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从补鞋匠到钦差大臣视察军务,李莲英的处世之道有多高明?

作者:长戟千古

慈禧太后派安德海到广东置办皇帝的龙衣,他却穿着一袭御赐衣裳,带着官兵、妻妾、太监数十人,分乘挂着三足乌旗的两条大船,大摇大摆的沿运河南下,最终等到了奉命前来的丁宝桢……

“二代大太监”李莲英在慈禧太后拟派醇亲王奕澴简约北洋海军时,被任命为副使同去视察,他换下了慈禧太后曾破格赐予的二品顶戴,规矩的像个“奴才”一般,最终等来了慈禧太后的一句话……

从补鞋匠到钦差大臣视察军务,李莲英的处世之道有多高明?

同样是慈禧太后派出去办事,两人表现的截然不同,其人生结局也大相径庭,山东巡抚丁葆桢在慈安太后和恭亲王的授意下,在船靠泰安地界便将安德海处死,连京城都没能回去。

李莲英则在回京后被慈禧盛赞:“总算我没白疼他。”

在靠山慈禧去世后,仍能隐居报名,准其“原品休致”,每个月还领得到60两“退休金”。

“抓不住”把柄的人

历史上,宦官如赵高、魏忠贤以及安德海,下场都极为悲惨,哪怕安德海是“辛酉政变”的功臣,在安德海做下“太监娶妻”的荒唐事时,慈禧太后还曾特地赏赐白银1000两,绸缎100匹。

从补鞋匠到钦差大臣视察军务,李莲英的处世之道有多高明?

得慈禧如此这般的宠爱,依旧不能成为“保命符”,自己把福气“作没了”,命也跟着没了,可见其树敌众多,那么,李莲英就没有“见他不顺眼”,想要搞垮他的人吗?也不见得如此。

在李莲英被破格授予二品官衔时,不断有人上奏弹劾他“干预朝政,广植私党”,对此,李莲英既没有使用权势堵住悠悠众口,也没有过多的为此与那些外官通融“联络感情”。

李莲英打心底里是不怕这些的,他怕的是那些“王法”管束不住的人。

作为皇家的“大管家”,李莲英几乎将心思都用在打点与慈禧太后、光绪皇帝、隆裕皇后这些皇家人的关系上。

从补鞋匠到钦差大臣视察军务,李莲英的处世之道有多高明?

讨好慈禧以“上位”

想在清朝皇室当中占据有利位置,自当是要不遗余力的“讨好”当时最具权势的慈禧太后,处理好与她的关系,可以说就有了像安德海在此前拥有的那些“特权”。

不过,李莲英自然是聪明得多。

先说说李莲英这个人的出身,他生于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本是直隶河间府大城县人(今河北省)。因慈禧太后名声不好,她的“爱奴”李莲英也成了后世人们口诛笔伐,甚至是造谣的对象。

有一说法称:李莲英性本无赖,曾经私贩硝磺,差点被抓下狱,后来侥幸逃脱改行补鞋,因而有个绰号叫皮硝李。

从补鞋匠到钦差大臣视察军务,李莲英的处世之道有多高明?

据其墓志铭和有关清宫档案记载,可以确定的是李莲英自9岁入宫,61岁离宫,说其“私贩硝磺”或是“生性好赌”,未免难让人信服,但“皮硝李”的称号是确有其实的。

李莲英的父亲李玉,因养父去世,家族内部闹起了财产纠纷,受到同室宗族的排挤,不得已投奔了妻子曹氏的哥哥,在北京开了个熟皮子的作坊。

熟皮子的制作是一件苦差事,皮子要用硝来鞣,硝有毒,操作过程中人的眼睛和手都会被辣的够呛,可想而知,这也是下等人才会干的差事。

关于李莲英入宫的传闻,有一则是更具备可信度的,说是李莲英7岁那年,左腿膝盖受伤化脓,久治不愈,父亲带他到北京看病,在西直门外遇到一个骑着骆驼卖野药的人。

从补鞋匠到钦差大臣视察军务,李莲英的处世之道有多高明?

见了李莲英的面,不仅卖药,还给他相起了像,说他是“铁扫帚命”,10岁以后克父伤兄,李莲英本就不甘于做“皮硝李”,如今又只能 “不入空门入皇门”便毅然自愿净身,一辈子没再碰过熟皮子这一行当。

从在郑亲王端华府中当太监,再由其推荐进入皇宫,李莲英的名讳都是“李进喜”,“李莲英”是慈禧太后亲自帮着取的。

一个进宫仅仅被派在御花园钦安殿里照应香火的人,纵使将佛前锦伞绛节,宝盖珠幢,他总能收拾得一尘不染,后又被调到内功做伺候御前起居的太监,能被太后赐名,这些远远是不够的。

巴结慈禧太后,不只是他一人的想法,位高权重的慈禧面对一个小太监的巴结,又怎么会轻易地放在心上。

从补鞋匠到钦差大臣视察军务,李莲英的处世之道有多高明?

