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梅洛庞蒂读书会|报名

作者:重新开始的哲学

可能是因为我的专业是法国哲学,也可能是因为各个学科都需要从哲学中借鉴点什么,于是经常会有文学、绘画、摄影、音乐、心理学、精神分析、体育、电影、语言学、人类学、具身认知、人工智能、VR等专业的同学来问我:我应该如何把哲学的理论融入到自己的专业实践中?

因为他发现,当他听从一些人的建议去看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可伦理学》、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胡塞尔《纯粹现象学通论》等大部头时,往往要么怀疑自己的理解能力,要么理解了理论但是无从下手。

于是,当他听从另一些人的建议去看更富有实践意味的哲学家,例如尼采、德勒兹、德里达、阿甘本、福柯、鲍德里亚等的作品时,要么觉得这些理论有点虚无缥缈,要么觉得自己陷入一种专业术语的迷雾中。

每到这个时候,我都会推荐梅洛庞蒂。

一方面是因为梅洛庞蒂确实用大量的篇幅讨论过上述所有问题,另一方面是因为梅洛庞蒂作为现代哲学和当代哲学之间的过渡性人物,是他首先打开了当代哲学中的很多话题。

例如:文学和哲学的区分是什么?伟大的散文和平庸的散文的区别是什么?文学中的语言是什么?塞尚的绘画为什么既区别于印象主义,又区别于古典主义?塞尚几十年如一日在画的,究竟是圣维克多山的什么?心理学和哲学是什么关系?为什么哲学离开心理学就没有未来,而心理学离开哲学同样没有未来?体育运动是如何实现的?为什么要把人定义为身体,而不是意识/心灵/精神?虚拟空间是如何实现的?精神分析的身体和现象学的身体之间是什么关系?电影和心理学是什么关系?电影和摄影有什么关系?……这些问题是列举不尽的,因为在梅洛庞蒂短短53年的哲学生涯中,他几乎涉及了学术研究每一个领域,而且在大多数领域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那为什么很少有人提到梅洛庞蒂,更不用说提到梅洛庞蒂的作品?就国内的情况来说,一方面是因为同时期的萨特和海德格尔的风头盖过了梅洛庞蒂:相较于萨特,梅洛庞蒂更保守,从而不愿意介入现实的政治活动;相较于海德格尔,人们又很难把梅洛庞蒂的哲学和自己当下的处境联系起来。

另一方面是因为梅洛庞蒂的中文译本来得太晚了,而且即便是翻译过来了,译本也不尽如人意。举例来说,梅洛庞蒂最重要的一本书《知觉现象学》是2001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由姜志辉老师翻译,这个译本进一步使得人们对梅洛庞蒂毫无兴趣。姜志辉老师还翻译了梅洛庞蒂的其他著作,例如《符号》,同样不尽如人意。

梅洛庞蒂早期的另一部作品《行为的结构》也是直到2005年才被杨大春老师翻译为中文。梅洛庞蒂晚期的最重要作品《可见的与不可见的》也是直到2008年才被罗国详老师翻译为中文。

因此,大家提到梅洛庞蒂一定会说:哦,就是那个存在主义现象学家,写过一本很难读的《知觉现象学》,于是就没了。我在B站翻了翻,情况也大致如此,绝大多数都没有认真看过梅洛庞蒂的哪怕一本书。

当然,废话这么多,是因为今年终于有一件好事,那就是杨大春老师翻译的《知觉现象学》终于出版,与此同时,梅洛庞蒂文集也在近几年陆续出版,如下:

梅洛庞蒂读书会|报名

就我本人来说,因为本科论文研究的是梅洛庞蒂的身体与表达,所以本科期间已经大概浏览了当时出版的梅洛庞蒂的全部中文作品,又对着法文版啃了一遍《知觉现象学》。硕士期间,因为刚开始准备研究的是梅洛庞蒂,所以又对着法文版看了一遍《可见的与不可见的》《马勒伯朗士、比朗和柏格森论心身统一》、《意义与无意义》。

因此趁着这套文集的出版,我也想组织一个梅洛庞蒂的读书会,一方面重新读自己读过的文本,另一方面把那些还没有读过的认真读一遍。

我们的初步规划是以这套文集的十八本书为基础,进行精读。基本规划是对于《行为的结构》、《知觉现象学》和《可见的与不可见的》这种大部头的书,每次进行一个大章节中的一个小节;对于《符号》、《哲学赞词》和《意义与无意义》这种文集,每次进行其中的一篇或者半篇,总之,读书会的宗旨就是一字不落地彻底读完这套书为止。

读书会将在每周五晚,20:00-22:00进行,一个半小时精读文本,半个小时答疑;

为了保证读书会的质量,我们的人数限制为40人,参与价格为699/人,前十位转发推文到朋友圈并报名的同学可以优惠为599;后续报名仅享受转发朋友圈减免50的优惠。

报名方式:留言

梅洛庞蒂部分作品目录

《行为的结构》

梅洛庞蒂读书会|报名
梅洛庞蒂读书会|报名
梅洛庞蒂读书会|报名
梅洛庞蒂读书会|报名
梅洛庞蒂读书会|报名

《意义与无意义》

梅洛庞蒂读书会|报名

《哲学赞词》

梅洛庞蒂读书会|报名

《知觉现象学》

梅洛庞蒂读书会|报名
梅洛庞蒂读书会|报名
梅洛庞蒂读书会|报名
梅洛庞蒂读书会|报名
梅洛庞蒂读书会|报名
梅洛庞蒂读书会|报名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