房里,墙上挂满了各式各样精美的绒花作品。福喵系列、五福临门、年味好礼等虎年特别款绒花一一陈列在橱窗中,灯光下的绒花,泛着独特的光泽。一盏台灯,一方桌案,眼前的这不足20平方米的小空间便是赵树宪的手工坊。红、粉、黄、绿等色的蚕丝绒,在他的钳子下被穿上钢丝,弯成柿子、幸运草、福禄星等各种形状的绒花制品,色彩明快,栩栩如生。

“做绒花就像盖房子,有一道工序做不好都不行,做每一道工序都要有基本功。”据赵树宪介绍,制作绒花的主要材料是蚕丝,整个制作过程分为“勾条”“打尖”“传花”等多个步骤。首先,要将蚕丝煮熟后的熟绒,染成不同的颜色,制作绒花花瓣和花蕊的材料。再用烧至退火软化的黄铜丝捻成螺旋状,成为“绒条”,也就是做绒花最基本的部件。接着,用剪刀对绒条进行修剪、加工,变成各种形状,即为“打尖”。最后再攒成各种花式,一朵绒花才算初步完成。就算同一朵绒花,也需要数支不同规格的绒条,因此,最简单的绒花也要花费至少两天时间来完成。

赵树宪做绒花无需图纸,设计的图案、色彩的搭配在心中成型,一天的时间里,窗外光影流转,几缕丝条簇拥着渐渐幻化为一朵簪花。在绒花制作中,往往也会进行一些原创设计,让小小的绒花散发出独特的魅力。“一些传统的绒花样式,与现代时尚有些脱节,像这样的我就会做成小装饰品、摆件等,也很受大家欢迎。我们也会注重在绒花制作过程中融入一些时尚元素。”赵树宪说。比如,古代春节头饰,15款设计产品都保持着古时候的样式,原汁原味;虎年特定款的五福和福喵款,融入了卡通元素,色彩鲜明、俏皮可爱,很受小朋友喜爱;柿柿如意等年货好礼系列,或喜气祥和,或淡雅新颖。

“绒花,一直以来寓有吉祥、祝福之意。春节有用绒花装饰的习俗,借以祈福。自从微信商城和淘宝官网上线新品,我们的订单一个接一个,大家伙每天都在工作坊前忙个不停。这只‘小老虎’最为紧俏,几天时间被订走了五六十只。”说话间隙,赵树宪手中的剪刀轻快地“咔咔”几下,细细的绒毛随之飞舞。

前年,65岁的赵树宪创办了非遗文化公司,招收了一批90后学徒。年轻人的到来,给绒花坊也带来了新气象,不但创新推出了不少产品,还将作品搬上了线上。好的一面是不愁客户,不太好的一面是产品供不应求。特别是这个新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线上下单订货,大家对绒花的喜爱让赵树宪感受到不一样的民俗热度。

看到传统的手工艺绒花被越来越多的人喜爱,赵树宪心里十分高兴,也更迫切地想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做绒花对我来说是一份职业,更是一辈子的事业。”赵树宪说,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将手艺作为职业,让手工艺绒花能够品牌化、产业化,真正做到“以产养遗”,将非遗技艺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下去。

通讯员 建萱

来源: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