李莲英是一个“洞察人性”的老手,这是他在与慈禧周旋的过程中优于常人的地方,人人都知道他靠“梳头”上位,却不知这背后隐含着的深意。

以慈禧的身份地位,但凡开口能要到的东西都能轻易得到,但她想要梳“京市盛行一新式髻”,却是妓女们研究出来的新发式,“仿之,屡易人,不称旨”。

古代女子讲究“德容言工”四行,其中《二十五史》中描写了大量史实证明当时的价值取向是反对有身份地位的女人刻意用妆发来修饰自己的。

简言之,时尚摩登为社会上流所耻,但爱美却又是女人的天性,慈禧没有办法明面上派人去学,懂眼色的李莲英便去青楼当中寻了这梳头的办法,讨了太后的欢心。

要说拿捏住慈禧心里的小九九,把“马屁”拍到点子上,李莲英总是一把好手。

从补鞋匠到钦差大臣视察军务,李莲英的处世之道有多高明?

清宫习俗新春正月初二是祭财神的日子,这一天要吃饺子,满洲人叫它“饽饽”,饽饽里要包4个特质的比花生米还要小的金元宝,妃嫔们一起拌馅擀皮把这顿饽饽包好,做好标记,就为了让慈禧4个全吃到,四时吉祥,四季发财,慈禧就愿意自己把这吉祥话全揽着。

这一年,慈禧吃来吃去只吃出了三只“财神饺”,还好是李莲英从那吃到最后一个金元宝人那偷偷拿回来,重新煮了一锅,让慈禧“碰巧”吃到了第四只,大喜,众人自然也跟着松了一口气。

对慈禧投其所好,李莲英做的不错,可安德海做的也是不错,根据历史记载,安德海这个“假太监”与慈禧私通时,撞见了前来照慈禧议事的光绪皇帝都无所顾忌,即便如此他最终还是落得被处死的下场。

从补鞋匠到钦差大臣视察军务,李莲英的处世之道有多高明?

要想在宫中过得安稳,仅仅讨好慈禧一人远远不够,安德海仗着慈禧的权势公然站在光绪帝的对立面,这样的做法与李莲英的处世之道是完全相反的。

不得罪“明日之君”

无论得势与否,李莲英对于皇家人都不会落井下石,反而是能交好绝对不得罪,即便得罪了,也要找时机把关系“圆回来”。

比如“金元宝”事件,李莲英除了安抚了慈禧的情绪,也交下了隆裕皇后,财神饺子宴会的主持人是隆裕皇后,当时不小心吃掉“金元宝”饺子的人也是隆裕皇后。

这事对别人来讲可大可小,这责任更算不得李莲英头上,对于隆裕皇后来说可是“吓破胆”的事,像光绪皇帝、隆裕皇后这样的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不多,李莲英就是能够抓住这样巧妙地时机。

从补鞋匠到钦差大臣视察军务,李莲英的处世之道有多高明?

与懂得揣摩慈禧的小心思不同,李莲英结交他们相比多“拍马屁”,更多的是用一两件展现自己的“忠心”,所谓“患难见真情”,作为太后的人,平时马屁拍在别人身上,只会引得对方怀疑,不见得能记得他的好。

相比于交下隆裕皇后,李莲英想要交下光绪帝实则更难,光绪是慈禧的傀儡皇帝,李莲英又是慈禧的心腹,“母子”的利益阵营都是对立的,何况是他一个给慈禧跑腿办事的。

光绪二十年甲午慈禧六十万寿,光绪帝虽已在光绪十六年二十一岁时举行大婚时“一国之主”的名声在外,但真正认他这个皇帝的人却不多,当日寿典由光绪帝操办,督总管李莲英则负责演习。

慈禧与光绪帝之间明里暗里的较劲,使得站在慈禧这方的李莲英态度也变得值得玩味,他让文武百官及光绪帝等到了午后己时才姗姗来迟,光绪帝为了挽回面子传旨庭杖李莲英四十大板。

从补鞋匠到钦差大臣视察军务,李莲英的处世之道有多高明?

但当改立大阿哥,珍妃沉井事件发生后,光绪帝越来越像个“掉线木偶”不值一提,李莲英却在这时忌惮起了此前与光绪帝之间的恩怨。

在新城王树楠《德宗遗事》中曾记述,李莲英曾在西关外的普济寺中求过一签:“劝君行善莫行凶,万顷心田常自摩,欺善怕恶伤阴骘,天理昭然祸自多。”

一向谨言慎行的李莲英心里开始打鼓,当时甲午战争已以战败结束,祸乱当前,局势如何发展尚不得知。

珍妃沉井与他脱不了干系,太后春秋已高,万一有个三长两短,权力交给光绪帝,恐怕他只能成为待宰的羔羊。

不过,想要缓和与光绪帝之间的恩怨,让光绪帝领情,同样需要的是时机,这乱世之中,事件频发,要想找“时机”也不见得是难事,更何况此时的光绪帝也是“虎落平阳被犬欺负”。

从补鞋匠到钦差大臣视察军务,李莲英的处世之道有多高明?

他们一行三人及侍从到达保定后,官员仓促接驾,也是看人下菜碟,给太后安排好寝所,给李莲英收拾出一套被褥后,其他人并没有管。

光绪躺在冰冷的土炕上心都是凉的,受尽了人情冷暖,没想到这时却看到了宿怨已深的李莲英一脸惊诧的看着他,立马朝他跪了下来:

“让皇上这样吃苦,都是奴才疏忽,伺候不周,只是现已夜深,无法筹办了,请皇上迁就委屈,暂用奴才的铺盖吧!”

本来就对“厚待”不抱什么希望的光绪,这时却受到了臣子的尊敬和关怀自当是“一笑泯恩仇”。

如果要说用处,日后光绪常常提及此事,总会念到“若无李俺达(满语师傅之意),我活不到今天。”,后他死前留有密旨两道:一是杀袁世凯,二是要皇后特殊恩遇李莲英。

此种转变便是用处。

从补鞋匠到钦差大臣视察军务,李莲英的处世之道有多高明?

慈禧驾崩,曾经被吓得只能求助李莲英的隆裕太后上任,开始垂帘听政后,也愿意放过李莲英,让他隐息田园。这等宽容便是用处。

在不得罪人,不给自己未来“挖坑”这方面,李莲英是“专业的”,他连平时一些不受宠的妃嫔宫娥、女官命妇都能好生对待,一旦她们犯错惹得太后不快,他都会美言劝说,曲意回护,这样一个人,又能结多少仇家?

实力为腾飞“保驾护航”

然而,回到最初的问题,李莲英如此会做人,但从补鞋匠做到钦差大臣视察军务,还是有官员对他腾飞的事业不悦,对他“宦官”的身份心存芥蒂。众人向上进谏,他却能够安然无恙,靠的是什么?

最为核心的一点,在于他高超的“业务能力”。

就像老板手下的“红人”,要是交到手中的工作事事都办砸,除非有另外的“能人”顶着,不然被撤换是必然的事。

从补鞋匠到钦差大臣视察军务,李莲英的处世之道有多高明?

李莲英最懂的就是从清皇室最为关注的国法礼仪上下功夫,对于典章礼仪制度,从皇帝饮膳到除夕、元旦、端午等众多筵宴举行的礼仪,他都学习的极为细致,每次慈禧交代下来的事,统筹协调,安排调拨,他都能完成的很出色。

接任主管后,同治帝婚事的筹办成功,就是他的“代表作”。

不仅如此,外界抨击的再厉害,“会做人”,不给自己挖坑的李莲英,办事一向滴水不漏,贪的有名头,借给太后“用电”的说辞,为自己争取到拨款,让人抓不到把柄,为人低调,自然也不必畏惧悠悠众口了。

和权势有限的人“讲理”,又懂得忌讳并拉拢权势远远高于自己的人,提前预防他们对自己“下黑手”,此等便是李莲英的处世之道,为官之道。

从补鞋匠到钦差大臣视察军务,李莲英的处世之道有多高明?

最后李莲英能顺利离开,除了靠光绪和裕隆的“良心”以外,他也将自己退隐的态度表达的极为诚恳。

官员说他“贪”需要证据,可这两个人却是不用的,想要盆满钵满的离开?任是聪明人都知道不大可能。

李莲英便在北平东皇城根接近帝阙处,购置了一套宅院后,面见了隆裕太后,将历年太后所赏的珍宝七大捧盒,全部献了出来。

以宝物求脱身,足以看出其精明。

会做人,懂分寸,会“讨好”,知进退,李莲英靠着这一切,成为了众“名宦官”中鲜有的“赢家”。

继续阅读